..續本文上一頁,還是一種錯誤。第九頁。
【又問曰:夫經律論是佛語。】
那是佛講的道理。
【讀誦依教奉行。何故不見性?】
這個律師就這樣問:經律論是佛講的道理,我按照經典讀誦,依教奉行,這麼久都不能明心見性,到底是爲什麼呢?
【師曰:】
大珠和尚就說。
【如狂狗趨塊。師子咬人。】
【狂狗趨塊】,太會形容了,這個禅師實在是太厲害了。【狂狗】就是比喻做學佛沒有正知見的人,趨塊就是比喻,執著文字、聲音、筆墨的那個專門研究佛法的人。【狂狗】就表示說錯用心,他學戒律,自稱爲律師,別人恭稱他爲律師,可是不懂得心地法門,不懂得明心見性的法門,【狂狗】表示知見,沒有在心地上真的下功夫,【趨塊】就是指執著于文字的律師。意思就是說,他外表看是依教奉行,可是心地上沒有下手,只是變成學術的研究而已,雖然有一點點研究的功夫,可是習氣不斷、煩惱不斷,不見性嘛,所以如狂狗趨塊,就像一只狗,不分青紅皂白的,人家丟一塊石頭給他,他跑過去就要咬了,那個石頭不是狗的食糧,狗吃石頭是不會飽的,人家隨便丟一個塊狀的東西過去,就跑過去咬了。意思就是說,我們有心要學佛,可是拼命在這個文字裏面打轉、打轉,文字不是法,不是本來的東西,錯用心就喻爲狂狗,趨塊就是執著文字的意思,就像狗,隨便丟一塊石頭給它,或是丟一塊骨頭給它,那根本是吃不飽的東西,它也啃得很高興,自己還覺得很有成就。狗正在啃骨頭的時候,你要是走近一些,其實你只是想從旁邊經過,你只要從它身邊走過去,狗就凶狠狠的瞪著你,一直瞪著你,看你是不是要來搶它的骨頭,等到你走遠了,那只狗才會安心的啃骨頭,不然就一直咬牙切齒,狠狠的瞪著你,意思就是說,你沒看到我正在啃骨頭嗎?你休想跟我搶。人也是這樣,執著在文字上,覺得自己很有修行,就是這樣:我是律師哦。律師,照樣被治得服服貼貼的。不明心地,所以沒有學頓悟法,就無法明心見性。獅子咬人,獅子咬人就是不正常,獅子本來是不吃人的,它吃其他的動物的,獅子咬人就是不正常。一個正常學佛的人,怎麼在文字、音聲裏面打轉呢?那根本就是錯誤嘛,要在本性上打轉嘛。獅子咬人就是不正常,餓昏了,沒有東西吃就咬人,所以
【經律論是自性用。讀誦者是性法。】
經、律、論,這是由佛的本性所流露出來的東西,我們按照著讀誦,這是本性所産生的一種妙用之法,雲何在文字、音聲當中執著呢?經律論是自性用,所以一切經律論,都是通達我們本性在作用的東西,我們讀誦的這些經典,這就是我們的性,本性具足的法。
【法明又曰:阿彌陀佛有父母及姓否?】
他有姓名嗎?
【師曰:阿彌陀姓憍屍迦。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顔。曰:出何教文?師曰:出陀羅尼集。法明禮謝贊歎而退。】
連學戒律的人,也無法勝過禅宗的人。再來,學戒律的還不夠看,下面那個是叁藏法師。
【有叁藏法師問】
叁藏法師就是通達經、律、論者,凡是通達叁藏,叫做叁藏法師。有一個通達經律論的法師,或者也許是他的名字叫做叁藏法師,他就問了。
【真如有變易否?】
真如是不是會變化呢?
【師曰:有變易。】
會變化,沒有錯。
【叁藏曰:禅師錯也。】
大珠和尚問(【師卻問:】)。
【叁藏有真如否?】
你有真如本性嗎?
【曰:有。師曰:若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
因爲不會變化嘛。本性若是不會變化,那麼從前的貪嗔癡就無法轉變。
【豈不聞善知識者。】
你難道不了解善知識者。
【能回叁毒爲叁聚淨戒。】
叁聚淨戒就是菩薩戒,就是我們所講的,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叁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攝律儀戒就是說,我們修行人要持戒律、有威儀。攝善法表示一切善事都去做。饒益有情就是寬恕一切衆生。那麼這就是菩薩戒。叁聚淨戒難得聞,經于無量俱胝劫。就是這樣子,叁聚淨戒難得聞。
【回六識爲六神通。】
我們的本性有真如,真如也是會改變的。回六識,過去是分別心、執著心,當下轉過來,變成六神通。六神通我們已經解釋過很多遍了。
【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爲大智。真如若無變易。叁藏真是自然外道也。】
你永遠不會變啊,你過去是凡夫,現在還是凡夫,因爲不會變嘛。所以說轉識成智,這是一定會變的東西。
【叁藏曰: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師曰:若執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曰:禅師適來。】
就是剛剛。
剛才【說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
那就是不開悟的人就是搞不清楚,雖然通達叁藏也沒有用,等于不通。
【如何即是的當?】
這樣哪一個情形,才是真的是最恰當的呢?你先前說真如有變易,隨後又說真如沒有變易,我說真如有變易,你就說我是凡夫,我說真如沒有變易,你又說我是外道,到底該怎麼解釋呢?大珠和尚說。十一頁。
【師曰:若了了見性者。】
如果你清清楚楚,明心見性的話。
【如摩尼珠現色。】36:58
摩尼寶珠無色。
【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
我們的本性也是這樣,你要說它變亦得,你要說它不變亦得。你要說它變,它能夠變煩惱爲清淨,但是你要說它不變亦得,爲什麼?無始劫以來,它永遠是這樣子。隨緣認得性,無喜亦無憂。過去的祖師大德就講過這句話,隨緣認得性,如果你隨緣能夠認識一個無所住、清淨的本性,無喜亦無憂,你也不會高興,你也不會煩惱,這就是大喜。我們隨緣就變了性,我們都是變性人,把本性變成煩惱。師曰:若了了見性者,如同摩尼寶珠映現色彩,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
【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便作變解。聞說不變。便作不變解。叁藏曰:故知南宗。】也就是禅宗。【實不可測。】
太不容易了。所以上次我告訴諸位,忏悔能不能滅罪呢?我們每天在拜佛,忏悔能不能滅罪呢?明心見性決定滅罪,沒有大徹大悟,決定不能滅罪。何以故?還是繼續造業。譬如說我今天拜佛求忏悔:我要改過自新。但是你沒有明心見性,習氣仍然存在,仍然是用意識心,你雖然不會去造殺盜淫,不過你內心起心動念的煩惱放不下,因爲你沒有明心見性,沒有空一切相、一切法了不可得的思想,所以存在我們心中的,都還是意識的分別。我們今天雖然拜佛求忏悔,不過到了明天,毛病又會起來了,所以拜佛無法滅罪。這就是凡夫,只能結個善緣。不過你說拜佛無法滅罪,也不對,明心見性的人,他拜佛就是拜自性佛,一切煩惱皆悉停止,當下都是大智慧的光明顯現出來,所以他用一點觀照的力量,就能燒盡一切煩惱,所以拜佛能夠滅罪。所以明心見性的人決定滅罪,沒有明心見性的人,還是繼續輪回,就是這樣,看你用什麼心拜佛。
【有道流問:】
【道流】就是外道,學外道的人。有道流,有一個外道這樣問:
【世間有法過自然否?】
自然就是沒有什麼道理,你直接就是必須接受它,叫做自然。世間有哪一種法超過自然否?
【師曰:】大珠和尚說,【有。曰:何法過得?】
哪一種法能超過自然呢?
【師曰:】
大珠和尚說。
【能知自然者。】
那就是超過自然。
【曰:元氣是道否?】
我們人的元氣、氣脈,身體當中的元氣,這是不是我們的道呢?或是天地之中的元氣,這是不是我們的道呢?
【師曰:元氣自元氣。道自道。曰:若如是者。則應有二。師曰:】
這是錯誤的。
【知無二人。】
知道元氣跟道的,這是同樣一個人。
【又問:雲何爲邪?雲何爲正?師曰:】
下面這十個字,你要劃叁條線,若是想修行,這十個字就是提綱挈領,修行所有的意思,都在這裏面,就是這十個字。
【心逐物爲邪。物從心爲正。】
就是這十個字。心逐物就是心理控製不住,一直被這個欲望束縛,一直追求這個欲望。【物】就是一種外在的力量,受到外在的力量的影響,意思就是只要你這個心,會受到外在的贊歎、欲望、感情的引誘,統統不是正。這個【物】包括有形無形的,有形的感情、無情的欲望,只要外在的存在的事物,會動到你起心動念,偏離這個空性,偏離這個正見的佛性,統統叫做邪,所以心逐物爲邪。簡單來解釋,心若是追求欲望就是邪,再用另一個角度來解釋,心若向外追求就是邪,也可以這樣解釋,【物】就是外面的東西。那麼我們就了解,心外有法,這是外道。我們整天就是在追求這些外境,舉一個例子來說,男人整天就是忙于事業,或是爲了名投入選舉,或是爲了交女朋友,兩個人就打架,讀高中的學生都會這樣,看到女孩子走過來:這個馬子很正點。然後就湊上前去搭讪了。這個就是沒有佛法的素養,所以爲了爭一個女孩子,就打起來了,甚至惹上殺身之禍。所以說:女人是禍水。應該說男人自己還沒有覺悟,不能說女人是禍水,只是說女人比較喜歡鬥爭,氣度比較狹小,若是男人能夠掌握自己本身,這個不影響的,心逐物爲邪嘛。對不對?不過講歸講啦,因爲我現在悟到了,才會講這些,以前也是迷迷糊糊的,也是有一陣子茫茫然的,都一樣啦,心逐物爲邪。所以現在講,是清醒時所講的話,沒辦法,醒時說夢中事,現在算是檢討啦,在夢中也是覺得很美好,也是一樣迷惑。應該算是先天性就讓我的條件差,所以沒有,我也沒有爭風吃醋的機會,你想想看,在打籃球的時候,讀高中時考體育,考打籃球,隊友拿到籃球,從來不會傳給我,籃板球我也搶不到,就算拿到球也投不進籃框,我們那一隊五個人,要是有我,就等于只剩四個人在打,我在隊伍中算是多余的,所以每次都只能旁觀,我就去福利社買支冰棒,坐在操場吃,每次打籃球都搶不到球,沒辦法。所以考籃球的時候,在高中考籃球的時候,考運球上籃,我們體育老師就說:一看就知道這個從來沒打過球。…
《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