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P39

  ..续本文上一页忘记呢?

  【曰:是。是诸法如义。】

  没有错。

  【师曰:】

  慧海禅师就说,大珠和尚就说:

  【大德。是亦未是。】

  大德你说是,实在是不是。

  【曰:经文分明。那得未是?】

  哪个不是呢?这慧海禅师说,意思就是说,哪个不如呢?大珠和尚就问他:

  【师曰:大德如否?】

  你如吗?意思就是说,你的心有没有如如不动啊?

  【曰:如。师曰:木石如否?】

  那么木柴跟石头是不是也是如如不动呢?

  【曰:如。】

  对,也是如,也是不动。

  【师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

  两者有没有相同呢?

  【曰:无二。】

  不二,都一样。第六页。

  【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僧无对。】

  糟糕,到这里又停下来了。

  【乃叹云:此上人者。难为酬对。】

  【酬对】就是问答。这个人很难问问题,也很难回答,难为酬对。这个【酬】就是一种回馈给对方叫做酬。你来做工,你一天的报酬多少。【酬】就是说回馈给对方叫做酬。这个人很难应付,没有那么简单,人家是大彻大悟之人,我们能跟人家谈上什么话呢?我告诉你,你跟大彻大悟的人说话,你一定输的,你是绝对讲不赢他的。佛法是圆通的,你怎么讲得过他呢?他怎么讲都对。

  【良久却问:如何是大涅槃?师曰:不造生死业。问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

  这个要划下来。

  【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

  如何是大涅槃?什么叫做大涅槃?不造生死业。问:什么是生死业?大珠和尚说: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这个世间人会吓一跳:啊?求大涅槃竟然是生死业?意思就是说,你有所求,还执着有一个大涅槃可求,大涅槃就无一法可得,哪有什么可求,求变成执,执就变成生死业,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你还有一个垢净的观念,还有一个垢可舍,还有一个净可取,不能当相即道,不能当下如如,你就不是道,你就是生死业。有得有证就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什么叫做不脱对治门?就是说:哎呀,我的习气不好,我控制一下。对治门就是控制一下,你没有把那个控制,变成一种自然的本性,你就是生死业。本性不能让你控制的。我现在在生气:我要忍耐,我要忍耐,我一直忍耐。那还是生死业啊,一切法根本无相嘛,连那个忍耐的观念都没有嘛。这个就是本来的东西啊。不脱对治门,意思就是说,我这个人不肯布施,我现在学习布施,我一直布施……我在布施。那么你那个念头,你为了对治这个悭贪,你拼命的布施,那也是生死业啊。菩萨布施一百元,不执着一百元,菩萨布施一百万,他也不执着一百万数量对他也没有什么作用,他根本不要对治,他连得都没有,哪里有施?他连布施的观念都没有,哪里有什么施舍?所以不脱对治门。对治门就是专门对治我们的缺点,你没有摆脱那个控制的念头,那就是生死业。

  【曰:云何即得解脱?】

  要怎样才能说是解脱呢?

  【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

  笑死人了。你看禅师在讲话,实在是很厉害!

  【直用直行。是无等等。】

  你就按照你的本性,去反应,去反射,一切随缘,你就是无等等,这个就是最高的境界,不假任何造作。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没有人束缚你,你何必求什么解脱呢?你是要绑住什么呢?你要绑住什么东西呢?对不对?云何即得解脱?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是。直用就是用本性的妙用,本性的造作,就是平等法,无等等法,没有一法比这个更了不起。

  【僧曰:禅师如和尚者。实谓希有。礼谢而去。】

  像和尚你这样的禅师,很了不起,实在是希有,礼谢而去。

  【有行者问:】

  有一个修行人问。

  【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云:汝疑那个不是佛?】

  即心即佛,那么到底什么人是佛?他说:那么你疑哪个不是佛?你说来我听听看。

  【指出看。】

  你怀疑哪一个不是佛?你指给我看看,哪个不是佛?

  【无对。】

  默然不语。所以遇到禅师都要默然,默然也不对,默然也是执着。

  【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划起来。通达了本性的道理,你面对一切境界就无障无碍。若是不悟,你就永远偏离。【乖】就是违背,【疏】就是离得太远。好了,我们那个信封到今天还没有做好,还有没有剩下来啊,你们今天帮师父一个忙,不要一直拖啦,拜托。不要一直拖拖拉拉的,这样不好,楼上的人拜托一下,师父请求你们,拜托拜托,我讲经给你们听,你们帮我装信封,拜托。你们法师到楼上去,因为这里有女众,不好。我们还没有到本自无缚,不用见面。我们还没有到这种境界,所以我们还是躲在楼上比较安全,因为你们这些女众太可爱了。这个信封,拜托拜托,最好今天就把它做完,稍微慢一点回去,你们假设说,让你们慈悲喜舍啦,大慈大悲啦,就这样子,希望你们能够帮忙,现在才九点十分,人多一起做才会快,有时候一天才来两三个人帮忙装信封,那就要做很久,那很拖延时间,师父已经讲了一个钟头再四十分钟了,对我的责任应该已经交代得过去了,希望你们从九点十分做,至少也做一小时,蔡淑芬你负责一下,拜托,谢谢大家。若是要借钱给师父的人,下课后拿来我这里交,不要紧,我在这里等钱。好,下课。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卷下第七页,正面算来第四行,《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下,第七页,前面算来第四行。

  【有律师法明。】

  我们讲堂也有一位法明师。法明

  【谓师曰:】

  法明律师就对大珠和尚这样说。

  【禅师家多落空。】

  意思就是说,参禅的人都落在空虚当中。落空就是不着实际。

  【师曰:】

  大珠和尚就这样说。

  【却是座主家多落空。】

  实在是你们才落入空当中,虚无缥缈的东西。

  【法明大惊曰:】

  法明大惊这样说。

  【何得落空?】

  我们怎么会落入空呢?

  【师曰:】

  你研究戒律的东西,戒律都是写在经典上。

  【经论是纸墨文字。】

  以前没有打字,以前都是用毛笔。用纸、墨、文字。

  【纸墨文字者俱空设。】

  空设的意思就是方便而设,这个【空】就是解释做只是方便而设的。为什么说方便而设呢?

  【于声上建立名句等法。】

  意思就是说,于声上,就是说我们讲话,佛讲出来的法,透过文字,将文字写在纸上,就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经论,所以经论是纸跟墨、文字所组成的,最初是由佛的音声而来的,所以音声变成有形的东西,那么就是文字,所以说:于声上建立名。【名】就是名相,【句】就是比较长的名相,叫做句子,所以建立名句等法。

  【无非是空。】

  意思就是,这个【空】就是不实在的,声音、文字、经论,那都不是实在的,无非是空,就是这个都不是实在的。

  【座主执滞教体。岂不落空?】

  座主,也就是说你执着于教体,佛所教的这个体性里面,岂不落空?难道没有落空吗?

  【法明曰:禅师落空否?】

  禅师啊,你是不是落入虚无缥缈的东西啊?不扎实际修行的东西啊?

  【师曰:】

  大珠和尚就这样说。

  【不落空。】

  这里的【空】不是空性的空,这里的空是指虚无的东西,不实在的,不是真正在修行。大珠和尚说:不落空。修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曰:何以不落空?】

  法明律师就这样问:你为什么没有落入虚无的空呢?

  【师曰:】

  大珠和尚就这样说。

  【文字等皆从智慧而生。】文字就是【大用现前。那得落空。法明曰:故知一法不达。不名悉达。】

  我们若是一法不达,不能叫做悉达。他将印度话的siddhartha误会成中国话。梵语【悉达多】是一切义成就,他现在将音译【悉达】是把它当作中国字,所以说知一切法不达。他解释为:【悉】就是一切,【达】就是达到,其实【悉达】, 不是这个意思,siddha那是一种印度音,他将之解释为中文,所以很吃力。所以故知一法不达,不名悉达。大珠和尚就这样说(【师曰:】):你这个学戒律的人,研究戒律的人,

  【律师不唯落空。】

  不是只落入空,落入不着实际的修行。

  【兼乃错用名言。】

  又用错文句了。律师作色,也就是不高兴,就问。

  【法明作色问曰:】

  也就是不高兴。

  【何处是错?】

  错在什么地方呢?

  【师曰:律师未辨华竺之音。】

  【华】就是中国,【竺】就是印度,你是学戒律的人,大家称你为律师,竟然连中国话跟印度梵音都分不清楚,大珠和尚说:

  【如何讲说?】

  要怎么为人解说呢?

  【曰:请禅师指出法明错处。师曰:岂不知悉达是梵语耶?】

  你难道都不知道。佛陀所讲的这个都是印度话吗?他讲的siddha那不是中国话,不能解释说:【悉】是一切,【达】叫成就。不是这个意思哦。所以岂不知悉达是梵语?你难道不了解悉达是印度话吗?难道你不了解sidha是印度话吗?

  【律师虽省过。】

  省过就是反省:确实没有错,这是印度话,是我误解意思了,解释成一切通达,这样是错误的。

  【而心犹愤然。】

  心中还是有愤怒,这个就是修行没有从心地上下手。修行如果从心地上下手的话,连习气都断,连那个愤愤不平的习气都没有。所以讲实在话,禅还是最厉害的,即心即佛嘛。再看底下的小字。

  【具梵语。萨婆曷剌他悉陀。】

  萨婆曷剌他悉陀,这就是【悉达】全部的语言,【悉达】的音就是萨婆曷剌他悉陀。

  【中国翻云:一切义成。】

  一切的道理都有成就。

  【旧云:悉达多。犹是论略。】

  还是错误,而且把人家省略了,虽然翻成:悉达多。还是一个错误,又把人家省略了,全部应该讲:萨婆曷剌他悉陀。那就是说,中国话翻译成一切义成就。以前翻译成:悉达多…

《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说四十二章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