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我在參禅學道。整天都說:我了解佛法了。
【如此轉無交涉也。只是逐聲色走。有何歇時?】
他說:這樣只是轉無交涉。無交涉就是悟不到本性,完全沒有消息,無交涉,與本性沒有交涉,那當然就沒有機會悟道。轉無交涉也,就是轉來轉去,統統不與本性交會,永遠悟不到本性。只是逐聲色走,你只是跟著外表的聲、色走來走去,追逐名利,何時歇時。把筆拿起來,這個【歇】就是悟道,停止妄想,歇,真正的休息。所以我說:開悟、大徹大悟的人,才是真正的休息,沒有大徹大悟的人,用意識心,雖然晚上在睡覺,照常不能休息,意識繼續作用,做夢啊。我們何時才能停止下來休息呢?我們何時才能真正休息呢?所以大徹大悟的人,行住坐臥,完全不起心、不動念,這才是真正的功夫。我們聽經聞法這麼久了,幾時聽過這麼好的法寶呢?我們過去在聽,都是聽一些因果啦、故事啦、不要造惡啦,都是聽這些,現在講的是我們本性的東西,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的面目哦,男人也有、女人也有,小孩也有、大人也有,9:14狗也有、豬也有,一切衆生悉皆具足,統統具足。我們今天聽了,若是還不會運用,那就很悲哀了,枉費我們的外表那麼莊嚴,我們的心卻不莊嚴,世間人會打趣說:穿得美美,等著領薪水。現在則是穿得美美,等著做佛祖,修得福慧具足,好做佛祖。現在知道心要如何解脫了。【貧道。】布袋戲常常會用這種腔調:貧道。
【聞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寶藏一切具足。】
就是馬祖道一,他說:你自家寶藏一切具足。
【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從此一時休去。】
【一時】就是當下就放下,【休去】就是全盤放下。
【自己財寶。隨身受用。】
自己的財寶就是智慧之寶,無量的本性之寶,隨身受用。所以什麼人最富有呢?大徹大悟的人最富有,充滿了智慧。
【可謂快活。】
實在太棒了。
【無一法可取。】
把它劃起來。
【無一法可舍。】
你也不必刻意的要舍什麼東西,因爲畢竟空的東西,沒有取,也不必要去舍,碰到善,當下空,碰到惡,畢竟空,碰到得,畢竟空,碰到失,畢竟空,碰到色聲香味觸法,當體就是空,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舍,布施千千萬萬的錢,無一錢可舍。
【不見一法生滅相。】
一切法能所雙亡。
【不見一法去來相。】
不來,也無所謂去,當下就是空性的東西。
【遍十方界。無一微塵許不是自家財寶。但自仔細觀察自心一體叁寶。常自現前。無可疑慮。】
不必懷疑。最後一行,拿筆劃起來。
【莫尋思。莫求覓。心性本來清淨。】
不要加一個思想,也不需要刻意的往外求,放下就是道,心性本來清淨。不用此性修,是大癡人啊。所以《華嚴經》說:
【故華嚴經雲: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
衆生就不一樣了,衆生是一切法常常生,每天二十四小時,沒有事他就偏偏要找事,一開口就是要挖苦人,就是要批評別人,一句話就是諷刺別人,講一些不必要的話,然後再引起沖突,這根本不不必要的東西。我們人就是活在多余的痛苦,不必要的痛苦中,自己創造痛苦的動物,愚癡,人類就是自己稱爲無明,每天都在創造痛苦,這句話就明明不必講的東西,你爲什麼要講?對不對?某一些話根本就不需要說,你說這些話幹什麼?一切法,他不講很難過啊,講出來更痛苦。所以我們要學習消化嘛,要學習消化這種是非、善惡、得失,把它當作無事,一切法都沒有。這才是真正了不起。所以聖者是一切法不生,而我們是一切法常常生。我們哪一天不是一切法常常生?氣度狹小,每天看什麼都不習慣,看那個不順,看這個不順,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不能任勞,也不能任怨。
【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劃起來,劃起來。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一切法,能生的東西當體即空,所生的境,當下就是沒有,也沒有所謂的滅,隨緣幻化,就像水泡,一下子就破滅,沒有了,一下子又破滅,又沒有了,隨緣顯現隨緣無。自性本空不必慌,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什麼是佛?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即是佛現前,若悟此理者,即是佛。
【又淨名經雲:】
《維摩诘經》這樣說。
【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下面再劃起來。
【若不隨聲色動念。不逐相貌生解。】
你如果不隨著這個世界的外境的聲色起心動念,你也不要追逐這個虛妄的外貌而生解。
【自然無事。】
這個劃起來。
【去。莫久立。珍重。】
這個不必劃。去,莫久立,你站在那裏沒有用,我這裏無一法可得,你不必站那麼久。意思就是謙虛。若不隨聲色動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無事。你看看,自然無事。你看大徹大悟的人在講話,一句話就一針見血,而我們今天剛好相反,隨時都隨聲色動念,隨時都逐相貌生這個解。相貌就是有實體的外在,叫做相貌。如果你不隨這個聲色,不隨相貌,自然無事,莫久立,珍重。禅師講話都多一句珍重,祝福你的意思。
【此日大衆普集。久而不散。師曰:諸人何故在此不去?貧道已對面相呈。】
我已經是將我所說的送給你們了。【相呈】就是恭恭敬敬的呈現給大家了。
【還肯休麼?】
這個句剛好是顛倒,倒裝句。還肯休就是,難道你還不肯停止你的妄想,放得下嗎?說:還肯休麼?這句話剛好是倒裝句,顛倒用法,還肯休麼?難道還不肯停止你的妄想,放不下,還有什麼事情放不下的呢?
【有何事可疑?】
你有什麼事情懷疑呢?
【莫錯用心。枉費氣力。】
我們今天就是全部錯用心,我們全部用錯心。有一個在家居士,師父是很敬佩他,但是他就是有一個很大的毛病,他就是很認真的拜佛、念佛、打地鍾、用功、拼命修行,但是走到哪裏就是稱贊自己:我一次打坐就是叁小時,我見到佛光了,我到目前已經打過幾次佛七了,我看過那些經典,我一盤腿,可以維持叁小時不下座。我內心裏面本來要告訴他,但是因爲他的執著很重,我是要告訴他:這樣叫做障道啊,雖然是修行,但是這還是一種障礙,法執不斷嘛,對法的執著,那個我相不斷,還有一個認爲自己有修行的我相,那當然就是沒有修行嘛,以此心成佛,了不可得,往生有希望,因爲他很精進,大家也是要向他學習,他很精進,早課、晚課,都有訂固定的功課,不過我相太重,他可以往生,但是要成大器,那沒有辦法。爲什麼成大器沒有辦法?成大器的人,一定要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一定要發菩薩的菩提心,才能成大器嘛,執著于自己很有修行的話,就變成法執,障道了,這個不可以的。下面,有何事可疑,莫錯用心,枉費我們的氣力。
【若有疑情。】
如果有什麼懷疑。
【一任諸人恣意早問。】
你們若是有什麼懷疑,要趕緊來問。
【時有僧法淵問曰:雲何是佛?雲何是法?雲何是僧?】
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僧?
【雲何是一體叁寶?願師垂示。】
希望爲我開示。
【師曰:心是佛。不用將佛求佛。】
劃下來。
【心是法。不用將法求法。佛法無二。和合爲僧。即是一體叁寶。】
劃到這個地方。你的心就是佛,不要將佛又求佛。所以我們要念佛,能夠念實相佛是最好啦,但是我們凡夫沒有辦法,幹脆就執持名號,不得已之下,你就執著于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他發的願力,我一定要求生極樂世界。只有這樣子。你不能念實相佛,那你只有執持名號羅。所以不要將佛求佛,因爲你就是佛,你又求什麼佛呢?心就是法,心當下就是法,爲什麼?你具足智慧,你就具足法,不用將法求法,你充滿了智慧,你求什麼法呢?佛法,佛本身的智慧,運用于外在叫做法,內心的稱爲智慧,所以內在的佛,運用在一切境界叫做法,佛跟法就是無二。和合叫做僧,所以僧就是代佛說法,這個叫做僧,【僧】就是和合,所以【僧】就是無诤。凡是出家人,第一個遵守的戒規就是無诤,才能稱爲僧,僧團、僧團,和合的團體叫做僧團。因爲我們內心有智慧,又有法可求、可得,佛法無二,和合爲僧,即是一體叁寶。
【經雲: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身口意清淨。名爲佛出世。叁業不清淨。名爲佛滅度。喻如嗔時無喜。喜時無嗔。唯是一心。】
發脾氣也是一心,也是我們這個心,歡喜心也是我們這個心。
【實無二體。】
沒有兩種體。
【本智法爾無漏現前。】
就是這樣子,本智法爾,無漏就是現前。
【如蛇化爲龍。不改其鱗。衆生回心作佛。不改其面。】所以【性本清淨。不待修成。】
不待修成,不必經過造作,而有所修成,本來就是清淨,放下就是。
【有證有修。即同增上慢者。】
把筆拿起來,要加幾個字,若說有法可證、有法可修,就是我們所講的增上慢,加下去的話就比較清楚。若說有證有修,若是說有法可證,或是有法可修行,有法可證得,或是說有法可讓我們修行,這個就是增上慢。增上慢就是誤解,以爲自己是聖人,其實只是相似的境界而已,不是真正的聖人,這叫做增上慢。因爲他很肯修行,很肯精進,但是悟到的卻不是真正的道,有點相似,但是卻一直認爲自己已經悟道,所以叫做錯覺。相似道以爲是真正的道,這個叫做增上慢。
【真空無滯。】
真正畢竟空,它是無障無礙。
【應用無窮。】
一個人的心,達到畢竟空的境界,沒有一件事情看不開,沒有一種東西放不下,沒有一法障礙得了他,那麼他的應用就無窮。
【無始無終利根頓悟。】
無始無終,沒有所謂的開始,也沒有所謂的終點,利根的人就能頓悟。
【用無等等。即是阿耨菩提。】
阿耨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阿耨菩提就是指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心無形相。即是微妙色身。】
哪一種情形是最微妙的色身?心如果無相,那就是最微妙的色身…
《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