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無常、生滅、不生不滅都對,也都不對。
要先認識佛,才能成佛。我們以正思惟來探討,何者爲“佛”?泥塑紙繪,被供奉的是佛嗎?那只是佛像而已。什麼是佛?清淨心就是佛。
在事相上悟到絕對的空性,名爲開悟
覺悟到這顆本自具足的清淨心就是佛。那麼,清淨心是什麼東西?它不是有形相的事物,無法用言語形容,亦無法以筆墨描繪,但處處起作用。我現在講話就是,你們聽課也是——起作用,此系就事相上而言。佛性就是理,但不離事用,不壞事相。因此,就理體來講,是絕對的;就事相上來講則千差萬別。開悟即是在一切的事相上,悟到絕對的空性。古時候,有人打破碗、打破杯子、打個香板就開悟。爲什麼?在事相上體悟到這不生不滅的絕對理體,就叫做開悟。他就身心自在,萬緣放下。泰國高僧阿姜·查說:“放下一切執著,是我們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課。”
何謂做功課?去掉那份執著,放下那份假相,名爲“做功課”。《楞嚴經》雲:“想像爲塵,納想爲垢。”我們用文字來教育,會栽培一些學者,但不能造就成佛道者。雖然看很多經典,但拼命著相,沒有正思惟,因此無從得到法益。由于執著自己的角度,在文字裏面作文章,所以煩惱斷不了。例如看到毛巾,我們曉得這是因緣生因緣滅的假相。理相上知道,但平常觀照的功夫不夠,無法突破。譬如說,你看到一個俊男,知道這是緣起性空,可是卻斷不了愛著之想,分手後念頭仍萦繞不停。“緣起性空”的道理你很清楚,但就是斷不了,這是“習氣”使之然也。至于“納想爲垢”,就像我們每天都用同一個杯子泡茶,即使有一天,你把它洗幹淨,杯裏依然有茶的味道。所以說“修行容易,習氣難斷。”就是這樣。因此,在一個團體裏面,能有一個好的環境修行,是很有福報的,像貴佛學院均收女衆,讓大家有很好的學習環境,各位應該珍惜。
全世界的人都會死,非獨我而已
開悟則萬法盡通,妄想盡息,正念時時刻刻現前,出來的都是清淨心、無相心。修行,說簡單很簡單,說難很難,關鍵在有沒有志氣。要了生死,從哪裏下手?觀無常——二十四小時觀無常,你很快就會悟到空性的道理。兩人爭執、吵鬧,就退一步想——無常,我們此刻在爭執什麼呢?一百年後來看,這種爭吵豈不是很無謂?我們不是要在二六時中提起正念嗎?那麼,你就提起無常的念頭,一定成道。《阿含經》中百分之八十都在闡述無常的理趣,只要你下手觀無常,時時刻刻念茲在玆,道業絕對成就。當你在病苦、疲憊不堪時,就觀這色身,每天都有大小便等不淨之物、偶遭病苦的折磨、死後還有屍毒,最後成爲一堆臭骨頭。要抗拒對死亡的恐懼,就必須認知全世界的人都會死,非獨我一人而已,自可袪除對死亡的恐懼。事實上,恐懼亦無濟于事。想想印尼航空飛機爆炸,二叁四人在一刹那間全部斃命,世間沒什麼好計較的,修行就是幾個字——不計較、不比較。因爲一切皆無常,時時刻刻把這個“死”字挂在念頭,提起正念,觀無常。
深入觀照無常,甘露馬上現前
如果對觀無常下過很深的功夫,一切苦都可以接受;一切順逆境全都是佛法。爲什麼?因爲很清楚那是無常。長得莊嚴亦不會執著,因爲這也是無常的。飽受欺淩也不覺得委屈,而會認爲對方是在成就自己。對外來的誹謗、批評都能泰然處之,因爲那也是無常的。一旦觀無常,甘露馬上現前,但功夫要下得很深,不可草率苟且。你看到總統,知道那是無常,沒啥好攀緣的;看到富人,無常;看到俊男,無常;美女,無常,一切皆無常。一直下功夫觀照無常,任何動作舉止,包括吃飯、下肚、消化、胃、大腸、小腸、大小便皆屬無常,觀照色身,每一個細胞、每一塊骨骼都是無常,空性思想立刻現前,當下就解脫,離一切欲望的束縛,掙脫一切煩惱、種種困擾,你會發現所有的執著都沒有意義。
“道”其實在每個人心中,無片刻暫離,當我們念佛的時候,只要思及“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你自然就會精進。我們就是因爲佛法聽得太多,功夫下得太淺,會聽卻不會用。佛陀教育弟子,統統從觀無常、四大皆空、五陰無我下手。我們早晚課天天誦:“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定要照見五蘊皆空,才有辦法超越一切痛苦。而我們只是照本宣科,口中念的是“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心中想的卻是:(待會兒要上哪兒去玩?)只是慣性地念一念而已,失去警惕的作用,無法産生提振的力量!其實法早就在我們心中,只是沒有深入觀照。由于觀照功夫不夠,所以會一直在假相裏打轉,在戲論裏打轉。煩惱來了,不知如何是好。在欲望方面,不要讓自己太舒服,也不要讓自己太苦。修行是點滴的功夫,沒有辦法一蹴即成。“法”只有漸沒有頓,頓也是從漸來的。例如:蘋果瓜熟蒂落,是瞬間的事,但在掉下來之前,必須經過多少栽培,陽光的照射、養分的灌溉,假以時日,才成熟落地。
一門深入,其利斷金
在座諸位有的根性很利,切勿妄自菲薄。法,只要你堅持一樣,一定成道。我們現在就是不會堅持。有個比丘尼持戒、念佛,全部放下,吃的菜是去菜市場撿人家不要的,每年都講四分律比丘尼戒,曾講了數百遍。她是否大徹大悟,我無從得知,但她非常堅持持戒念佛,修行到臨命終時,非常自在,火化後得五千多顆舍利子。
我參加大專齋戒學會時,曾聽法師如此開示:“有的人工夫練得很多,可是刺不死對方;有的人只練一招,可是,一刀就足以讓對方斃命。”這句話的意思是,有的人修很多法門,但煩惱斷不了;有的人只堅持一樣,煩惱就斷了。所以,修行如同武俠小說的練劍,這一劍要很利,一砍就足以令對方致命。我們這一劍下去,煩惱就要斷,才有作用。例如專修不淨觀,也可以成就。像我以前修不淨觀,觀想米粒像廁所裏的蛆蟲;觀想面條如人的頭發,結果叁、四天都食不下咽。如此單刀直入地把貪嗔癡都放下,自可了知這世間沒什麼好貪的,只要堅定一門,努力行持,雖只有一招,卻很管用,否則修百千萬世都不能成道。又如你念佛,也要堅持到底,要念到很有功夫,聽自己的聲音,一心不亂,任何煩惱來,這一念佛統統有辦法把它克製過去,念到相當有定力,臨命終時,“前念斷氣,後念即生。”——一念斷氣,後念隨即往生極樂世界。因此,我們要了解,修行若要悟道,下手要狠,意志要堅,很快就會成就。要記住我今天所說的——觀無常,二十四個小時觀無常,沒有一個不成道的。無常就無得無失,沒有什麼好計較的。無常就是緣起無自性,無常就是畢竟空,就是不可得,就是無相,就是生滅,但生滅若解脫,即是不生不滅,無常就是一切法,無常就是理事圓融,“法”最重要的是要能受益。
諸行無常,因果生滅
根據所附的表,就事上來說,有事相和事用,所謂“諸行無常,因果生滅。”我們講經說法時,常會強調因果,既是因果,就是有生有滅,而在因果“相”的生滅法裏,任何一個時間、空間的動點上觀無常的話,就是空性。無常就不可得,一切皆爲假相。並且要下狠心,亦即以極大的志氣,二十四小時都觀無常,你不成就道業,那才奇怪。我們剃度多少年了,何以迄今毫無消息?佛世時,五年內不證果即屬下下根器。且看佛陀他們怎麼修行——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二十四小時都觀無常、保持正念,自然馬上見性。觀無常,心就漸漸清涼,漸漸就沒有得失的觀念、著相的觀念、是非的觀念、善惡的觀念。一切皆無常,善無善性,惡無惡性,是也不一定是,非也不一定非。“諸行無常,因果生滅。”這是相用。有相就一定有作用。
涅槃寂靜,不生不滅
至于體則是“涅槃寂靜,不生不滅。”此系就本體的空性而言,此即我們清涼之處。若安住于無所住心就清涼。因爲生生滅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生生滅滅若當體即空,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生滅,生滅就是不生不滅。所以無常就是常,常就是無常,說常不對,說無常也不對,說無常也對,說常也對。爲什麼?因爲“相”是心體所影現出來的,本無實體可得。推求、分析、剖析一切的事跟理,體、相、用統統不可得,所以修禅宗的主張:一切法不可得。事相上是造作,是有相。所以看附表的右邊,事相上,我們應該要造作。爲什麼?因爲造作不離理,雖說本自具足,你還是要修,要斷習氣,要精進,因爲,即使悟到本體界,事相仍不可免。
去執方名作功課
有大多數出家衆執意做自己的定課,而不隨衆做早晚課,認爲與其在大殿打妄想,不如自己把定課做好。這樣不如法,因爲做早晚課是一種包容、修養,而非定課,若在大殿作早晚課就打妄想,在自己寮房做課難道就不打妄想嗎?心的問題沒有解決,到哪裏都是問題。自己定的功課做完叫做完成,那麼,在大殿的功課就不叫功課嗎?個人要做何修持都沒關系,但應于私下有空時去作,早晚課是整個團體的規範,希望大家遵守。也許早晚課未必適合我,但這是一種修養,而最主要的是,應有包容性。其實,一切法無我,去掉執著方名做功課。在大殿大聲念佛,下殿後卻和同參道友聲嘶力竭地爭執不休,這叫做修行嗎?何謂做功課?二六時中去掉執著,叫做“做功課”。真正下功夫就是去掉執著,不著相。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再來看附表,事相上是造作、有相、有爲、不空、有種種念,而造作在理上來講就是不造作,理上的不造作就是事相的造作,所以,理上而言是空、無相、無作、無爲、無念。“空”是什麼意思?空就是無常,自性不可得。“緣起無自性”很難解釋,雖常聽到卻很難體會。何謂“緣起無自性”?舉一法即是萬法,以毛巾爲例,觀照到最後就回歸《楞嚴經》的思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根據我們前面的分析,毛巾是由絲線構成的,絲線透過機器,因緣聚合、裁剪,變成一條毛巾。藉由分析,我們知道,毛巾是絲線所成,再繼續分析,乃顆粒微塵,系電子、質子、中子所構成的,這叫做析空觀。但析空觀本身就是錯誤的。分析到最後,究竟是有抑或無?電子、質子、中子,這些顆粒微塵到底是有抑或無?如果說有的話,就還可以分析,便不能稱爲空。如果從有可以分析到空,那麼,多少個空加起來會變成有呢?所以“析空觀”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天臺宗的“當體即空”我們很認同,禅宗的“回歸當下”,我們也很認同。用大智慧直接了當地去了解“當體即空”,即可解釋所謂的“緣起無自性”,亦即雖名爲毛巾,而實質上只是因緣和合,並非真有毛巾這種東西,所以《楞嚴經》的“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句話是萬法裏面非常重要的一句話。修學佛道,若以此一句單刀直入地觀照,必定成道。一切法皆是語言、表相的東西,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只有假相、假名,並無實質的意義。人生亦然,離開了佛法,生命完全沒有意義。吃飯、拉屎、生孩子,這種生命有何意義?所以,沒有佛法,生命一點意義都沒有。時間一到,成爲一堆爛骨頭。享受愈多,吃得愈多,拉得也愈多,如此而已!
《楞嚴經》這一句,如果會用,每個人統統是聖者,萬法但有言說,都無實義。研究經典,不著文字相;聽經聞法,不著語言相;看到一切外表,不著一切假相,因爲都是緣起,都是無自性,四大本空,五陰無我,任何人皆然。
世間人很可憐,尤其是女衆,看看時下各種瘦身、化壯品廣告,就知道她們成天都在假體、虛幻的色身上打轉。以隆乳者爲例,她沒想到,一旦無常降臨,就算隆得再挺再大,終究也要煙消雲散。如果你懂得觀無常,就知道其實大小又有何妨?每天爲了保養皮膚、燙頭發忙忙碌碌,一旦雙眼阖上——死了,終究會爛掉、臭掉,所以萬法“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一切法都是空性的,非因緣、非自然。
非因緣、非自然
《楞嚴經》裏面講:“如來藏心、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非自然、非因緣。”非因緣旨在破除二乘人的思想;非自然則是爲了破除外道的思想。萬法皆是當體即空,不生不滅,絕諸對待的,這是《華嚴經》的思想。而外道則主張一切法自然,自然的生、死、滅、活,毫無願力;就像老子的思想:無爲而治,放任自由,不假造作,如草自然生,自然長;水果自然生,自然長。有一種外道就是這樣,認爲天地萬物自然就存在,不知這是業感緣起。若秉持這種想法,就不會想要去用功、度衆生,一切順其自然,不假造作,終致懈怠、懶惰,沒有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精神。我們不能如外道般的主張放任自由,否則勢必淪爲懈怠、懶惰,與行菩薩道的積極行徑相違背。
何謂“非因緣”?譬如一朵花,何時開始種是因,過程是緣,長成花是果。在因的角度來說,因是緣起法,在緣的角度來說,是條件所構成的緣起法,在果的角度來說,也是緣起法。記住,因、緣、果都是假設的點。就緣的角度來說,是條件和合的緣起法;就果的角度來說,也是條件和合的緣起法。所以,因、緣、果都是假設的點,任何一個動點都是無常,都是空性。所以真正究竟的佛法是不生不滅,絕對的空性,二乘人講的因緣是方便說。
事相門中不少一法,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衆生”是什麼?——循業發現。我們都是隨業而來,循著業來發現自己的因緣,叫做“循業發現”,你前世未植種種善根,今生今世不可能來出家。所以,我們要曉得:空就是無常;理就是事;事就是理;因緣法就是非因非緣法,所以,我們在理上來說是空、無相、無作、無爲、無念,因此空就是不空,無相就是有相,無作就是有作,無爲就是有爲,無念就是有念,常就是無常,無常就是常,這乃是不二的東西。所以,禅宗言:“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意思就是在空性的角度來講,不受一塵,不接受任何的法,在事相上來說:“事相門中不少一法。”任何的事相、造作,統統不可缺少,譬如說:替常住做事、辦法會、朝山、佛七、禅七都是應該的,爲什麼?因爲統統是事相,都不可免。因、緣、果、報、空、無常、理、事全都劃上等號。空、不空;相、無相;作、無作都是不二的。在空性角度來講——不受一塵;在事相來講——不少一法。對師長恭敬、感恩;對同參道友要互助互愛、相輔相成,要結善緣,爲什麼?因爲事相造作統統必須。雖然我們擁有佛性,但要大用現前,才叫做佛性。離開這個出家團體,不一定能找到佛性,離開生滅法亦不一定找得到不生不滅清淨自性。所以要了解,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萬法莫著、莫求、莫取舍。成就與否?但看我們所下的決定之心。
《頓悟本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