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常、无常、生灭、不生不灭都对,也都不对。
要先认识佛,才能成佛。我们以正思惟来探讨,何者为“佛”?泥塑纸绘,被供奉的是佛吗?那只是佛像而已。什么是佛?清净心就是佛。
在事相上悟到绝对的空性,名为开悟
觉悟到这颗本自具足的清净心就是佛。那么,清净心是什么东西?它不是有形相的事物,无法用言语形容,亦无法以笔墨描绘,但处处起作用。我现在讲话就是,你们听课也是——起作用,此系就事相上而言。佛性就是理,但不离事用,不坏事相。因此,就理体来讲,是绝对的;就事相上来讲则千差万别。开悟即是在一切的事相上,悟到绝对的空性。古时候,有人打破碗、打破杯子、打个香板就开悟。为什么?在事相上体悟到这不生不灭的绝对理体,就叫做开悟。他就身心自在,万缘放下。泰国高僧阿姜·查说:“放下一切执著,是我们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
何谓做功课?去掉那份执著,放下那份假相,名为“做功课”。《楞严经》云:“想像为尘,纳想为垢。”我们用文字来教育,会栽培一些学者,但不能造就成佛道者。虽然看很多经典,但拼命著相,没有正思惟,因此无从得到法益。由于执著自己的角度,在文字里面作文章,所以烦恼断不了。例如看到毛巾,我们晓得这是因缘生因缘灭的假相。理相上知道,但平常观照的功夫不够,无法突破。譬如说,你看到一个俊男,知道这是缘起性空,可是却断不了爱著之想,分手后念头仍萦绕不停。“缘起性空”的道理你很清楚,但就是断不了,这是“习气”使之然也。至于“纳想为垢”,就像我们每天都用同一个杯子泡茶,即使有一天,你把它洗干净,杯里依然有茶的味道。所以说“修行容易,习气难断。”就是这样。因此,在一个团体里面,能有一个好的环境修行,是很有福报的,像贵佛学院均收女众,让大家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各位应该珍惜。
全世界的人都会死,非独我而已
开悟则万法尽通,妄想尽息,正念时时刻刻现前,出来的都是清净心、无相心。修行,说简单很简单,说难很难,关键在有没有志气。要了生死,从哪里下手?观无常——二十四小时观无常,你很快就会悟到空性的道理。两人争执、吵闹,就退一步想——无常,我们此刻在争执什么呢?一百年后来看,这种争吵岂不是很无谓?我们不是要在二六时中提起正念吗?那么,你就提起无常的念头,一定成道。《阿含经》中百分之八十都在阐述无常的理趣,只要你下手观无常,时时刻刻念兹在玆,道业绝对成就。当你在病苦、疲惫不堪时,就观这色身,每天都有大小便等不净之物、偶遭病苦的折磨、死后还有尸毒,最后成为一堆臭骨头。要抗拒对死亡的恐惧,就必须认知全世界的人都会死,非独我一人而已,自可袪除对死亡的恐惧。事实上,恐惧亦无济于事。想想印尼航空飞机爆炸,二三四人在一刹那间全部毙命,世间没什么好计较的,修行就是几个字——不计较、不比较。因为一切皆无常,时时刻刻把这个“死”字挂在念头,提起正念,观无常。
深入观照无常,甘露马上现前
如果对观无常下过很深的功夫,一切苦都可以接受;一切顺逆境全都是佛法。为什么?因为很清楚那是无常。长得庄严亦不会执著,因为这也是无常的。饱受欺凌也不觉得委屈,而会认为对方是在成就自己。对外来的诽谤、批评都能泰然处之,因为那也是无常的。一旦观无常,甘露马上现前,但功夫要下得很深,不可草率苟且。你看到总统,知道那是无常,没啥好攀缘的;看到富人,无常;看到俊男,无常;美女,无常,一切皆无常。一直下功夫观照无常,任何动作举止,包括吃饭、下肚、消化、胃、大肠、小肠、大小便皆属无常,观照色身,每一个细胞、每一块骨骼都是无常,空性思想立刻现前,当下就解脱,离一切欲望的束缚,挣脱一切烦恼、种种困扰,你会发现所有的执著都没有意义。
“道”其实在每个人心中,无片刻暂离,当我们念佛的时候,只要思及“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你自然就会精进。我们就是因为佛法听得太多,功夫下得太浅,会听却不会用。佛陀教育弟子,统统从观无常、四大皆空、五阴无我下手。我们早晚课天天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定要照见五蕴皆空,才有办法超越一切痛苦。而我们只是照本宣科,口中念的是“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心中想的却是:(待会儿要上哪儿去玩?)只是惯性地念一念而已,失去警惕的作用,无法产生提振的力量!其实法早就在我们心中,只是没有深入观照。由于观照功夫不够,所以会一直在假相里打转,在戏论里打转。烦恼来了,不知如何是好。在欲望方面,不要让自己太舒服,也不要让自己太苦。修行是点滴的功夫,没有办法一蹴即成。“法”只有渐没有顿,顿也是从渐来的。例如:苹果瓜熟蒂落,是瞬间的事,但在掉下来之前,必须经过多少栽培,阳光的照射、养分的灌溉,假以时日,才成熟落地。
一门深入,其利断金
在座诸位有的根性很利,切勿妄自菲薄。法,只要你坚持一样,一定成道。我们现在就是不会坚持。有个比丘尼持戒、念佛,全部放下,吃的菜是去菜市场捡人家不要的,每年都讲四分律比丘尼戒,曾讲了数百遍。她是否大彻大悟,我无从得知,但她非常坚持持戒念佛,修行到临命终时,非常自在,火化后得五千多颗舍利子。
我参加大专斋戒学会时,曾听法师如此开示:“有的人工夫练得很多,可是刺不死对方;有的人只练一招,可是,一刀就足以让对方毙命。”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的人修很多法门,但烦恼断不了;有的人只坚持一样,烦恼就断了。所以,修行如同武侠小说的练剑,这一剑要很利,一砍就足以令对方致命。我们这一剑下去,烦恼就要断,才有作用。例如专修不净观,也可以成就。像我以前修不净观,观想米粒像厕所里的蛆虫;观想面条如人的头发,结果三、四天都食不下咽。如此单刀直入地把贪嗔痴都放下,自可了知这世间没什么好贪的,只要坚定一门,努力行持,虽只有一招,却很管用,否则修百千万世都不能成道。又如你念佛,也要坚持到底,要念到很有功夫,听自己的声音,一心不乱,任何烦恼来,这一念佛统统有办法把它克制过去,念到相当有定力,临命终时,“前念断气,后念即生。”——一念断气,后念随即往生极乐世界。因此,我们要了解,修行若要悟道,下手要狠,意志要坚,很快就会成就。要记住我今天所说的——观无常,二十四个小时观无常,没有一个不成道的。无常就无得无失,没有什么好计较的。无常就是缘起无自性,无常就是毕竟空,就是不可得,就是无相,就是生灭,但生灭若解脱,即是不生不灭,无常就是一切法,无常就是理事圆融,“法”最重要的是要能受益。
诸行无常,因果生灭
根据所附的表,就事上来说,有事相和事用,所谓“诸行无常,因果生灭。”我们讲经说法时,常会强调因果,既是因果,就是有生有灭,而在因果“相”的生灭法里,任何一个时间、空间的动点上观无常的话,就是空性。无常就不可得,一切皆为假相。并且要下狠心,亦即以极大的志气,二十四小时都观无常,你不成就道业,那才奇怪。我们剃度多少年了,何以迄今毫无消息?佛世时,五年内不证果即属下下根器。且看佛陀他们怎么修行——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二十四小时都观无常、保持正念,自然马上见性。观无常,心就渐渐清凉,渐渐就没有得失的观念、著相的观念、是非的观念、善恶的观念。一切皆无常,善无善性,恶无恶性,是也不一定是,非也不一定非。“诸行无常,因果生灭。”这是相用。有相就一定有作用。
涅槃寂静,不生不灭
至于体则是“涅槃寂静,不生不灭。”此系就本体的空性而言,此即我们清凉之处。若安住于无所住心就清凉。因为生生灭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生生灭灭若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生灭,生灭就是不生不灭。所以无常就是常,常就是无常,说常不对,说无常也不对,说无常也对,说常也对。为什么?因为“相”是心体所影现出来的,本无实体可得。推求、分析、剖析一切的事跟理,体、相、用统统不可得,所以修禅宗的主张:一切法不可得。事相上是造作,是有相。所以看附表的右边,事相上,我们应该要造作。为什么?因为造作不离理,虽说本自具足,你还是要修,要断习气,要精进,因为,即使悟到本体界,事相仍不可免。
去执方名作功课
有大多数出家众执意做自己的定课,而不随众做早晚课,认为与其在大殿打妄想,不如自己把定课做好。这样不如法,因为做早晚课是一种包容、修养,而非定课,若在大殿作早晚课就打妄想,在自己寮房做课难道就不打妄想吗?心的问题没有解决,到哪里都是问题。自己定的功课做完叫做完成,那么,在大殿的功课就不叫功课吗?个人要做何修持都没关系,但应于私下有空时去作,早晚课是整个团体的规范,希望大家遵守。也许早晚课未必适合我,但这是一种修养,而最主要的是,应有包容性。其实,一切法无我,去掉执著方名做功课。在大殿大声念佛,下殿后却和同参道友声嘶力竭地争执不休,这叫做修行吗?何谓做功课?二六时中去掉执著,叫做“做功课”。真正下功夫就是去掉执著,不著相。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再来看附表,事相上是造作、有相、有为、不空、有种种念,而造作在理上来讲就是不造作,理上的不造作就是事相的造作,所以,理上而言是空、无相、无作、无为、无念。“空”是什么意思?空就是无常,自性不可得。“缘起无自性”很难解释,虽常听到却很难体会。何谓“缘起无自性”?举一法即是万法,以毛巾为例,观照到最后就回归《楞严经》的思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毛巾是由丝线构成的,丝线透过机器,因缘聚合、裁剪,变成一条毛巾。藉由分析,我们知道,毛巾是丝线所成,再继续分析,乃颗粒微尘,系电子、质子、中子所构成的,这叫做析空观。但析空观本身就是错误的。分析到最后,究竟是有抑或无?电子、质子、中子,这些颗粒微尘到底是有抑或无?如果说有的话,就还可以分析,便不能称为空。如果从有可以分析到空,那么,多少个空加起来会变成有呢?所以“析空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天台宗的“当体即空”我们很认同,禅宗的“回归当下”,我们也很认同。用大智慧直接了当地去了解“当体即空”,即可解释所谓的“缘起无自性”,亦即虽名为毛巾,而实质上只是因缘和合,并非真有毛巾这种东西,所以《楞严经》的“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句话是万法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修学佛道,若以此一句单刀直入地观照,必定成道。一切法皆是语言、表相的东西,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只有假相、假名,并无实质的意义。人生亦然,离开了佛法,生命完全没有意义。吃饭、拉屎、生孩子,这种生命有何意义?所以,没有佛法,生命一点意义都没有。时间一到,成为一堆烂骨头。享受愈多,吃得愈多,拉得也愈多,如此而已!
《楞严经》这一句,如果会用,每个人统统是圣者,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研究经典,不著文字相;听经闻法,不著语言相;看到一切外表,不著一切假相,因为都是缘起,都是无自性,四大本空,五阴无我,任何人皆然。
世间人很可怜,尤其是女众,看看时下各种瘦身、化壮品广告,就知道她们成天都在假体、虚幻的色身上打转。以隆乳者为例,她没想到,一旦无常降临,就算隆得再挺再大,终究也要烟消云散。如果你懂得观无常,就知道其实大小又有何妨?每天为了保养皮肤、烫头发忙忙碌碌,一旦双眼阖上——死了,终究会烂掉、臭掉,所以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一切法都是空性的,非因缘、非自然。
非因缘、非自然
《楞严经》里面讲:“如来藏心、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非自然、非因缘。”非因缘旨在破除二乘人的思想;非自然则是为了破除外道的思想。万法皆是当体即空,不生不灭,绝诸对待的,这是《华严经》的思想。而外道则主张一切法自然,自然的生、死、灭、活,毫无愿力;就像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治,放任自由,不假造作,如草自然生,自然长;水果自然生,自然长。有一种外道就是这样,认为天地万物自然就存在,不知这是业感缘起。若秉持这种想法,就不会想要去用功、度众生,一切顺其自然,不假造作,终致懈怠、懒惰,没有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精神。我们不能如外道般的主张放任自由,否则势必沦为懈怠、懒惰,与行菩萨道的积极行径相违背。
何谓“非因缘”?譬如一朵花,何时开始种是因,过程是缘,长成花是果。在因的角度来说,因是缘起法,在缘的角度来说,是条件所构成的缘起法,在果的角度来说,也是缘起法。记住,因、缘、果都是假设的点。就缘的角度来说,是条件和合的缘起法;就果的角度来说,也是条件和合的缘起法。所以,因、缘、果都是假设的点,任何一个动点都是无常,都是空性。所以真正究竟的佛法是不生不灭,绝对的空性,二乘人讲的因缘是方便说。
事相门中不少一法,实际理地不受一尘
“众生”是什么?——循业发现。我们都是随业而来,循著业来发现自己的因缘,叫做“循业发现”,你前世未植种种善根,今生今世不可能来出家。所以,我们要晓得:空就是无常;理就是事;事就是理;因缘法就是非因非缘法,所以,我们在理上来说是空、无相、无作、无为、无念,因此空就是不空,无相就是有相,无作就是有作,无为就是有为,无念就是有念,常就是无常,无常就是常,这乃是不二的东西。所以,禅宗言:“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意思就是在空性的角度来讲,不受一尘,不接受任何的法,在事相上来说:“事相门中不少一法。”任何的事相、造作,统统不可缺少,譬如说:替常住做事、办法会、朝山、佛七、禅七都是应该的,为什么?因为统统是事相,都不可免。因、缘、果、报、空、无常、理、事全都划上等号。空、不空;相、无相;作、无作都是不二的。在空性角度来讲——不受一尘;在事相来讲——不少一法。对师长恭敬、感恩;对同参道友要互助互爱、相辅相成,要结善缘,为什么?因为事相造作统统必须。虽然我们拥有佛性,但要大用现前,才叫做佛性。离开这个出家团体,不一定能找到佛性,离开生灭法亦不一定找得到不生不灭清净自性。所以要了解,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万法莫著、莫求、莫取舍。成就与否?但看我们所下的决定之心。
《顿悟本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