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顿悟本心

  顿悟本心

  慧律法师主讲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诸位大德、在家居士,大家阿弥陀佛。

   看到佛学院蒸蒸日上,真是非常欢喜。太虚大师说:“佛教的僧伽教育犹如树木的根,是最重要的。”有一次,老和尚病得很重,要我到他房间,牵著我的手,交代道:“倘若我遭不测,你要负起救化众生的责任,要培育僧才。”我请师父安心,并慨然允诺:“如果有因缘,我一定会负起教化众生的重责大任。”所以,文殊讲堂首重僧伽教育,迄今共剃度比丘八十位,比贵佛学院人数还多。所以,僧伽的教育(education)很重要。但僧伽教育的师资问题也很大,一来,教授不好请;再者,每个教授知见不同,所以留给下一代的,究系甘露抑或毒药,尚待商榷,乍看似样样精通,要实际运用时,却发觉是样样稀松。这是因为没有悟道,若悟道的话则万法尽通。

   佛的教法是法法道同,是以,唯佛与佛的知见能够一致。至于十地以下的菩萨、小乘声闻,看法都不同。在这种状况下,最重要的是,开展我们的心性。我深深体悟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大家都知道,光行布施不能成佛,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也都不能成佛。必须以般若为前导,以智慧的心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有了智慧,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然而智慧既是我们本性里具足的,何以至今犹未得见?何以仍是烦恼不断呢?这是由于我们一直在事相上打转,而这种错误的观念,将导致我们无法修行。

   所谓在事相上打转,就是我的道场对;你的道场不对。我要持戒;你不持戒。赞叹自己;攻击别人,陷入知见的牢狱而不自知,还自以为是。由于知见不同,角度互异而纷争不断,又未提出解决的办法,山头主义、门户之见于焉产生,每位法师各有一套理论。我今天来时,一直在思惟该讲什么,到底应从何处下手?处处是,又处处不是,根性也各不相同。因时间关系,遂拟出一个表,提纲挈领地来谈。

  发菩提心,提起正念

   弘法者或修学佛道的人,或偏重于事相上,视“诸行无常”的修行,或偏重于理体上,“不生不灭之真如性”的发挥。此二者皆难臻圆满之境。我们讲:“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就是增增减减。那么,哪里是不生不灭?如何进入涅槃?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这有为的世间法里,生灭的因果相里,如何契入不生不灭的本体?彼既非物质构成,亦不是具体的东西,既处处是,又处处不是。小乘阿含偏重“无常”及“三法印”的发挥,然而,在生灭的造作世间,造作因果下的生灭,怎能契入不生不灭的本体?.

   修行只有八个字——发菩提心,提起正念。提起什么正念——观照的正念,譬如:观无常、观不净观、修四念处、四谛、十二因缘,这些都是生灭的造作法。什么是不生不灭的涅槃自性呢?如果不悟的话,就好比盲人摸象,讲的头头是道,其实是各执一端,未尽全貌。由于未能体悟本体界的毕竟空性,以及方便即究竟,究竟即方便的不二法门,遂将佛法打成两段,变成强烈的二元对立论,并非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是以所到之处都是障碍。并非别人障碍我们,而是自己障碍自己、这是因为侧重于发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我们会难以体悟何谓“不生不灭”。

   小乘之无常观、不净观,乃至四念处,其修持目的,在对生灭的事物要能离欲(离开欲望的束缚)。所以说:“皈依法,离欲尊。”法的现前,用意在令我们离开种种欲望的束缚。但问题在于最后的“涅槃寂静”。如何在无常的生灭中找到不生不灭的清净涅槃自性呢?

   大乘偏重真如或如来藏心的发挥。大乘的初判佛教,像《华严经》讲真如、大乘的后期佛教讲如来藏,皆偏重于理体上的发挥,否定了生灭的因果法。那么,该如何去诠释因果的连锁性呢?所以,著重于无常的发挥不够圆满,著重于不生不灭的发挥也不够圆满。重于理体上的发挥,否定了因果;重于事相的表达,又不易悟入本体。

   一个弘法者倘欲不坏因果而又能悟入不生不灭的真如本体,则势必要能体会附表上所框起来的几个字——“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方为佛法之正知见、中庸之道、名副其实的正法。在事相上来说:生灭,缘起无自性;就作用上来说:也是缘起无自性;从本体界的角度而言:一切法无我。所以,只有“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才能贯通所有的禅、净、律、密、大、小二乘的总思想,才能抓住佛法的重心,才可以理事圆融,体相用具足。

  放下知见和执著,就完成佛道

   “心”本自具足万法,不论研究唯识、华严(法界缘起、一真法界)、禅(心具足万法,即心即佛)、净土(唯心净土),统统不离此心。关于心性的讨论,分事法与理法,偏一不可。就事相或事用上来说,是生灭的,如六根、六尘、六识,眼所见,耳所闻,可感受到的、有形相的东西;就理上来说,则是无形相的。理即事,事相亦不离理体。“法”定要理事圆融,偏理偏事都不究竟也不圆满。事相来说:不昧因果(意即不能违反因果),无论修行至何等境界,皆不能违背因果。即使开悟,也必须注意身、口、意的造作,何以故?因为不昧困果。事相上,因、缘、果的连锁性,即使是圣人亦不可坏,必须对因果负责。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何以相貌和福报却不同呢?这就是宿世所修的善根不同,而其因果具体反应在事相上所致。可是,理却无法去讲,因为它离语言相,只能方便说。圣者悟到本体界,亦即悟到非因非果。所谓“非因非果”,不是没有因,没有果,而是指“因”本身就是空性。非因,意即当下就是空性,非果亦是空性。换言之:圣人悟到因缘果报、任何一个动点上统统是空性,契入此名为顿悟。何时能放下,何时就开悟。就理上而言,若能放下知见和执著,当下就完成佛道。

   然而,悟到理上、本体界的空性,并不代表一切都懂了,因为事相上还要学习。开悟,就会讲英文吗?非也,还是得透过学习才会。开悟不代表什么都通。所以,悟到本体界,我们内心解脱,了解一切法无常,无常本身就是空性,所以开悟者是悟到身心不可得,一切法无相,而得以解脱。

   行菩萨道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什么都要学习。开悟的人若英文不会,登机门(gate)看不懂、连坐飞机都成问题。电脑不会打,也是会团团转。但他内心解脱,活得很快乐。所以,我们要了解,开悟的人是悟到本体界的空性,因此,任何一个动点都解脱。什么是开悟?就是天下太平,心中无事,无所欠缺。开悟者处处解脱,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也知道那是生灭的。例如:电脑是无常法、哲学为生灭法,乃至太空物理学,也还是生灭的道理。你毋须懂,也知道它们皆是生灭法。举一微尘出三千大千世界,整个宇宙皆可用四个字涵括——缘起性空。因缘生,因缘灭。但于一切境界莫住、莫著、莫求,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于一切法,莫著、莫求、莫取舍。

  修行要在事相上磨练

   既然一切法本自具足,为什么我们要讲修行呢?“断习气”方便说名为修行。如果我们今天没有习气,当然内心本自具足。问题就在习气未断,所以必须在事相上磨练。过团体生活,以遵守团体规矩为原则,关于私下的用功,则纯属个人的。以文殊讲堂为例,进入文殊讲堂,不论你修禅净律密,一律要做早晚课、拜八十八佛、过堂、每半月诵戒、结夏,上课不可缺席,此大原则掌握住,私下要如何修行、用功,则是尊重个人的选择。所以最好的政府是半专制、半民主的。李登辉先生讲:“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我们会在这句话的后面打个大问号——可能吗?若去调查看看,希望不缴税的、男孩子不想当兵的、小学生一周放假五天的.......一定全部都举手。因此,有些事情不能用“民主”的方式,而必须强制执行。像这里的佛学院,就必须有院规,大家共同来遵守。

  学佛的重点在有没有“悟”

   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不灭。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学佛就两个字,“悟”与“迷”,重点在有没有“悟”。修行一定要悟。而“悟”就是“发菩提心,提起正念。”时时刻刻提起正念,大用现前。开悟的人悟到无念。无念不是没有念,而是有念,有清净的念。我们的本性是无常吗?不对!本性若是无常,我们永远不能成佛。一般而言,皆认为本性是常,是不生不灭而非生灭的。我们的本性是不生不灭吗?错!我们的本性是无常。为什么?因为大用现前。既然要起作用,而起作用就是无常。如果我已开悟,跟大家说话即是本性在作用,现在就是无常,无常就是常,觉性当下现前。

   我们一般都以观念在学佛,教育往往落入文字的游戏,书本拿来就一直在教义、教理上研究,从未契入空性的道理,所以谈到不生不灭,就透过主观的意识,将之观想为一种永恒的东西。有人说:“永恒如同虚空一样。”如果永恒是一种死寂的东西,那么,佛性就没有作用,成了一潭死水。所以,佛性是“常”还是“无常”?佛性,你讲“常”,不对,它要起作用——“依体起用,摄用归体。”说佛性是“无常”也不对,因为无常是生灭法。对立法,乃凡夫之见,著无常则不能成道。接著,我们来讨论佛性是什么?“佛性是常”因为它不生不灭;“佛性是无常”因为它大用现前。所以,简单讲,悟道就是你讲什么都对也都不对。你讲“无常”不对,因为空性不是无常,《楞严经》讲:你可曾见过虚空坏掉、烂掉?我们这个色身会烂会坏,凡是有相的东西皆会烂会坏,但无相的虚空会烂会坏吗?我们的觉性亦复如此,是以,说“常”不对,说“无常”亦不对。说“无常”对,何以故?因为“作用”。说“常”对,为什么?因为“不生不灭”。难就难在这地方。说…

《顿悟本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强烈的正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