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外入嘛,就好像電燈跑,裏面的鎢絲斷了,你說電燈有沒有辦法點啊?你用外面的光線,你能不能點燃這個電燈泡啊?沒有辦法嘛。這個燈光燈管裏面的燈芯一定要好的。我們從裏面通電,裏面通電就是産生大智慧,它才會亮。燈管你外面一直照射,它會不會亮啊?沒有用的,加持就是這樣子,你開悟沒有啊?就是那麼簡單嘛!所以說有正知正見的,大智慧的人,他那裏是說隨隨便便給法師一騙,就騙走了,給那個什麼李俊男,亂聽那個什麼,這樣就馬上來解厄,真是嚴重、嚴重!所以說我今天來救救這些醫生跟護士、醫生、護士是專門救人家的,可是法師是專門救醫生的。
沒有開悟跟開悟的人,欣賞這個大地是不一樣的。沒有開悟的人,當他心裏很煩的時候,他的老婆跑掉了,到陽明山去,山上花開放得很漂亮,他就會說:哎呀!人家在譏笑我,笑我的老婆跑掉了。如果花落下來的時候,他就會想:哎呀!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就像我現在的遭遇,我老婆丟掉了!像花落了一樣。開悟不會,開悟的人他欣賞在個樹,它多漂亮!縱然那一棵樹瘦得瘦巴巴的沒有水,他會說:屹立不搖。這個花開得很漂亮,就像這個春天一樣的,綻放出無量的光明,他說:哎呀!佛性本具足光明。當他看到這個花凋落的時候,他就說:這個就是無常,無常就是真理。開悟的人,是看每一種東西統統是那麼的歡喜、那麼的自在、那麼的灑脫。
開悟的人,心量大的不得了,他不會走偏的路。所以有的人講:師父!我今天誠心的求你,你告訴我,你看叁藏十二部經典,看了兩遍,現在看第叁遍,你真的告訴我,用哪一個法門、那一種事情是最快的,最快最快的,是穩當的,一定往生極樂世界的。我現在告訴你:看了所有叁藏十二部經典,不可能離開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這一句,第一點。第二、希望你持大悲咒、往生咒,你每天就是這樣拜佛、念佛用功,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空多念一點觀世音,真的!你好好的念,念了,哦!有效,真的!
開悟的人他不會講:我是有什麼神通,我是多麼了不起。開悟的人他就跟你一樣,他就在你的面前,也在講話、也在走路,他沒有什麼分別的,可是他所做出來的,他就是那麼的安詳,你看他的行爲,他就是那麼的靜,靜的讓你感覺好敬佩、好敬佩,他從來沒有浮躁,一切動態裏面統統是自性,一切靜態裏面回光返照,統統是我們的本性,動靜一如。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什麼叫做“般若”呢?般若翻成中文就是智慧的意思。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不愚昧,都是大智慧當前,這就是般若行。若是一念愚愚癡,般若就與你絕緣,一念有大智慧,那麼般若就生起來,産生。世間人愚癡、迷惑,嘴巴裏面講智慧、智慧,可是心中常常是愚癡。常常自稱在修行般若智慧,每一念他都是說空,但他根本不了解是真空。般若無形象,智慧心就是我們的般若。若能如此行,就是般若智。
太好了!太好了!六祖真是不得了的菩薩,真是古佛再來。這一句實在是秒不可言。常行智慧,所作所爲統統是符合智慧,既是般若行。你看!多了不起,一切的時空交會點,都具足智慧的意思,真是了不起的聖者啊,了不起!
「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 這六個字就是代表整本的《六祖壇經》。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爲彼岸,故號“波羅蜜”。】
什麼叫做波羅蜜?波羅蜜是西方的講法,中文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就是離開這個生滅的心,放下因緣聚會的假相。如果你執著這個境界,生滅心就起來,好比說看見水有波浪,這就是此岸;離境就無生滅,好比水永遠這樣流,這就是彼岸,可以稱爲“波羅蜜”。
刹那刹那之間的生滅就是無常,我們一定要放下。我們解義就會離生滅,我們了解,就可以透視它,離開這個生滅的執著,生滅的虛幻的人生之間,所産生的這個執著。著境生滅起,你執著這個境界的話,生滅就起來了。意思就是所有的煩惱統統具足有自性,但你悟到這個波浪就是水的時候,煩惱當下就可以覺悟到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解脫。就像水永遠這樣流,沒有停滯,既名爲彼岸,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沒有開悟的衆生,每一念都有妄念與是非。若是每一念會歸空性,這就稱爲真性。悟這個法的人,是般若大智慧之法;修此行的人是般若行;不修這種法的人就是是凡夫,這一念修行,本身就是佛。
善知識是對大家一種尊稱。迷人是指沒有開悟的衆生。迷惑的衆生嘴巴在念的時候,用理、用這個意識去體會到這個般若,是永遠體會不出來。念念若行,你每一念都真正的無所著,若行就是真正的、貼切的、肯定的放下,是名真性,簡單二個字:放下、放下。可是他一定會跟你講:師父!放下很難啊。他們夫妻吵架啦、兒女不會讀書,放下!要好好的照顧你自己,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哎呀!這老公放不下、兒子也放不下,你要叫他放下,他一直解釋,他多困難、他的立場有多難,這種人啊我告訴你,一輩子甭修行,免修行了!你叫他放下,他就解釋一大堆理由,你叫他放下、無所著,他就執著,生滅都執著,這怎麼修呢?我們勸他,他就一定要執著,那你說呢?這談起來,外省人講的:有啥意思呢?沒什麼意思啦。
你不修這個般若就是凡夫。所以我告訴諸位,我體悟到今天,禅、淨、律、密,禅是最厲害的,它單刀直入,直入我們的本性當中。這真是了不起!我們很多衆生修行,每天只有念佛,他很認真念佛,沒有錯!可是他沒有禅的定力,他沒有禅的智慧,他會執著,他會跟人家計較,他沒有辦法觀空,觀無常,他不能悟入自性,那難了!所以雖念佛,一定要有禅的那種灑脫自在,臨命中的時候,斷氣馬上就往生了,放得下嘛。我們臨命終就是要修放得下,那麼修放下、不要執著,最大的強有力是什麼?就是《六祖壇經》那就是禅,就是禅、般若的思想,你具足了般若思想,臨命中一斷氣,馬上就往生極樂世界。很多持戒律的人,今天持戒律就會笑:這個人持戒不清淨,那個人持戒不清淨,這個破戒,那個持戒,這個是怎麼樣,是是非非的,我告訴你持戒這個完全錯誤,持戒是持自己的。什麼叫戒?心清淨名爲戒,心不清淨,你那算是持戒的人呢?今天我們沒有吃,我們就說:那些不持午的人統統不如法,那些不持午的人,是多麼的爛啊、多麼沒有修行,哪有是這樣子?那六祖呢?那印光大師呢?印光大師晚上有吃呢,吃了饅頭還吃稀飯,他念佛還燒出一千七百多顆舍利子,你有嗎?你半顆都沒有!所以說修行這是定力的問題嘛,是禅、智慧的問題嘛。所以菩提心既是戒,清淨心既是戒,那真是一針見血之語,當下就是。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
善知識,凡夫即是佛,煩惱即是菩提。前一念迷惑,就是凡夫;後一念悟,即是佛。前一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煩惱即菩提。」對!沒有錯!這一句話是正確的,意思就是說,凡夫的這個裏面無量無邊的煩惱,當你悟道的時候,就是菩提。可是啊如果說:菩提即煩惱,這是不對,不對!這句話就是變成說,佛的話煩惱就無量無邊,就變成衆生了。可以講煩惱即菩提,但是不能講菩提既煩惱,講菩提既煩惱要是什麼?要在聖者的角度。像釋迦牟尼佛啊,這個煩惱衆生不修行,菩薩煩惱衆生不修行、憐憫衆生不修行,我們可以講:菩提既煩惱,就是開悟的聖者、覺悟的聖者,他煩惱這些衆生不修行,菩提既煩惱,就是這個樣子。
前面迷既凡夫,我現在講的,以前的迷的,你這一念嶄斷,不貪、不瞠、不癡,尊重人家,當下具足無量智慧,後念悟既佛,這一念就是後念。前念迷既是凡夫,意思就是前念,以前的種種錯誤、迷惑,都沒有關系,嶄斷!後念悟既佛,你當下這一念放得下,你現在就是佛,這個太厲害了,這個實在是太厲害 ! 所以說六祖啊真是,那一天到大陸去跟他老人家磕頭一下,作這一本書實在太了不起了!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哇!你看多漂亮,這句話多漂亮!前面這一念,著境,執著這個境界既煩惱,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離境,離境就是心不動念,離開這個境界的執著,離境既是菩提,你看!太棒了!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叁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叁毒爲戒定慧。 】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無所住著也無來去,叁世一切諸佛都從其中出。我們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塵勞。這樣子修行一定能成佛道,叁毒轉化爲戒定慧。
這太棒了!無住,就是當我們具足大智慧的時候,沒有所住,也沒有所謂的去,也沒有所謂的來,無住就是無所著,無往就是沒有去,無來就是沒有來,所以無住無往亦無來。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是用大智慧,諸位!當下就是,你們就好好的去參。
我們講國語,不講臺語,聽不懂就結個善緣,聽得懂是最好的,因爲這個是精華,我們是針對醫生講的,不是針對老太婆講的,你要弄清楚。《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第二品)隨緣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