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外入嘛,就好像电灯跑,里面的钨丝断了,你说电灯有没有办法点啊?你用外面的光线,你能不能点燃这个电灯泡啊?没有办法嘛。这个灯光灯管里面的灯芯一定要好的。我们从里面通电,里面通电就是产生大智慧,它才会亮。灯管你外面一直照射,它会不会亮啊?没有用的,加持就是这样子,你开悟没有啊?就是那么简单嘛!所以说有正知正见的,大智慧的人,他那里是说随随便便给法师一骗,就骗走了,给那个什么李俊男,乱听那个什么,这样就马上来解厄,真是严重、严重!所以说我今天来救救这些医生跟护士、医生、护士是专门救人家的,可是法师是专门救医生的。
没有开悟跟开悟的人,欣赏这个大地是不一样的。没有开悟的人,当他心里很烦的时候,他的老婆跑掉了,到阳明山去,山上花开放得很漂亮,他就会说:哎呀!人家在讥笑我,笑我的老婆跑掉了。如果花落下来的时候,他就会想:哎呀!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就像我现在的遭遇,我老婆丢掉了!像花落了一样。开悟不会,开悟的人他欣赏在个树,它多漂亮!纵然那一棵树瘦得瘦巴巴的没有水,他会说:屹立不摇。这个花开得很漂亮,就像这个春天一样的,绽放出无量的光明,他说:哎呀!佛性本具足光明。当他看到这个花凋落的时候,他就说:这个就是无常,无常就是真理。开悟的人,是看每一种东西统统是那么的欢喜、那么的自在、那么的洒脱。
开悟的人,心量大的不得了,他不会走偏的路。所以有的人讲:师父!我今天诚心的求你,你告诉我,你看三藏十二部经典,看了两遍,现在看第三遍,你真的告诉我,用哪一个法门、那一种事情是最快的,最快最快的,是稳当的,一定往生极乐世界的。我现在告诉你:看了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不可能离开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这一句,第一点。第二、希望你持大悲咒、往生咒,你每天就是这样拜佛、念佛用功,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有空多念一点观世音,真的!你好好的念,念了,哦!有效,真的!
开悟的人他不会讲:我是有什么神通,我是多么了不起。开悟的人他就跟你一样,他就在你的面前,也在讲话、也在走路,他没有什么分别的,可是他所做出来的,他就是那么的安详,你看他的行为,他就是那么的静,静的让你感觉好敬佩、好敬佩,他从来没有浮躁,一切动态里面统统是自性,一切静态里面回光返照,统统是我们的本性,动静一如。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什么叫做“般若”呢?般若翻成中文就是智慧的意思。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愚昧,都是大智慧当前,这就是般若行。若是一念愚愚痴,般若就与你绝缘,一念有大智慧,那么般若就生起来,产生。世间人愚痴、迷惑,嘴巴里面讲智慧、智慧,可是心中常常是愚痴。常常自称在修行般若智慧,每一念他都是说空,但他根本不了解是真空。般若无形象,智慧心就是我们的般若。若能如此行,就是般若智。
太好了!太好了!六祖真是不得了的菩萨,真是古佛再来。这一句实在是秒不可言。常行智慧,所作所为统统是符合智慧,既是般若行。你看!多了不起,一切的时空交会点,都具足智慧的意思,真是了不起的圣者啊,了不起!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 这六个字就是代表整本的《六祖坛经》。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什么叫做波罗蜜?波罗蜜是西方的讲法,中文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就是离开这个生灭的心,放下因缘聚会的假相。如果你执着这个境界,生灭心就起来,好比说看见水有波浪,这就是此岸;离境就无生灭,好比水永远这样流,这就是彼岸,可以称为“波罗蜜”。
刹那刹那之间的生灭就是无常,我们一定要放下。我们解义就会离生灭,我们了解,就可以透视它,离开这个生灭的执着,生灭的虚幻的人生之间,所产生的这个执着。着境生灭起,你执着这个境界的话,生灭就起来了。意思就是所有的烦恼统统具足有自性,但你悟到这个波浪就是水的时候,烦恼当下就可以觉悟到就是我们的本性,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解脱。就像水永远这样流,没有停滞,既名为彼岸,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没有开悟的众生,每一念都有妄念与是非。若是每一念会归空性,这就称为真性。悟这个法的人,是般若大智慧之法;修此行的人是般若行;不修这种法的人就是是凡夫,这一念修行,本身就是佛。
善知识是对大家一种尊称。迷人是指没有开悟的众生。迷惑的众生嘴巴在念的时候,用理、用这个意识去体会到这个般若,是永远体会不出来。念念若行,你每一念都真正的无所着,若行就是真正的、贴切的、肯定的放下,是名真性,简单二个字:放下、放下。可是他一定会跟你讲:师父!放下很难啊。他们夫妻吵架啦、儿女不会读书,放下!要好好的照顾你自己,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哎呀!这老公放不下、儿子也放不下,你要叫他放下,他一直解释,他多困难、他的立场有多难,这种人啊我告诉你,一辈子甭修行,免修行了!你叫他放下,他就解释一大堆理由,你叫他放下、无所着,他就执着,生灭都执着,这怎么修呢?我们劝他,他就一定要执着,那你说呢?这谈起来,外省人讲的:有啥意思呢?没什么意思啦。
你不修这个般若就是凡夫。所以我告诉诸位,我体悟到今天,禅、净、律、密,禅是最厉害的,它单刀直入,直入我们的本性当中。这真是了不起!我们很多众生修行,每天只有念佛,他很认真念佛,没有错!可是他没有禅的定力,他没有禅的智慧,他会执着,他会跟人家计较,他没有办法观空,观无常,他不能悟入自性,那难了!所以虽念佛,一定要有禅的那种洒脱自在,临命中的时候,断气马上就往生了,放得下嘛。我们临命终就是要修放得下,那么修放下、不要执着,最大的强有力是什么?就是《六祖坛经》那就是禅,就是禅、般若的思想,你具足了般若思想,临命中一断气,马上就往生极乐世界。很多持戒律的人,今天持戒律就会笑:这个人持戒不清净,那个人持戒不清净,这个破戒,那个持戒,这个是怎么样,是是非非的,我告诉你持戒这个完全错误,持戒是持自己的。什么叫戒?心清净名为戒,心不清净,你那算是持戒的人呢?今天我们没有吃,我们就说:那些不持午的人统统不如法,那些不持午的人,是多么的烂啊、多么没有修行,哪有是这样子?那六祖呢?那印光大师呢?印光大师晚上有吃呢,吃了馒头还吃稀饭,他念佛还烧出一千七百多颗舍利子,你有吗?你半颗都没有!所以说修行这是定力的问题嘛,是禅、智慧的问题嘛。所以菩提心既是戒,清净心既是戒,那真是一针见血之语,当下就是。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
善知识,凡夫即是佛,烦恼即是菩提。前一念迷惑,就是凡夫;后一念悟,即是佛。前一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烦恼即菩提。」对!没有错!这一句话是正确的,意思就是说,凡夫的这个里面无量无边的烦恼,当你悟道的时候,就是菩提。可是啊如果说:菩提即烦恼,这是不对,不对!这句话就是变成说,佛的话烦恼就无量无边,就变成众生了。可以讲烦恼即菩提,但是不能讲菩提既烦恼,讲菩提既烦恼要是什么?要在圣者的角度。像释迦牟尼佛啊,这个烦恼众生不修行,菩萨烦恼众生不修行、怜悯众生不修行,我们可以讲:菩提既烦恼,就是开悟的圣者、觉悟的圣者,他烦恼这些众生不修行,菩提既烦恼,就是这个样子。
前面迷既凡夫,我现在讲的,以前的迷的,你这一念崭断,不贪、不瞠、不痴,尊重人家,当下具足无量智慧,后念悟既佛,这一念就是后念。前念迷既是凡夫,意思就是前念,以前的种种错误、迷惑,都没有关系,崭断!后念悟既佛,你当下这一念放得下,你现在就是佛,这个太厉害了,这个实在是太厉害 ! 所以说六祖啊真是,那一天到大陆去跟他老人家磕头一下,作这一本书实在太了不起了!
「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哇!你看多漂亮,这句话多漂亮!前面这一念,着境,执着这个境界既烦恼,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离境,离境就是心不动念,离开这个境界的执着,离境既是菩提,你看!太棒了!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最上最第一,无所住着也无来去,三世一切诸佛都从其中出。我们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尘劳。这样子修行一定能成佛道,三毒转化为戒定慧。
这太棒了!无住,就是当我们具足大智慧的时候,没有所住,也没有所谓的去,也没有所谓的来,无住就是无所着,无往就是没有去,无来就是没有来,所以无住无往亦无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用大智慧,诸位!当下就是,你们就好好的去参。
我们讲国语,不讲台语,听不懂就结个善缘,听得懂是最好的,因为这个是精华,我们是针对医生讲的,不是针对老太婆讲的,你要弄清楚。《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第二品)随缘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