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
小根性的人,聞這種頓悟法門,就好像草木一樣,因根小,若遇大雨必定會被沖倒,並不能有所增長。小根性的人也是這樣。原本有的般若智慧與大智慧的人沒有任何差別。但爲什麼不能開悟呢?因爲其邪見重,煩惱重。不識本心,于外覓佛,不了解自性,這就是小根的人;若是開悟的頓教,則不會執著于外在的修行,但于自心常顯正見,煩惱塵勞不能汙染,即是見性。善知識,不住內外,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常行此行的人,即是與《般若經》無差別。
意思就是我們的本心被我們的煩惱障住了,就像烏雲蓋住這個眼光。般若不是什麼大、什麼小的,它是無相的,是悟空的,我們一切衆生,自己的內心裏面迷了跟悟了不同,迷我們的心,外面有所見。意思就是認爲心外有法,找佛、找佛,叫做迷心外覓,就是從心外想要求得法,不知道從內在裏面去悟道,從內在裏面去悟到這個本性,所以說修行覓佛、找佛,你從那裏找佛呢?要找到我們的本性,找不到本性啊,那你找不到佛,所以未悟自性,既是小根。
諸位!「但于自心常起正見」,這一句極爲重要。我昨天告訴你們,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怎麼樣?都要清清楚楚!這個就是但于自心,常起正見,常起正見就是沒有間斷。煩惱塵勞常不能染。昨天我不是講過一句話嗎?記住嗎?本來我們可以過得很快樂!煩惱塵勞常不能染。既是見性,就是看到我們的本性。
「去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這一句太了不起了!內外不住,你的內心所有的起心動念,都是意識的觀念;都是分別心的産物;都是執著的影像,你外在的境界是無常法,是本性自然空的,不住,不住就是不執著的,住就是執著。內也不執著、外也不執著,你看!內外不住,去來自由,所以廣欽老和尚說:不來亦不去,沒有事。我們則是來來去去,一大堆事,每天都是一大堆事,搞的焦頭爛額。我們去跟來有沒有自由?沒有自由!看到你老婆比較漂亮一點,你老婆跟一個年輕的人講幾句話,妒火上升,拿刀子就要宰掉人家,你看!事情也沒有查清楚,也沒有問清楚,是不是?所以我覺得衆生愚癡的多得不得了,書讀的再多的,在社會上有地位的,官做到很大的,社會上很有地位的,一樣的,所過的日子就是痛苦、煩惱、鬥爭、分別,你不相信
希望你同意吧!所以在座諸位,今天很幸運啦,能夠聽這個頓教法啦。你看!來也自由、去也自由,去來自由就是能除執心,可以除掉我們內在裏面的執著。通達無礙,可以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來就沒有差別。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爲小人,智爲大人;愚者問于智人,智者爲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把筆拿起來,修多羅就是經典的意思,翻譯成中文叫做貫,貫、攝、常、法,修多羅就是一切經典。「及諸文字」以及一切的文字,「大小二乘」大乘跟小乘,「十二部經」十二部經不是十二本經,是分成十二類,十二部就是十二類經。十二類,「部」就是種類,十二種種類的經典,不是十二本,你不要弄錯了。
「皆因人置,」那都是因爲人啊,就是因爲有人需要什麼法,他才寫了叁藏十二部。
「因智慧性,方能建立。」因爲有智慧性,他才有辦法建立。
「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如果這世間沒有這個人類,也就沒有這個法。
「故知萬法,本自人興。」所以知道萬法是因爲有人存在,它才興起來的。
「一切經書,因人說有。」一切經典是因爲人才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因爲我們的人這當中,緣其人中就是:就因爲,這個「緣」就是因爲。因爲這個人的當中,有的有愚癡的,有的是智慧的人,那麼「愚爲小人,」愚癡的人是小人,「智爲大人。」智慧的人是大人。
「愚者問于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癡的人就問這個智慧的人,智慧的人就對愚癡的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這個愚癡的人就忽然悟道,他心悟道了,「既與智人無別。」就跟大智慧的人沒有什麼差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他說諸位菩薩!我們沒有開悟的時候,本性是佛,但是也是衆生,本性是佛,就變爲衆生,爲什麼?不悟啊,不開悟嘛,我們有佛性,我們現在變成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一念開悟的時候,衆生當下就是佛,在座諸位!就是這樣子。所以說做人很難,學佛、拜佛也難:能夠聽到頓教法就更難了,所以說在這個全世界裏面五十幾億人口,在臺灣啊,大陸那佛法就免談了。臺灣的人口將近二千萬,二千萬裏面的正信教徒有多少?正信佛教徒真正修行有多少?有正信的有多少?大部分都是神教徒。有真正修行的人,又能聽到頓教法門,那就更難了,更難了!所以我們悟道啊,今天在座諸位能夠聽法,是難能可貴,回去要好好的用功。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這句話要劃起來,所以知道我們這個萬法統統在我們的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刹那之間就可以成佛。
「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雲:」《淨名經》就是《維摩诘經》,《菩薩戒經》裏面這樣講: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如果了解我們自心的本性,都可以成佛道,《淨名經》就是《維摩诘經》,《維摩诘經》就是這樣講;「既時豁然。還得本心。」那一刹那。豁然就是開悟,還得本心,恢複到本來的清淨的本性,
【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開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需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叁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你看這個六祖真是不得了!于五祖弘忍大師和尚處,一聽到馬上就開悟了,你想想看,這個有多了不起啊!我們啊,磨菇了幾十年啊,枉費了我們的修行,磨了老半天啊,一樣沒有辦法開悟,煩惱一樣、脾氣一樣,阿姨啊,老來脾氣大,學道的人學得愈老脾氣愈大。所以有的人:佛教界的長老,對!愈長愈老,年紀愈來愈老,長老、長老,長老有二種解釋嘛,一種是愈長愈老,我也是長老,爲什麼?因爲我愈來愈老,也是長老是不是?那麼一種是有德高望重的叫長老。
「頓見真如本性。」就馬上可以看到我們的真如本性。
「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你看!各自觀心,要把這個頓教法,令學道者頓悟菩提,頓悟我們的悟性。各自觀心,就是你要二十四個小時觀照你的內在,就算是我們念佛,我們也要念的清清楚楚,就是印光大師講的:嘴巴念的清清楚楚,耳朵聽的得清清楚楚,意識觀想的清清楚楚。各自觀心,你看!講來講去都是這個心。自見本性,我們看到我們的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如果你自己沒有辦法悟,那麼一定要求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是善知識,什麼叫善知識?就是這些祖師大德們、這些開悟的聖者,有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正見。
「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所以啊我一直再叁的奉勸諸位,親近善知識很重要!就是再叁再叁再叁的一直一直這樣子。那有的人講:如何了解他是不是善知識?第一個、這個人不貪名;這個人不貪財;這個人從來不講神通,這個人謙虛,謙沖自牧,那這個人你聽他講話,所以的每一句話都符合經典,這個是善知識,我已經告訴你什麼是善知識了。第一、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不貪財,不貪名,不講神通,謙沖自牧,所講的與經典全部吻合,沒有自己的意思,這是善知識,就算他沒有開悟也是了不起的人!沒有像今天,那個跑出來一個什麼西方的活佛出來,那個跑個什麼化身出來,自己稱什麼童子、什麼菩薩,那神經病!那一個善知識是這樣講的啊,不怕下地獄啊!所以說不要這樣子,不要好高鹜遠,追求神通,弄到最後神經兮兮的,找慧律法師加持,來的話一棒打死!一棒開悟啦,不是打死啦,打死是打死那個念頭,你不要誤會啊,一棒打死是一棒叫他開悟。我告訴你,我要賞你兩個耳光,還得要看人,真的!我們這樣打的話,還要代受人家的業力,師父打你還要看人啊,那個根本不必打,讓他爛,那個人本來就爛了,還打做什麼?沒有救了還打,我們這只手那麼漂亮,打什麼?才不隨便打人呢!這一巴掌下去不曉得滅多少罪業啊,然後明天我就嘔吐了,打人啊,打了香板自己會卡到業障。
「叁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你看,所有的真理都在我們的本性,所以與其說你慧律法師很行,不如說你們比較行,我再行也不能令你們開悟啊,你們要開悟還是要靠自己啊,所以你們比較行啊,真的!將來你們成佛不要忘記來度我。
「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要假借善知識,要指…
《六祖壇經(第二品)隨緣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