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了十種懷疑。
「 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離于此,得究竟處。 此佛說法,未嘗間斷。 」
出疑,破除疑問;入信,令入信心。一入永入,若是一旦深信,就再不複生疑。永遠不離開淨土法門,不去雜修亂進,終能修到究竟的果位。
「 淨土者,究竟處也。此處有說法之主,名無量壽。 」 淨土就是究竟處。極樂世界有講經說法的主人即阿彌陀佛,說法未曾間斷過。
「疑障其耳,則聾而不聞。疑障其心,則昧而不覺。」
加兩個字爲“疑心者障其耳”:若是有懷疑心的人,他的耳朵(聽覺)便受到障礙,人就會如聾似聵。懷疑障礙了心智的人,就會昏昧而不覺悟。
「不聞不覺,安住惡習。」
沒有聽到佛法,不知道有淨土,不肯覺悟,就會安住于惡習。惡習,指財、色、名、食、睡五大習氣。
「贊歎不念,隨喜粗心。」
贊歎不念,指有人只是口中贊歎極樂世界的殊勝,卻不肯親身下功夫念佛,這樣仍然收不到真實的效用。隨喜粗心,就像有人的太太去拜佛,想度先生一起去,而做先生的雖然也會接送一程,但身在門口卻不肯邁一只腳進門聽經。這樣雖然有隨喜功德,卻屬于粗心。粗心,指不了解佛法,沒有在意做太太的爲什麼如此精進要去拜佛、念佛。
「妄指蓮胞,以爲虛誕。」
就像先生認爲送太太來這裏聽經,總比去跳舞、打麻將好;至于聽經、拜佛,都是迷信、幼稚的啦,都是佛爲了教人向善隨便說一個地方,把佛的話當作哄騙人的。那麼自古以來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臨終聞到異香、佛來接引,火化完畢還有舍利子,這些如何解釋呢?以爲虛誕,可憐!
「終不自念此分段身,從何而得,自何而來?胎獄穢濁,真實安在?」
終不自念,意指從來沒有冷靜想一想。這裏自念不是指念佛的意思,而是指思維。從不想想看我們這個身軀,每一段生命從始至終都有著生、老、病、死,一命終後又輪回爲其他六道的生命,開始另一個代謝。這到底是從哪裏來的呢?在母腹中,就像在監獄中,肮髒、汙濁,哪一個人敢說在母胎中是清淨的呢?哪裏有實在的東西呢?樣樣都是虛妄之法啊!都是臭穢、無常的。
「信憑業識,自隔真際。」
信憑,就是任憑;真際,就是本性。自己離開本性,離開清淨的菩提心。
「于一幻境,非彼執此。」
幻境,虛妄的境界。用筆注記:非,攻擊、誹謗,非彼即誹謗淨土、攻擊修淨土法門的人;執此,執著于我看得見的娑婆世界才是真實的。
「生生不靈,永絕聖路。」
生生世世沒有覺悟,永遠斷絕聖路。沒有機會學佛,怎麼會有機會了脫生死呢?根本沒有機會啊。
「以如是故,釋迦如來起大慈憫,于穢濁中,發大音聲,贊彼淨土上妙之樂。」
贊歎極樂世界是最極快樂之處。
「于生死中,爲大船師,載以法船,令趨彼岸。晝夜度生,無有休息。」
在生死大海中,釋迦如來就像掌舵的船師,駕駛渡生之船,要使我們達到極樂世界彼岸。世尊度化我們去西方極樂世界,不會晝夜,完全不加休息。你什麼時候想往生極樂世界,都能往生。
「 然而彌陀之岸,本無彼此;釋迦之船,實非往來。 」
用筆記錄, 此處約本性而言,沒有來去,沒有彼此 。就本體、理體來講,是不來不去;就事相來講,則有來有去。確確實實有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這是無生之喻,比喻我們的本性。
「 譬如一燈,分照八鏡,鏡有東西,光影無二。 」
八鏡,八個角度不同的鏡子。鏡子位于不同的位置,但光與影是同樣的。
「 彌陀說法,遍光影中。而釋迦方便,獨指西鏡。 」
阿彌陀佛說法,充滿、遍布于一切光影之中。西鏡比喻西方極樂世界。
「 故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 」
若是已經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才能放下娑婆與極樂,一切處都無分別。
「 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東西? 」
法界,是指理性。一真法界,就是空、無相。泯,滅除之意。入法界以後,就不再有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的執著,若是尚未入法界,還沒有證得法界平等性,怎麼能一下子就像聖人一樣,不分東方與西方呢?意思是,我們還未入法界的凡夫,還是要區分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不能泯滅衆生空間的方位。也就是說,往生極樂世界後,便不再有空間的觀念;若尚未入法界,就不能泯滅東、西方的觀念。
「 于此法中,若未究竟,勿滯方隅,勿分彼此,但當正念谛信而已。 」
在一旁記一個偈子: 若未究竟,當信佛語 。意即應當要相信佛的話。滯,停滯,障礙。不要停滯在東南西北這個方位的概念上,不要分彼此,愈分就愈有障礙。但,只要的意思。谛,深刻地,透徹地。只要你深信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
「 此二聖之意,而智者之所以信也。 」
釋迦牟尼佛教你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要接引你來極樂國土,這兩位聖人的話,有智慧的人就能相信。
「 信者萬善之母,疑者衆惡之根。 」 能夠相信,一切善便産生;若是懷疑諸佛的教誡,不信因果,不相信有極樂世界,便有了一切惡的根源,就會作惡多端。
「 能順其母,能鋤其根。 」 母,比喻佛陀。能順從佛陀的教化,就能除去衆生生死的根本。
「 則向之所謂障緣衆生,聾可複聞,昧可複覺。未出生死,得出生死。未生淨土,得生淨土。 」 那麼耳聾的人可以再次聽到,愚昧的人能夠重新覺醒,六道衆生可以輪回生死,娑婆衆生可以往生極樂。
「 順釋迦之誨,往面彌陀。隨彌陀之願,來助釋迦。 」 遵從釋迦佛的教誨,前往面見阿彌陀佛。
「 在此而遍曆十方,即西而普入諸境。 」 從西方極樂世界再來娑婆,就神通廣大了。雖在世間,卻能踏遍十方國土;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而能普入十方諸境、一切光影。
「 自二聖建立以來,如是之人,如河沙數。雲何不信,雲何而疑? 」 自從阿彌陀佛誓願接引衆生、釋迦牟尼佛介紹阿彌陀佛以來,往生的人如同恒河沙數。爲什麼你還不相信呢?還懷疑什麼呢?
「 能自信已,又作方便,令諸未信無不信者。此則智者之所以爲悲也。 」 自己能夠相信有極樂世界,深切發願一定要往生極樂,同時還做出種種方便之舉,使不相信的人大家全都相信,這就是智者大師的慈悲之處。
「 明智大師中立。 」 明,了解;智大師,智者大師;中,內容;立,用意所在。明智大師中立,是指了解智者大師設立《淨土十疑論》其內容的道理和用意。
「 學智者之道,不順其文,而順其悲。 」
做筆記: 道者是精神,文章是假相 。要學習智者大師文章要傳達的真義,不要只講求字面的通順,要領會大師的悲心。悲,真心,佛菩薩的悲心。
「 所以又印此論,冠以次公之序。 」 所以又重印《淨土十疑論》。冠,在前面排。次,放在。公,智者。意即排在智者大量後面的序文。
「 予乃申廣其說,以助其傳。 」 予,我,即 陳瓘 居士。申廣,即推廣,發揚光大。以助其傳,來幫助他流傳,普渡衆生。
那麼我們這次爲什麼要講《淨土十疑論》呢?以前我在大雄精舍曾經講過《淨土十疑論》,但那次的錄音到今天已經不是很清楚了,而且那次只有叁天時間,講得很倉促,這一次有四天,講得比較詳細些。更主要是因爲近來身體比較健康,可能是你們早晚課都有爲我消災﹋最近講經覺得身體漸漸健康起來。這是我的福報,也是衆生的福報!所以你們回去後,繼續爲我消災,也很不錯哦﹋不論消不消得了,只要你們誠心就很好!
(本輯講座已全部說法圓滿、恭錄圓滿,祝大家法喜充滿)
《《淨土十疑論》譯解 10》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