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第二品)隨緣開示

  六祖壇經(第二品)隨緣開示

  慧律法師 主講

  1989.7.6 -7

  臺北榮總醫院

  雪落無痕 恭錄 和尚緣 校訂

  很榮幸第二次來榮總上課。我之所以很熱衷榮總,是因爲我們這裏是生老病死最清楚的地方,醫生跟護士,他每天 touch (接觸)老、病、死很多,所以這裏要是能夠建立成一個有佛教思想的地方,對醫生、護士本身的修養、內在的解脫,會産生很大促進作用,對于病患者的照顧也會比較得體。醫生跟護士的學佛,就是社會的中堅分子重要的一環。

  我們上一次談的是生死的問題,今天我們講的是《六祖壇經》的般若品第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本性上的東西,這個是修行的精華。你不了解我們本性上的東西,要談修行那就非常的非常的困難。

  我們舉一句佛教常用名詞:「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一句話乍聽之下,誤解會很多,而且佛教徒也沒有幾個了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一個基督徒他就說, 「釋迦老子講了這句話,當時我沒有在旁邊,要不然就宰了他,這麼狂!」他就一直認爲我們大慈大悲的佛陀很狂。所以其他的宗教,凡是不是正信的佛教,沒有透徹的去研究經典都會依文解義,也會産生很大的誤會。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那個「獨」。這個「獨」字的意義很深,今天你來到人間,單獨來的,沒有人跟你來啊,獨來;你下地獄也是獨往;你上天堂也是獨去;你到人間做牛做馬也是獨往,沒有任何一個人牽製的。這個是站在意識型態的迷糊點來告訴這個「獨」字,就是你什麼事情都必須自己來。

  人家問趙州和尚說:「請問禅師!什麼是禅?怎樣修行才能成佛?」

  趙州和尚馬上跑到廁所去,不講一句話,然後又回來。

  「我問你,你怎麼不回答呢?」

  「我已經告訴你了,連上廁所這麼小的事情都要自己來了,成佛有辦法替代嗎?」

  連上個廁所也是獨來獨往。你們上個廁所有沒有兩個一起去的呀?有啊?哎呦!那是有問題哦!我們都是單獨來單獨去的,那小便是不是我這裏小,那邊跑出來呢?也是單獨來的,這一根水柱也是自己來的。所以說的獨來獨往,這個「獨」字是站在意識的角度講的。那麼我們現在這個「獨」字,那就不是這樣講了。「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我」就是本性,「獨」不是指最的意思,因爲沒有辦法去形容,只有講「最」,「唯我獨尊」就是只有本性最尊、最貴的。

  這種解釋很膚淺,會産生一種意識型態的看法不一樣,所以佛教裏面講的就是絕對的意思,這個「獨」就是絕對的意思。而什麼叫做絕對呢?本性是絕對的。今天我們的心,刹那之間在分別、執著,書讀的愈多的人,就執著的愈深,執著什麼?名啊、利啊、色啊,執著自己的事業啊、成就啊、聲望啊。他把內在的心態架構在一種執著、意識的分別、剛強的自我主義之上,並且希望長遠的保護這種自我意識。由于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對一切環境的存在就會産生一種意識型態的分裂。意識型態的分裂,就是我們對任何一件事情沒有統一性的看法,所謂統一性的看法,就是內心無所著、無所住,一切因緣所生的這一念,用觀照的力量馬上就突破它,知道緣起自性本空。

  我們因爲不了解人生宇宙的道理,官當的再大,錢賺的再多,再有聲望的人,都是生活在意識的分裂狀態之下,什麼叫做意識的分裂狀態呢?就是我們內在不能統一,總是偏計所執,執著在某種假相上。所以「獨」字就是進入絕對的狀態。譬如說,一是怎麼來的?一是跟零比較來的。二是怎麼來的?二是跟一比較來的。這個零一二叁四五六,是由某一種假設,然後由某一種假設去推論某些符號的存在,我們這個「獨」不是一二叁四的「一」,你把這個「獨」當做是一二叁四的「一」那就錯。也不是零,所以不能用符號去比較。這個符號的假設,是由某一些意識的觀念,去主觀的産生執著、去定位,有零,所以産生有一二叁四五六七八的,分裂的這種 mark (符號)出來。絕對的狀態不是這樣子,絕對的狀態是不經過任何的比較,當下超越任何的執著,進入甯靜的狀態,即所謂的安詳、解脫、自在,它觀因緣本空,當下無所著,那就是這個東西。所以修行只有一個字:空;兩個字:放下;叁個字:無所著,就是那麼簡單!但是要練到這樣子的功夫、意境,畢竟不是簡單的,因爲我們的感情太重,所以中國有一句話:情生智隔,感情生出來智慧就隔,感情太重的人,智慧就發揮不出來了,就沒有辦法了!所以談戀愛的人,他就暈頭轉向的了,看他是個身份的好一點,馬上拼老命的自己送上去了,然後發生一些事情啦。後來又要分開了,很痛苦的分開了,就迷迷糊糊的,感情一沖刺起來,所有的理性啊,所有的智慧啊,所有的能力啊,全部都忘掉了,因爲他條件太好了,是不是?

  所以,我們內在要進入統一的狀態,我們必須要有悟,要去覺悟。我們衆生所謂的「悟」,大致上都是在意識裏面打轉。我們舉一個例子,譬如說:「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衆生對這很容易迷惑:怎麼無念又能夠念呢?念了又爲什麼講它是無念呢?因爲他沒有悟入自性,所以他對這個名詞就很陌生,縱然我告訴他很多無念而念,念而無念的道理,可是對他來講又陌生,然後他就用意識去揣測,無念而念是什麼意思,念而無念又是什麼意思,這樣就搞錯了。所以在《圓覺經》裏面講:未見自性的人,他揣測這個自性啊,就像這個旋火輪一樣的。什麼叫旋火輪呢?這個手拿了一把火把它旋轉,這個火實在是只有一把,衆生一看起來就是圓圈圈。意思就是說,用意識型態去認識這個本性,會誤解我們真正的本性。我們一定要了解,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我們必須要站在聖者的角度,還要站在凡夫的角度。如果站在聖人的角度,說:念而無念,就是說所有的每一念都是自性,而沒有貪嗔癡這些念頭,叫做雖念而無凡夫俗子之念,就是念而無念。自性本具有念,念念消退自性,所以念本身就具足了自性的功夫。那麼無念而念,對聖人來講的話,雖然他沒有一切具足貪嗔癡,可是他本性有具足有念,所以是無念而念。所以說在聖人的角度來講的話,是念而無念,或者是無念而念,統統是一如的。那麼凡夫的角度就是不是這樣子的啦?凡夫的角度就是你念或者是無念統統是有念,爲什麼?他是用意識的觀念說:無念而念,他就想到:無念就是什麼都沒有,像死人一樣的,這叫無念而念,他是以爲說我們這個思想上要把這個念頭斬掉、除掉,沒有這個念頭就無念。那麼就是變成說,我們只要把這個念頭除掉,沒有這個念頭,就象一個無知的衆生一樣的,無念。而念,所産生的那個觀念也是執著。那麼在凡夫的角度來講的話呢?無念而念,他以爲沒有念頭就可以自己自然産生念頭,所以在凡夫的角度,他認爲無念是清淨的,那麼那個「無念」也是意識型態的執著,只是進入一種混沌狀態,無所知的那個無念,他並不是自性的一種無念,是凡夫意識型態的無念,那叫無念而念,所以凡夫角度來講,他是無念也好,是有念也好,這統統是意識型態的東西。換句話說,凡夫的意識,他都是一種強烈的分別,在分別的裏面,就把我們的本性切割成無量的對立,所以就算我們個人想要進入修行,而去了解本性,他用意識型態去對入本性,那麼本性就變成意識型態。

  你們到底聽得懂不懂啊?怎麼兩眼無神啊?眼睛一直看著我,聽不懂的舉手,真的聽不懂的舉手,(衆舉手)哇!完了完了完了,講了老半天聽不懂,好了!我們講淺一點的好了,解釋這個都讓你聽的懂的,最好是講故事啦!

  這個般若思想很重要,很重要!修行不懂這個,那真的是沒有辦法。

  【般若品第二】

  【次日, 韋使 君請益。師升坐,告大衆曰:“總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複雲:“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爲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聽,吾爲汝說。】

  第二天,韋刺史(就是一個當官的)來請教六祖。六祖就升座講法對大衆說:要用清淨心,來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又說:善知識,菩提就是覺悟的自性,就是我們內在所蘊育的無量智慧,每一個人統統有。只因爲我們自己心迷誤了,不能自悟。要藉著大善知識的開示引導方能見性。你們應當知道愚人與智人,佛性都是一樣的,無毫纖之差,只是因爲迷與悟有所不同,所以就出現了愚智差別相。我現在爲你們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使你們能智慧顯現。你們要好好的谛聽。

  「摩诃」那就是大,大般若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

  善知識就意思就是稱呼大家,我說“諸位菩薩”,也是這意思啦。

  古來高僧大德講:但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這個就是自性的功夫,我們今天不能觀無常,所以在每一個動點上,都會被牽製。什麼意思呢?譬如說布好看不好看?就會産生強烈的一種分別觀念,如果我們的本性、我們內在裏面有大智慧,當下無所著的話,布本身就有生滅法,就沒有實體可言,你執著這一塊布的好跟不好,那就是我們心態的問題。所以但無心于萬物,就是對于千萬的圍繞在四周圍的萬物,當下無心,就是無念,何妨萬物常圍繞,你不妨,一樣的過這種的日子,也是一樣過得很好的人。

  外境的東西本來就是不能左右我們的,是我們心自己迷了,自己起心動念去攀緣。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有錢的人來,「歡迎光臨,請裏面坐。」有錢的來就那樣子的泡好茶、請上座,又是對待他那麼好。一個殘廢的來、殘障的來:「你來這裏做什麼?出去!你不知道這裏很貴嗎?一小時要好幾百元!」唉!這些衆生啊,每一個個體上,他都是生滅的東西,生滅就是無常,…

《六祖壇經(第二品)隨緣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頓悟本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