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第二品)隨緣開示▪P7

  ..續本文上一頁就會說:在肯定 ! 人啊這個知覺很容易受騙的,很容易受騙的。所以謊話說一百遍,就可以反白爲黑的,衆生就是這樣子。他一個開悟的人他就不會,不會這樣,一個開悟的人,你講一千遍,他恭敬一切衆生都是一樣的,我們就是沒有這種功夫,所以我們的想有毛病,我們這個思想上有毛病,爲什麼思想上有毛病?容易受騙,所以諸位!你們都是受騙者,就是這樣子。這個怎麼還不鼓掌呢?笨笨的坐在那個地方。所以大家都被騙過,都被假相騙過,然後産生一種自我主觀的意識,然後做一個嚴重的批判性,殊不知你已經落入錯誤的觀念。有一天,我收到清海這個女人的徒弟寫來的信,寄信給我,清海的徒弟寄了封信給我,把我罵的很慘啊,那封信我沒有留給你們看,說我是嫉妒清海啦,她是什麼正知正見啦,你慧律是算老幾啊 ?然後她是具足正知正見的大慈大悲的師父,她是怎麼樣好……所以你看!學佛的也沒有智慧,很少說走出象牙塔來,然後有用客觀的意識、客觀的心態,然後去面對這個事實,沒有!我這個人啊,有一點很好、了不起的,你們一定做不到的,我這個人,你來我面前講是非,你放心!講一百遍的是非,我不會去講那個人怎麼樣,然後去說這個人,不可能,爲什麼?因爲講是非都有主觀的意識,都有是非的主觀意識,不會准的,不會准的。你來講你老婆怎麼怎麼壞,怎麼樣壞,啊啊啊 ... 我就這樣子,有一天你去查了,哎呀!他在外面保養了叁個女人,竟然說他老婆,你看!這人就是不要臉,不要臉!所以思想上的嚴重錯誤。再行,行,行就是我們走路那個「行」

  色、受、想、行,「行」就是付諸行動,就是我們這個想沒有正知正見的話,我們付諸行動就嚴重的偏頗。那這裏就「識」就是第八意識,第八意識就是我們的生命的主體,就是俗稱靈魂。把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落入第八意識裏面的 idea 這個觀念裏面,那麼這個第八意識,第八意識那就是什麼呢?就是嚴重的,而且深入的一種習慣性,證阿羅漢果也有習慣性的,沒有斷習氣的。這個習慣性是什麼呢?我現在比喻,你一定要聽,我告訴你,我用杯子來比喻,你就注意聽!我們的本性是最底下的,那我們上面一層,這上面一層就是第八意識,我們所有的接受的東西,白天所接受的東西,我們打開眼睛就接受進去,耳朵就接受進去,舌頭就接受任何的這個味道,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就放進去,然後慢慢慢慢的沈澱,沈澱久了就變成什麼?潛意識,潛意識就是無意識狀態會做成某一種習慣性意識的動作,你懂我的意思吧?潛意識就是沒有經過意識的分別,它自然會産生某一種慣性的動作。譬如說這個人,一坐起來他腳就會發動,有一種人是沒什麼儀態的,一坐下來腳就抖個不停:阿彌陀佛 ... 那一種的就是沒有儀態,坐沒坐相。他在抖他也不知道呢!他也不知道啊,有一種人講話就很誇張的,今天買個西瓜就這樣:我今天買個西瓜這樣子!反正他的手勢都比得很大啦,那一種誇張型的,就是潛意識裏面他也沒有發現,所以這個欺騙人家欺騙習慣的人,永遠不會說真話的。好了,再來、再來,等到我們晚上啊,這個意識啊、意識啊,控製住的時候,控製住的時候啊,它就不接收了,那就慢慢的浮上來的,就深入的潛意識裏面很微細的,所以我們在夢境裏面,都是我們的白天裏面的造作,所存留的影子,同時又存留前世的影像,存留前世的影像。所以他有預感,他有預感。譬如說你看到一棟大樓:這個大樓早在幾年前我就在夢境過了。不是這樣,你前世就在這裏住過,知道嗎?你前世就在這裏住過了,所以你看很熟。有的人,他在晚上做夢的時候,他很煩惱,然後夢見慧律法師,夢見慧律法師的時候,他來,他來的時候一看,哎呀!怎麼跟夢境一模一樣呢?她感動得掉眼淚,女人的武器就是這樣,感動的掉眼淚,然後你就過去摸摸頭、摸摸頭,也只能摸那裏嘛,摸摸頭,加持一下,就表示了,她感動得哭泣了,前世的因緣,所以我們這個意識裏面,有接收到無量無邊的種子,所以你今天你出去外面,看一切衆生的時候,有時候看很歡喜,有時候看這個很不歡喜啊,爲什麼?他前世就是你殺父之仇人,你看到他怎麼會歡喜呢?所以說我們要了解,色、受、想、行、識,就是五蘊,五蘊,意思就是打破五蘊煩惱塵勞,那麼打破五蘊煩惱塵勞要用什麼?空,空掉這個色身:空掉這個感受的善惡的感受:是非的感受:空掉那個分別心的想:空掉那個執著的行:空掉所有潛意識的識,知道嗎?這個叫做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爲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

  善知識,我講的這個法門,一般若可以生出八萬四千智慧。爲什麼呢?因爲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假若沒有塵勞的話就會智慧常現,始終不離自性。這個法就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 诳妄,用自真如性,用智慧觀照;對于任何一切法,都不取不舍。這就是見性成佛道。

  你看!所以只要開悟,什麼都解決。當然不開悟也可以解決,用什麼方法?用不要生氣,任何事情寬恕衆生,一心念佛,一心念佛,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因爲我們臨命終要伏惑,因爲我們平常就有剛直的個性,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突破這種瞋,因此我們發一個願:永遠不生氣,碰到什麼事情,冷靜,稍微冷靜一下,可以慢慢的使我們的錯覺跟習氣平複下來,做什麼事情你一定要查清楚。要誹謗人家,先跟我們的良心商量,商量可不可以這樣講,我們這樣講有沒有良心,有沒有根據、有沒有依據。所以廣欽老和尚:要講人家的壞話,先跟你的這裏(內心)商量商量。要講人家的壞話,先跟我們的良心商量商量。所以我這個人口業是絕對清淨的,真的!我這麼會講話是因爲口業清淨。不好意思啦,有時候要吹噓一、二句,不然沒什麼趣味,要吹噓一下。

  你看!修行你說難嗎?很簡單的!很簡單的!怎麼很簡單呢?用我們的真如本性,無所著的本性。我昨天不是講嘛,用一個字的話,就是用「空」,這個真如性。二個字的話呢?是什麼?「放下」對了!叁個字,「無所著」。四個字,昨天忘記講,「保持安詳」這個就是開悟的意境,保持內在的安詳,不爲一切境界所動,善于控製自己的心緒,保持安詳,這個就接近自性,就接近開悟了。所以說用自性真如本性,以智慧觀照,用我們大智慧來觀照,于一切法,底下兩個字真是了不起,中文真是不得了!不「取」不「舍」真是形容得太妙了!不取,就是不執著,不舍,就是,不可以放棄善事,他怕人家不取,什麼都放棄就變成消極了。不舍,什麼都不舍,就變成執著了,你看!祖師真是了不起!他怕你取、舍,也怕你不取、不舍,所以當下就是一切法不取不舍,不可以執著,也不可以放棄。就像我們今天,我要無量無邊的度衆生就是不舍,可是我不能取,當下就是會歸中道。所以啊中道沒有字,沒有!儒家的中道跟佛教講的思想絕對不一樣,你一定要了解,儒家講的中庸,跟佛教講的中道那是兩碼事,儒家講的中庸,過與不及,不得中庸,他還有一個中間,過、不及,一個中庸。佛教不是,中道是個名詞,是破除左右兩邊:破除是非兩邊:破除善惡兩邊,沒有辦法形容的,進入絕對狀態,所以中道意思就是空的意思,根本沒有中道。佛教講的這個中道,沒有中道,儒家講的思想的中庸,也落入意識的觀念,儒家講的這個中庸,就是前面也沒有、後面也沒有,所以過也不行、不及也不行,還有一個中間,他承認有一個中間,叫做中道,錯!沒有,沒有!所以儒家講采取適合的東西,是一種中庸,但是我告訴你,釋迦牟尼佛講,采取適合的東西,那也是一種執著,人類共識的執著,要悟到空性,不能絕對的平等。所以儒家的中庸思想,跟佛教的中道就完全不一樣,是 alldifferent 完全不一樣。既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叁昧者,需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歎,莫能具說。 】

  你想要深入的這個法界,法界就是無相,你想要入于無相法,想要進入這個空的領域,及般若叁昧,就是大智慧的定,叁昧就是定,叁昧不是一二叁的叁,叁昧是印度語,是正定的意思,是正確的心態,保持穩定,叫般若叁昧,就是大智慧的穩定。你需要修般若行,修這個大智慧。

  所以《金剛經》很重要,在《金剛經》裏面很贊歎,爲什麼?因爲唯有這樣子才可以解脫生死,唯有具足大智慧,才可以解脫生死。

  【此法門是最上乘,爲大智人說,爲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于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衆流,卻入大海,合爲一體。衆生本性般若之智,亦複如是。 】

  這個法門是最上乘,直入佛陀的本懷嘛,直接通達到本性的東西,當然是最上乘的。可是我們看世間人講那個《金剛經》那嚴重的錯誤,這講到經題就好了,經題就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有的注解都是寫:他的智慧像金剛,能壞一切,不爲一切所壞,然後産生大智慧,金剛般若波羅蜜。然後大智慧到彼岸。這那裏是這樣?你看看《金剛經》是這樣子講的嗎?《金剛經》一直破相嘛?「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一直破相。所以「金剛」二個字,它並不是什麼能…

《六祖壇經(第二品)隨緣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頓悟本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