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第二品)随缘开示

  六祖坛经(第二品)随缘开示

  慧律法师 主讲

  1989.7.6 -7

  台北荣总医院

  雪落无痕 恭录 和尚缘 校订

  很荣幸第二次来荣总上课。我之所以很热衷荣总,是因为我们这里是生老病死最清楚的地方,医生跟护士,他每天 touch (接触)老、病、死很多,所以这里要是能够建立成一个有佛教思想的地方,对医生、护士本身的修养、内在的解脱,会产生很大促进作用,对于病患者的照顾也会比较得体。医生跟护士的学佛,就是社会的中坚分子重要的一环。

  我们上一次谈的是生死的问题,今天我们讲的是《六祖坛经》的般若品第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本性上的东西,这个是修行的精华。你不了解我们本性上的东西,要谈修行那就非常的非常的困难。

  我们举一句佛教常用名词:「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一句话乍听之下,误解会很多,而且佛教徒也没有几个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一个基督徒他就说, 「释迦老子讲了这句话,当时我没有在旁边,要不然就宰了他,这么狂!」他就一直认为我们大慈大悲的佛陀很狂。所以其他的宗教,凡是不是正信的佛教,没有透彻的去研究经典都会依文解义,也会产生很大的误会。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那个「独」。这个「独」字的意义很深,今天你来到人间,单独来的,没有人跟你来啊,独来;你下地狱也是独往;你上天堂也是独去;你到人间做牛做马也是独往,没有任何一个人牵制的。这个是站在意识型态的迷糊点来告诉这个「独」字,就是你什么事情都必须自己来。

  人家问赵州和尚说:「请问禅师!什么是禅?怎样修行才能成佛?」

  赵州和尚马上跑到厕所去,不讲一句话,然后又回来。

  「我问你,你怎么不回答呢?」

  「我已经告诉你了,连上厕所这么小的事情都要自己来了,成佛有办法替代吗?」

  连上个厕所也是独来独往。你们上个厕所有没有两个一起去的呀?有啊?哎呦!那是有问题哦!我们都是单独来单独去的,那小便是不是我这里小,那边跑出来呢?也是单独来的,这一根水柱也是自己来的。所以说的独来独往,这个「独」字是站在意识的角度讲的。那么我们现在这个「独」字,那就不是这样讲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就是本性,「独」不是指最的意思,因为没有办法去形容,只有讲「最」,「唯我独尊」就是只有本性最尊、最贵的。

  这种解释很肤浅,会产生一种意识型态的看法不一样,所以佛教里面讲的就是绝对的意思,这个「独」就是绝对的意思。而什么叫做绝对呢?本性是绝对的。今天我们的心,刹那之间在分别、执着,书读的愈多的人,就执着的愈深,执着什么?名啊、利啊、色啊,执着自己的事业啊、成就啊、声望啊。他把内在的心态架构在一种执著、意识的分别、刚强的自我主义之上,并且希望长远的保护这种自我意识。由于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对一切环境的存在就会产生一种意识型态的分裂。意识型态的分裂,就是我们对任何一件事情没有统一性的看法,所谓统一性的看法,就是内心无所着、无所住,一切因缘所生的这一念,用观照的力量马上就突破它,知道缘起自性本空。

  我们因为不了解人生宇宙的道理,官当的再大,钱赚的再多,再有声望的人,都是生活在意识的分裂状态之下,什么叫做意识的分裂状态呢?就是我们内在不能统一,总是偏计所执,执著在某种假相上。所以「独」字就是进入绝对的状态。譬如说,一是怎么来的?一是跟零比较来的。二是怎么来的?二是跟一比较来的。这个零一二三四五六,是由某一种假设,然后由某一种假设去推论某些符号的存在,我们这个「独」不是一二三四的「一」,你把这个「独」当做是一二三四的「一」那就错。也不是零,所以不能用符号去比较。这个符号的假设,是由某一些意识的观念,去主观的产生执着、去定位,有零,所以产生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分裂的这种 mark (符号)出来。绝对的状态不是这样子,绝对的状态是不经过任何的比较,当下超越任何的执着,进入宁静的状态,即所谓的安详、解脱、自在,它观因缘本空,当下无所着,那就是这个东西。所以修行只有一个字:空;两个字:放下;三个字:无所着,就是那么简单!但是要练到这样子的功夫、意境,毕竟不是简单的,因为我们的感情太重,所以中国有一句话:情生智隔,感情生出来智慧就隔,感情太重的人,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就没有办法了!所以谈恋爱的人,他就晕头转向的了,看他是个身份的好一点,马上拼老命的自己送上去了,然后发生一些事情啦。后来又要分开了,很痛苦的分开了,就迷迷糊糊的,感情一冲刺起来,所有的理性啊,所有的智慧啊,所有的能力啊,全部都忘掉了,因为他条件太好了,是不是?

  所以,我们内在要进入统一的状态,我们必须要有悟,要去觉悟。我们众生所谓的「悟」,大致上都是在意识里面打转。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众生对这很容易迷惑:怎么无念又能够念呢?念了又为什么讲它是无念呢?因为他没有悟入自性,所以他对这个名词就很陌生,纵然我告诉他很多无念而念,念而无念的道理,可是对他来讲又陌生,然后他就用意识去揣测,无念而念是什么意思,念而无念又是什么意思,这样就搞错了。所以在《圆觉经》里面讲:未见自性的人,他揣测这个自性啊,就像这个旋火轮一样的。什么叫旋火轮呢?这个手拿了一把火把它旋转,这个火实在是只有一把,众生一看起来就是圆圈圈。意思就是说,用意识型态去认识这个本性,会误解我们真正的本性。我们一定要了解,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我们必须要站在圣者的角度,还要站在凡夫的角度。如果站在圣人的角度,说:念而无念,就是说所有的每一念都是自性,而没有贪嗔痴这些念头,叫做虽念而无凡夫俗子之念,就是念而无念。自性本具有念,念念消退自性,所以念本身就具足了自性的功夫。那么无念而念,对圣人来讲的话,虽然他没有一切具足贪嗔痴,可是他本性有具足有念,所以是无念而念。所以说在圣人的角度来讲的话,是念而无念,或者是无念而念,统统是一如的。那么凡夫的角度就是不是这样子的啦?凡夫的角度就是你念或者是无念统统是有念,为什么?他是用意识的观念说:无念而念,他就想到:无念就是什么都没有,像死人一样的,这叫无念而念,他是以为说我们这个思想上要把这个念头斩掉、除掉,没有这个念头就无念。那么就是变成说,我们只要把这个念头除掉,没有这个念头,就象一个无知的众生一样的,无念。而念,所产生的那个观念也是执着。那么在凡夫的角度来讲的话呢?无念而念,他以为没有念头就可以自己自然产生念头,所以在凡夫的角度,他认为无念是清净的,那么那个「无念」也是意识型态的执着,只是进入一种混沌状态,无所知的那个无念,他并不是自性的一种无念,是凡夫意识型态的无念,那叫无念而念,所以凡夫角度来讲,他是无念也好,是有念也好,这统统是意识型态的东西。换句话说,凡夫的意识,他都是一种强烈的分别,在分别的里面,就把我们的本性切割成无量的对立,所以就算我们个人想要进入修行,而去了解本性,他用意识型态去对入本性,那么本性就变成意识型态。

  你们到底听得懂不懂啊?怎么两眼无神啊?眼睛一直看着我,听不懂的举手,真的听不懂的举手,(众举手)哇!完了完了完了,讲了老半天听不懂,好了!我们讲浅一点的好了,解释这个都让你听的懂的,最好是讲故事啦!

  这个般若思想很重要,很重要!修行不懂这个,那真的是没有办法。

  【般若品第二】

  【次日, 韦使 君请益。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第二天,韦刺史(就是一个当官的)来请教六祖。六祖就升座讲法对大众说:要用清净心,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又说:善知识,菩提就是觉悟的自性,就是我们内在所蕴育的无量智慧,每一个人统统有。只因为我们自己心迷误了,不能自悟。要藉着大善知识的开示引导方能见性。你们应当知道愚人与智人,佛性都是一样的,无毫纤之差,只是因为迷与悟有所不同,所以就出现了愚智差别相。我现在为你们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你们能智慧显现。你们要好好的谛听。

  「摩诃」那就是大,大般若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

  善知识就意思就是称呼大家,我说“诸位菩萨”,也是这意思啦。

  古来高僧大德讲: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个就是自性的功夫,我们今天不能观无常,所以在每一个动点上,都会被牵制。什么意思呢?譬如说布好看不好看?就会产生强烈的一种分别观念,如果我们的本性、我们内在里面有大智慧,当下无所着的话,布本身就有生灭法,就没有实体可言,你执着这一块布的好跟不好,那就是我们心态的问题。所以但无心于万物,就是对于千万的围绕在四周围的万物,当下无心,就是无念,何妨万物常围绕,你不妨,一样的过这种的日子,也是一样过得很好的人。

  外境的东西本来就是不能左右我们的,是我们心自己迷了,自己起心动念去攀缘。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有钱的人来,「欢迎光临,请里面坐。」有钱的来就那样子的泡好茶、请上座,又是对待他那么好。一个残废的来、残障的来:「你来这里做什么?出去!你不知道这里很贵吗?一小时要好几百元!」唉!这些众生啊,每一个个体上,他都是生灭的东西,生灭就是无常,…

《六祖坛经(第二品)随缘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顿悟本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