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第二品)随缘开示▪P10

  ..续本文上一页示才能得到我们的本性,「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如果自己悟道的话,就不必借重着外面。

  「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这一句讲的太好了,我看到这一句马上开悟 ,小悟啦!小悟。你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你不可以往外求,往外求。我们佛教徒一天到晚,那边是开光啦、那边是破土啦、那边是法会啦,搞的晕头转向,然后他就对外面人讲:哎呀!要是无寺庙,穷人不能拜佛,人家问:为什么?每间都要钱。我什么时候要你的钱啊?钱在你口袋里,我们若是没有两把刷子,你肯拿出来吗?是啊!我们没有两把刷子你要把钱拿出来吗?那不是这样子的啦,钱在你的口袋里面,你可以不要拿出来嘛,我没有叫你拿出来嘛,师父我没有钱。你没有钱也可以拜忏,你可以跟在后面拜啊,没有说一定要钱的呀,钱钱钱,多现实啊!对不对?我们文殊讲堂不会这样子的。我们今天就是跑道场跑得太多,我告诉你,聪明的人不会这样,他知道这是个善知识,他就盯住了,逃不掉的!跟你一世,跟你一辈子,就这样子,人家跟善知识是这样跟的啦,不是像我们现在学道的人,来到师父的面前:师父你帮我剃度。我问:干什么?图凉快吗?来了我也不知道你是何方人物,那也不知道你这个人是什么根器的,对不对?你能不能忍耐,突得破这个欲望的束缚 , 会不会这个到半途而废,是不是?还有的人说:师父!人家说师父你很有修行,我这个孩子才刚五岁,很适合从小就做小沙弥,让你来教他,我说:那太辛苦了!我还得买电动玩具给他打。那太辛苦了、太辛苦了!师父!要跟你出家有什么条件?很简单!第一、当兵回来。第二、三十五岁以下;第三个、高中毕业,高中以上的程度,高中以下的免谈。有人说:师父你有分别心。不是分别心,因为我不是广钦老和尚,学历高的我教起来比较不会费力,对不对?我还要从,我还要从 b p m f d t n l 跟他教起。惨了惨了!那怎么有办法呢?高中以上毕业的,再有就是四肢健全。头脑不可以简单,头脑简单就完了,头脑太简单他不能修行了,是不是?智商,智商也不能要求太高啦,智商像我这个一百五十四的,大概很难找到这个,也不能栽培。智商应该九十就可以了,九十就可以了,预官考得上都可以啦,预官考是九十啦,这是跟我们出家的。再来的话,我讲一你不能二,必须要按照我的方法,然后我尊重你的发挥,我尊重这个人的根器,但是要按照我的方法,一天上课几个钟头,在这里自修,不可以在寮房自修。我们去忏云法师那边修行,你要去寮房自修,惨了!忏公就叫你来大殿打瞌睡都没有关系,睡觉就要在大殿,就是不准你到房间去。我说:师父你为什么不准我们到房间去?他说啊:到房间去啊,我们看得太清楚了,到房间去本来是趴着休息,后来一醒过来在床铺上了!这个众生啊,就是劣根性太重,你做师父的人不盯他,他在房间久了,看了二十分钟就;哈、哈 ... 明天再补吧。明天再补吧,每天都在补你知道吗?我说忏公真的很厉害,这个人性弱点他抓得很清楚,我以前被他磨练得很亮啊,我现在啊很会磨人了,我现在有一套了,从忏公那边出来的,磨徒弟是很有办法的,来的人都要叫他不亮也光,不要成就就别来,要就来到我这个地方。有没有男众要出家的举手,要跟慧律法师出家的举手,业障!没有一个,惨了惨了惨了,这真是很惨了!佛教没希望了,到我这一代断绝了,可见出家有多难,所以你们要恭敬出家人就是这样子,好!

  底下,「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我们希望从外面得到解脱,无有是处,根本不可能!为什么?「自心内有知识自悟。」我们自心里面有善知识,自己去悟,你的本性就是你的善知识,你要去悟,所以说希望从外面得到,那不是办法,我们内心里面就是善知识。

  「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这一句话就是一言道尽我们修行人的通病,若起邪迷,我们一天到晚只找师父要加持,只找金刚上师要依靠,说这台湾省有一个女子出家,她说她眼睛一看,马上可以成佛,可以超度他几代的祖先,你看她是不是神经病!成佛不可以从外而得来的,那里是眼睛一瞄马上成佛,又不是斜视,眼睛一瞄就行了?所以这个邪知邪见是肯定的。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如果你了解我们的本性,你一开悟马上就到佛的境界。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我们用智慧观照,内外明彻,里面没有烦恼、外面不执着,内外清清楚楚!如果你了解本性,当下就拥有无量智慧,当下就无所着,当下就是悟空,当下就了解无常,你就会解脱。就马上得到大智慧正定,这个大智慧这个正定就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就是没有任何妄想,无念就是圣者来讲,没有凡夫的念头,无念就是没有凡夫的念头。用就遍一切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也不执着一切处。只要你清净我们的本性,把我们的心放于绝对的清净,使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出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统统无所着,就没有杂乱。来去自由,完全无所障碍,那就是般舟、般若三昧。自在解脱,这叫做无念行。

  底下一句就是修行的错误,「若百物不思」就是什么都不想,像死人一样的,把这个念头除掉除掉 ... 这就是法的束缚。这句话你一定要弄清楚,意思就是说,百物不思是什么都不想,那就变成外道了,当令念绝,就是变成无想的外道了。意思就是说,我们虽有想,但是念念都是自性,我们是无想,是因为我们没有凡夫的想,我们虽有想,但是我们所有想都是本性。所以若百物不思。什么都不想,当令念绝,当令我们的念除掉,既是法缚,这个就是法的束缚,就落入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们,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向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当你悟道无念,就是一切无所着,一切无所住,一切都是空,一切是无常,当下顿悟空性。神通自在、智慧自在,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

  「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你悟到这个无念,你马上见到诸佛的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我们后代啊,我们现在就是唐朝以后的后代。后代得到这个顿教法门,通见就是看法相同的,通行就是修行相同的,发愿受持,要好好的诵《六祖坛经》所以我告诉诸位,你们回去,要把《六祖坛经》这一部经典,从头到尾看得懂、看不懂不管,不懂的要好好的看注解。最好不要看注解,每天都诵、每天都诵、每天都诵、 .. 诵一品、二品、三品、四品 ... 你这个本性啊:你没有听过古来高僧大德讲过一句话吗?诵《坛经》百遍,虽不悟亦得受用。就是你诵《六祖坛经》一百遍,你不会开悟也很受用,也在人世间你就活得很洒脱,修行也活得很洒脱。

  「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就像事奉佛啦,你终身用这样子不退,不退转,就是要有志气啦,定入圣位,一定是成圣成贤。

  「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从上以来,从以前到现在,必须要吩咐下去,什么是顿悟法门,不得隐其正法,不得隐其正法,就是隐藏啦。

  「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如果他是看法不同、所作所为不同,在别法中,譬如说修天台、修华严的啦,就不要传付这个,那么损彼前人就是说对前人不恭敬,因为前人是讲顿悟法门,你把这个传给传天台的,根本牛头不对马尾嘛,他根本不想修禅这个方面的嘛。一点好处都没有。

  「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恐怕愚痴的人不了解,诽谤这个顿教、顿悟的法门,百千万劫断佛的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意思就是要修、要悟,但如果不修、不悟,只有记他的话,没有什么益处的。

  

  【听吾颂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 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

《六祖坛经(第二品)随缘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顿悟本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