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十疑论》译解 10▪P4

  ..续本文上一页你的功德有多大!所以要依方便门,想尽办法。

  若是有能力,就要先度家人。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的徒弟,我都是劝他们先度家人。无法做到时就要随缘,因为家人有时反而更难度化。我回家时一些阿叔、阿舅就会说:“你这小子真看不出来,小时看着穿开裆裤长大,现在竟成大法师了。”他很久前的观念依然存在。所以“成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就是说即使开悟了,也不回乡度众生;若是回到故乡,想度故乡的众生也度不了,因为从小看你长大的!你对他们讲经,他们的观念还转变不过来,还认为你是当年的小孩子。所以我现在都没回云林县讲经就是这样(注:云林县,慧律法师的家乡)。

  云林的信徒现在还常打电话过来问:怎么不回来度自己的父老乡亲?我说:有啦,回去讲过一次,有三十个人来听(众笑,因听众人数太少)。三十个人中,有二个在家人是专门为人诵经赚红包的,我讲经时就告诫他们:“在家人千万不要穿戴出家人的袈裟,诵经之后还收取红包,这个叫做“伪造沙门”,当下入十八层地狱,求出无期。”我刚一在黑板上写“伪造沙门”四字,他们立刻就在背后指戳我,横眉怒目,扭身而出。剩下两小时我就讲给那二三十人听,不是两三万人听,你们学过经济学的边际效用吗,这样讲收效能大吗?各人想法真是不同。

  这里所讲的是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意思就是弘法的人,主要是指出家之人,出来弘法度众不是为了别人的恭敬,也不是为了博得供养才来悲悯众生的。讲经完毕随即离开,信众的供养随缘即可,决不能去开口索要。所以在我们这里出家的徒弟,以后弘法利生不要贪求别人的恭敬,也不求别人供养多少,一切随缘就好;若有所供养,也要尽量所有布施出去,百年之后总是一场空嘛,尽早布施就是尽早做功德,才能尽早得到菩提道往生的资粮。

  「若能远三种菩提障,则得三种顺菩提法: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菩提,就是觉悟;本性,就是清净;本性无染,就是不为名闻利养所牵绊。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染身心,障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如果说现在度众生是为了希望得到众人的恭敬礼拜,讲经是为了收多少红包,那就是以污染心求菩提道,结果是背道而驰,会障碍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众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违菩提门。是故安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有些人非但是不安清净心,甚至还破坏众生的清净心。若是不幸跟了恶知识的话,结果就会极其凄惨。人性很奇怪,看到别人去这里听讲、去那里听讲,他也会好奇想去听,想把每个法师讲的都想听一听。有个人在讲堂听了段时间,忽尔听说有个在家居士已经修行二、三十年了,便想前去求法。这个人是个初学者,听过慧律法师讲课已经开始吃素了,到了在家居士那里又开始请教:“我想修行,慧律法师教我要吃素念佛,做早晚课、念大悲咒、往生咒,临命终能往生极乐世界;菩萨您觉得怎么样呢?”“啊?这样就想上西天!我吃素三十几年了还不敢说自己会往生,你才刚吃了几把青菜就想往生?!太自不量力了!”初学者一想,人家吃素几十年都不能往生,我才刚开始怎敢奢望往生呢?这样几瓢冷水一泼,信心全退失尽了。这是因为他没有信心十念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说起参访来,有好处也有坏处。古人行脚参方是在经教通达、不再迷惑以后,所以在外参访也不会颠倒,不会走错路。而现代人所谓的“参访”是自己不懂去问别人,结果一个人一种意见,参到最后就乱了。古人参访叫做印证,印证自己的心地是不是已证悟相当的功夫,求证自己观念是不是正确,这叫参;现在的人呢,逢人便问,到头来听得太多反而昏头转向,枉费了他来讲堂那一段——听师父讲经很欢喜,修行那么精进,结果出去不到二个月就全退转了。没办法,业障深重。

  所以说我们要安稳众生的清净心,要给他决定往生的信心,一定要记得这点。让他坚定:无论股票涨多少、跌多少,都要往生!决心坚强得要像过去说的,“海水会枯,石头会烂”都不变心﹋我也要告诉在你们:在座的诸位菩萨,若是感觉讲堂不错,师父讲的确实是正法,你就好好安住;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追逐不是办法,最后只能落得个头破血流。

  若讲修行,我没有修行,很惭愧还比不上大家——你们都做早晚课,我有时还睡到六点钟;但有一点我可以向你们拍胸脯,给你们打包票:要论师父的知见,见解,教理,哼哼﹋盖章保证不会讲错!(众掌声雷动)修行上确实比不上你们,很惭愧哦,所以每天都只吃稀饭﹋总之经教、智慧方面差不多啦,不能太骄傲,否则人家会说这个法师怎么都不谦虚呢?﹋不过还是相当可以啦,路线不会错。

  所以大家若觉得讲堂条件不错,房屋盖得好、光线充足、还有冷气吹,又有善知识,师父又是正知见,就不要再左思右想了,就选定这间道场,以后只要这里有讲经,就都来听,这样就能安住。以后等你智慧成熟了,自己能够判断是非了,再出去参访,对方是正是邪,你都能清清楚楚,就不会被“拐走”了﹋完全骗不了你!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遮菩提门。」

  乐,以为欢喜的意思。就是说欲令一切众生得到大菩提、大觉悟,要喜欢得到清净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遮,就是障、止之意。遮菩提门,谓把觉悟之路阻断了。

  「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净土,常不离佛。得无生忍已,于生死国中,救苦众生。」

  要如何才能生净土?在坐诸位,要尽力度家里的众生,虽然你不会讲经,但总可以结缘录音带,赠送佛书,劝他听经,劝他共修。如果他因听了师父的讲经而能入佛之门,你便救助了一个众生,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即菩提心。此是愿生之意。」

  要有慈悲心,还要运用智慧(没有智慧的慈悲就是愚痴),心在定中,而种种妙用现前,自在无碍。常用就是妙有、妙用。这就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思。

  「 二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 」

  希心,就是感到净土法门难得希有,经过百千万无量劫生死轮回,今生听到了净土法门,绝对不再错过了,不往生誓不甘休。阿弥陀佛你要是不来接我,一定把你缠得走投无路!

  「 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 」

  这些前面都已讲过了,很好理解。

  「 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观经》十六观等。 」

  七宝,金、银、琉璃、珍珠、砗磲、琥珀、玛瑙等等。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无量寿经》、《十六观经》都有详述。

  「 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

  要常常念佛,一心念佛,每一念出来都发自坚定的决心:我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所谓“九牛不挽”之志。而一切念佛、布施、持戒、修行等一切功德,都回向:普愿一切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这就欣愿门。

  以上讲的智者大师所著《净土十疑论》到此结束。

  

  陈瓘 后序

  【 人心无常,法亦无定。心法万差,其本在此。信此则遍信,《华严》所以说十信。疑此则遍疑,智者所以说十疑。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离于此,得究竟处。净土者,究竟处也。此处有说法之主,名无量寿。此佛说法,未尝间断。

  疑障其耳,则聋而不闻。疑障其心,则昧而不觉。不闻不觉,安住恶习,赞叹不念,随喜粗心。妄指莲胞,以为虚诞。终不自念此分段身,从何而得,自何而来?胎狱秽浊,真实安在?信凭业识,自隔真际。于一幻境,非彼执此。生生不灵,永绝圣路。以如是故,释迦如来起大慈悯,于秽浊中,发大音声,赞彼净土上妙之乐。于生死中,为大船师,载以法船,令趋彼岸。昼夜度生,无有休息。

  然而弥陀之岸,本无彼此。释迦之船,实非往来。譬如一灯,分照八镜,镜有东西,光影无二。弥陀说法,遍光影中。而释迦方便,独指西镜。故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东西?于此法中,若未究竟。勿滞方隅,勿分彼此,但当正念谛信而已。此二圣之意,而智者之所以信也。

  信者万善之母,疑者众恶之根。能顺其母,能锄其根。则向之所谓障缘众生,聋可复闻,昧可复觉。未出生死,得出生死。未生净土,得生净土。顺释迦之诲,往面弥陀。随弥陀之愿,来助释迦。在此而遍历十方,即西而普入诸镜。自二圣建立以来,如是之人,如河沙数。云何不信,云何而疑?能自信已,又作方便,令诸未信无不信者。此则智者之所以为悲也。

  明智大师中立,学智者之道,不顺其文,而顺其悲。所以又印此论,冠以次公之序。予乃申广其说,以助其传。】

  「后序[宋]左宣义郎陈瓘述」

  左宣义郎,是宋朝一种官职的名称。陈瓘(音 gu à n ),是人名。后序,因他尊重智者大师的地位,只敢做序放在原著的后面。

  「 人心无常,法亦无定。心法万差,其本在此。信此则遍信,《华严》所以说十信。 」

  因为人的心是无常的,所说的法也是不定的;心、法虽有着千差万别,但根本还在这个地方(净土法门)。信此则遍信,用笔注记: 在这个地方(净土法门)信了,则一切都信了 。所以《华严经》中有“十信位”。以此来令众生对佛生起深信而不疑。

  「 疑此则遍疑,智者所以说十疑。 」

  若是怀疑净土法门,那么对一切都将产生怀疑。所以智者大师才讨…

《《净土十疑论》译解 1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