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的功德有多大!所以要依方便門,想盡辦法。
若是有能力,就要先度家人。不管是在家還是出家的徒弟,我都是勸他們先度家人。無法做到時就要隨緣,因爲家人有時反而更難度化。我回家時一些阿叔、阿舅就會說:“你這小子真看不出來,小時看著穿開裆褲長大,現在竟成大法師了。”他很久前的觀念依然存在。所以“成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就是說即使開悟了,也不回鄉度衆生;若是回到故鄉,想度故鄉的衆生也度不了,因爲從小看你長大的!你對他們講經,他們的觀念還轉變不過來,還認爲你是當年的小孩子。所以我現在都沒回雲林縣講經就是這樣(注:雲林縣,慧律法師的家鄉)。
雲林的信徒現在還常打電話過來問:怎麼不回來度自己的父老鄉親?我說:有啦,回去講過一次,有叁十個人來聽(衆笑,因聽衆人數太少)。叁十個人中,有二個在家人是專門爲人誦經賺紅包的,我講經時就告誡他們:“在家人千萬不要穿戴出家人的袈裟,誦經之後還收取紅包,這個叫做“僞造沙門”,當下入十八層地獄,求出無期。”我剛一在黑板上寫“僞造沙門”四字,他們立刻就在背後指戳我,橫眉怒目,扭身而出。剩下兩小時我就講給那二叁十人聽,不是兩叁萬人聽,你們學過經濟學的邊際效用嗎,這樣講收效能大嗎?各人想法真是不同。
這裏所講的是依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意思就是弘法的人,主要是指出家之人,出來弘法度衆不是爲了別人的恭敬,也不是爲了博得供養才來悲憫衆生的。講經完畢隨即離開,信衆的供養隨緣即可,決不能去開口索要。所以在我們這裏出家的徒弟,以後弘法利生不要貪求別人的恭敬,也不求別人供養多少,一切隨緣就好;若有所供養,也要盡量所有布施出去,百年之後總是一場空嘛,盡早布施就是盡早做功德,才能盡早得到菩提道往生的資糧。
「若能遠叁種菩提障,則得叁種順菩提法: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爲自身求諸樂故。」
菩提,就是覺悟;本性,就是清淨;本性無染,就是不爲名聞利養所牽絆。
「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爲自身求樂,即染身心,障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如果說現在度衆生是爲了希望得到衆人的恭敬禮拜,講經是爲了收多少紅包,那就是以汙染心求菩提道,結果是背道而馳,會障礙菩提門。
「二者安清淨心,爲拔衆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隱一切衆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衆生,令離生死苦,即違菩提門。是故安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有些人非但是不安清淨心,甚至還破壞衆生的清淨心。若是不幸跟了惡知識的話,結果就會極其淒慘。人性很奇怪,看到別人去這裏聽講、去那裏聽講,他也會好奇想去聽,想把每個法師講的都想聽一聽。有個人在講堂聽了段時間,忽爾聽說有個在家居士已經修行二、叁十年了,便想前去求法。這個人是個初學者,聽過慧律法師講課已經開始吃素了,到了在家居士那裏又開始請教:“我想修行,慧律法師教我要吃素念佛,做早晚課、念大悲咒、往生咒,臨命終能往生極樂世界;菩薩您覺得怎麼樣呢?”“啊?這樣就想上西天!我吃素叁十幾年了還不敢說自己會往生,你才剛吃了幾把青菜就想往生?!太自不量力了!”初學者一想,人家吃素幾十年都不能往生,我才剛開始怎敢奢望往生呢?這樣幾瓢冷水一潑,信心全退失盡了。這是因爲他沒有信心十念就能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說起參訪來,有好處也有壞處。古人行腳參方是在經教通達、不再迷惑以後,所以在外參訪也不會顛倒,不會走錯路。而現代人所謂的“參訪”是自己不懂去問別人,結果一個人一種意見,參到最後就亂了。古人參訪叫做印證,印證自己的心地是不是已證悟相當的功夫,求證自己觀念是不是正確,這叫參;現在的人呢,逢人便問,到頭來聽得太多反而昏頭轉向,枉費了他來講堂那一段——聽師父講經很歡喜,修行那麼精進,結果出去不到二個月就全退轉了。沒辦法,業障深重。
所以說我們要安穩衆生的清淨心,要給他決定往生的信心,一定要記得這點。讓他堅定:無論股票漲多少、跌多少,都要往生!決心堅強得要像過去說的,“海水會枯,石頭會爛”都不變心﹋我也要告訴在你們:在座的諸位菩薩,若是感覺講堂不錯,師父講的確實是正法,你就好好安住;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追逐不是辦法,最後只能落得個頭破血流。
若講修行,我沒有修行,很慚愧還比不上大家——你們都做早晚課,我有時還睡到六點鍾;但有一點我可以向你們拍胸脯,給你們打包票:要論師父的知見,見解,教理,哼哼﹋蓋章保證不會講錯!(衆掌聲雷動)修行上確實比不上你們,很慚愧哦,所以每天都只吃稀飯﹋總之經教、智慧方面差不多啦,不能太驕傲,否則人家會說這個法師怎麼都不謙虛呢?﹋不過還是相當可以啦,路線不會錯。
所以大家若覺得講堂條件不錯,房屋蓋得好、光線充足、還有冷氣吹,又有善知識,師父又是正知見,就不要再左思右想了,就選定這間道場,以後只要這裏有講經,就都來聽,這樣就能安住。以後等你智慧成熟了,自己能夠判斷是非了,再出去參訪,對方是正是邪,你都能清清楚楚,就不會被“拐走”了﹋完全騙不了你!
「叁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作心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即遮菩提門。」
樂,以爲歡喜的意思。就是說欲令一切衆生得到大菩提、大覺悟,要喜歡得到清淨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遮,就是障、止之意。遮菩提門,謂把覺悟之路阻斷了。
「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淨土,常不離佛。得無生忍已,于生死國中,救苦衆生。」
要如何才能生淨土?在坐諸位,要盡力度家裏的衆生,雖然你不會講經,但總可以結緣錄音帶,贈送佛書,勸他聽經,勸他共修。如果他因聽了師父的講經而能入佛之門,你便救助了一個衆生,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悲智內融,定而常用,自在無礙,即菩提心。此是願生之意。」
要有慈悲心,還要運用智慧(沒有智慧的慈悲就是愚癡),心在定中,而種種妙用現前,自在無礙。常用就是妙有、妙用。這就是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意思。
「 二明欣心願求者。希心起想,緣彌陀佛。 」
希心,就是感到淨土法門難得希有,經過百千萬無量劫生死輪回,今生聽到了淨土法門,絕對不再錯過了,不往生誓不甘休。阿彌陀佛你要是不來接我,一定把你纏得走投無路!
「 若法身、若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攝取念佛衆生。 」
這些前面都已講過了,很好理解。
「 又觀彼淨土,七寶莊嚴妙樂等,備如《無量壽經》、《觀經》十六觀等。 」
七寶,金、銀、琉璃、珍珠、砗磲、琥珀、瑪瑙等等。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無量壽經》、《十六觀經》都有詳述。
「 常行念佛叁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衆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謂欣願門也。 」
要常常念佛,一心念佛,每一念出來都發自堅定的決心: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所謂“九牛不挽”之志。而一切念佛、布施、持戒、修行等一切功德,都回向:普願一切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刹。這就欣願門。
以上講的智者大師所著《淨土十疑論》到此結束。
陳瓘 後序
【 人心無常,法亦無定。心法萬差,其本在此。信此則遍信,《華嚴》所以說十信。疑此則遍疑,智者所以說十疑。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離于此,得究竟處。淨土者,究竟處也。此處有說法之主,名無量壽。此佛說法,未嘗間斷。
疑障其耳,則聾而不聞。疑障其心,則昧而不覺。不聞不覺,安住惡習,贊歎不念,隨喜粗心。妄指蓮胞,以爲虛誕。終不自念此分段身,從何而得,自何而來?胎獄穢濁,真實安在?信憑業識,自隔真際。于一幻境,非彼執此。生生不靈,永絕聖路。以如是故,釋迦如來起大慈憫,于穢濁中,發大音聲,贊彼淨土上妙之樂。于生死中,爲大船師,載以法船,令趨彼岸。晝夜度生,無有休息。
然而彌陀之岸,本無彼此。釋迦之船,實非往來。譬如一燈,分照八鏡,鏡有東西,光影無二。彌陀說法,遍光影中。而釋迦方便,獨指西鏡。故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東西?于此法中,若未究竟。勿滯方隅,勿分彼此,但當正念谛信而已。此二聖之意,而智者之所以信也。
信者萬善之母,疑者衆惡之根。能順其母,能鋤其根。則向之所謂障緣衆生,聾可複聞,昧可複覺。未出生死,得出生死。未生淨土,得生淨土。順釋迦之誨,往面彌陀。隨彌陀之願,來助釋迦。在此而遍曆十方,即西而普入諸鏡。自二聖建立以來,如是之人,如河沙數。雲何不信,雲何而疑?能自信已,又作方便,令諸未信無不信者。此則智者之所以爲悲也。
明智大師中立,學智者之道,不順其文,而順其悲。所以又印此論,冠以次公之序。予乃申廣其說,以助其傳。】
「後序[宋]左宣義郎陳瓘述」
左宣義郎,是宋朝一種官職的名稱。陳瓘(音 gu à n ),是人名。後序,因他尊重智者大師的地位,只敢做序放在原著的後面。
「 人心無常,法亦無定。心法萬差,其本在此。信此則遍信,《華嚴》所以說十信。 」
因爲人的心是無常的,所說的法也是不定的;心、法雖有著千差萬別,但根本還在這個地方(淨土法門)。信此則遍信,用筆注記: 在這個地方(淨土法門)信了,則一切都信了 。所以《華嚴經》中有“十信位”。以此來令衆生對佛生起深信而不疑。
「 疑此則遍疑,智者所以說十疑。 」
若是懷疑淨土法門,那麼對一切都將産生懷疑。所以智者大師才討…
《《淨土十疑論》譯解 1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