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十疑論》譯解 2

  < 第二疑 >

  

  【 問: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彌陀淨土,豈不乖理哉?又經雲:“若求淨土,先淨其心,心淨故即佛土淨。”此雲何通?

  答:釋有二義,一者總答,二者別答。總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彌陀淨土,則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此,不求西方,則是舍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又轉計雲,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

  故金剛般若經雲:“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二別答者,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

  爲此中論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

  又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又維摩經雲:“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

  又雲:“譬如有人,造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若依虛空,終不能成。”

  諸佛說法,常依二谛。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愚者爲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者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瞠他求生淨土,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 】

  譯:

  問:一切事物一切理體當下就是空性的,本來就是平等寂滅的;舍娑婆世界而求生西方淨土,豈不是與平等法相違背嗎?而且經典中也說:“要求淨土,先要清淨自己的心,心若清淨佛土也就自然清淨了。”所以求生淨土又怎麼能說的通呢?

  答:分兩方面回答,一是總體來答,一是分別回答。總答如下,你說求生西方彌陀淨土,就是舍娑婆世界而求西方淨土,與理不相合。那麼你執著住于這裏,而不求生西方淨土,則是舍西方淨土而執著于娑婆世界,這還是病還是執著,同樣與理不合。如果你又想說,那我就也不求生那兒,也不求住在這兒好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叫做斷滅見。

  所以金剛經中佛對須菩提說,你如果認爲,發菩提心的人,說一切都是斷滅相。那就錯了。不要這樣認爲,爲什麼呢?因爲發菩提心的人,是不說斷滅見的。

  別答如下,現在講不生不滅的意思。在借著各種條件和合的緣起法中,不守清淨的自性而去求一個生的東西,而這個生的東西也不可得,所以方便稱爲不生。諸法的因緣散時,不能認識清淨自性,而妄說我散滅,其實這種所謂的散滅,並沒有一個真正去處,所以說是不滅。並非在因緣法外而有一個不生不滅。也不是不求生淨土,叫做無生。

  因此中觀論中有一偈語說:“因緣法,就是空性法,也即是假名,也可以說是不偏不倚的中道義。

  中觀論中還講:“萬物萬法不是自己産生的,也是完全他物而來的,不是共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所以說諸法根本就無生。”

  維摩诘所說經中也講:“雖然知道諸佛國以及衆生本體都是空性,但依然修淨土來教化無量衆生。”

  維摩诘所說經又說:“譬如有人要建造房屋,如果在地上的空曠之處建的話,就可很自在隨意的蓋。但如果要在虛空裏建,那肯定不成功。”

  諸佛說法,經常是說真俗二谛,不破壞假名,而是借助假名而說實相法。大智慧的人欣然求生淨土,同時也知道生即是不生,本不可得,這是真正的無生,也就是所謂心清淨國土也就清淨。而愚癡的人,被生所束縛住,聽到生就認爲真的有生這一回事,聽到別人講無生又落入了斷滅之意。不知道生與無生是一體二面,生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通達此理,總是妄加猜測,于理體格格不入。 反而瞠怪別人求生淨土。這種錯誤實在是太大了,這就是所謂的毀謗佛法的罪人,也就是邪知見的外道。

  

  注:

  「諸法」 , 法就是一切事相、理體的總稱。一切事相、理體,當下就是空性的,本來是無生,本來即是平等寂滅。

  「 今乃舍此求彼 」 ,此是指娑婆世界,彼是極樂世界。爲什麼在平等法中,還要舍娑婆而求生極樂世界呢?意思是,一切法本來平等,一切法本來無生,娑婆、極樂不是一樣嗎?娑婆世界當下是空,極樂世界當下也是空,本法體空,本來無生,何必舍娑婆世界往生極樂淨土呢?

  意思是:你說我舍娑婆世界來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不合理,因爲「諸法當下是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何必求此舍彼,何必舍娑婆求極樂,你說我這樣不合理。下面反駁:你執著住在娑婆世界,不求往生西方,即是舍彼著此,舍極樂世界著娑婆世界,你同樣也是執著,執著一定要住在娑婆世界。因爲既然娑婆世界是空,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空,那你爲什麼不去西方極樂世界呢?你說我求往生極樂世界是執著,舍此求彼,那你一定要住在娑婆世界也是執著,舍彼著此,爲什麼一定要舍西方著娑婆呢。這也是有毛病。這也沒有道理,不合理。我上次曾經說過,有個修禅的人,自稱已經修到無男女相了,就跑來隨便躺在大殿上睡覺,說是「無所著」。睡在大殿是無所著,意思是不睡大殿的人就執著了?話說回來,爲什麼非得睡在大殿才算不執著呢?大殿是禮佛的地方,一定要睡在大殿也算是執著。意思和此例一樣。簡單講就是,你若說我求往生西方是舍此求彼、舍娑婆求極樂這樣不合理,那麼你求住在娑婆世界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也是舍西方,你說我執著極樂世界,那你是執著娑婆世界。

  「 又轉計雲: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 , 則斷滅見 。 」 又改口說:我既不求往生極樂世界,也不求住在娑婆世界。這是斷滅見。根本就是強詞奪理。衆生的業報重,生在娑婆世界,不然就是修行往生極樂世界,就這兩個地方,難道不是嗎?現在你既不住娑婆世界,也不住極樂世界,那你要住哪裏呢?如此就變成佛了,沒有業了。沒有業,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你的住處了。

  說到斷滅,《金剛經》裏講:「須菩提,你若作這種念頭:發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相。」如說「菩提都是空的,完全空無一法」,這就斷滅了。他不了解涅槃不生不滅 , ,還有一個妙有,以爲入涅槃就是什麼都沒有了,渺渺茫茫的,什麼都不知道,就像空無所有。其實正好相反,樣樣明了,清清楚楚,妙用現前,無量歡喜,無量受益,無量清淨莊嚴的報身全都映現出來。所以說諸法斷滅相,斷滅就是空無所有。不能說空無所有的斷滅相。

  「 夫不生不滅者,于生緣中 ……」 這段很難解釋,沒有佛法基礎的人聽起來會很吃力,但還得解釋。

  「 夫不生不滅者,于生緣中 」, 生緣就是緣起,緣生的意思,緣起緣生。就是生起諸緣,在因緣和合産生時。

  「諸法和合」 ,法就是條件,假借著種種條件和合,譬如「我」就是藉著父親的因、母親的緣,藉著「我」的業識和合。

  「 不守自性 ,求于生體,亦不可得 」 , 我們清清淨淨的本性就是空性,但我們不守清淨的自性,增加虛妄的執著,妄動、無明、動念、執著、分別,求于生體。本來就是空的東西,本來就安住于無所住之處,結果現在想求一個生體(就是一樣東西),那不可得。舉個例子說,譬如這張桌子,是將山上的樹砍下來,之後經過加工、經過銷售、買回來,又請師傅裝潢組合而成。若求一個生的體性,有一樣東西「生」,其實沒有,因爲這是因緣和合而成。生體是「有」,有自性的東西,求這樣一個生體是絕對不可能,其實都是因緣和合的。

  意思就是,在緣起法當中,諸法和合,是假借種種條件來和合;但是衆生不守自性。不守自性有多種解釋:不守清淨的空性,虛妄執著于一個生的東西,其實當下就是空,當下就是因緣性空之法,生體根本就是不可得。

  「 此生生時,無所從來 」 ,「此生」之後加一個「體」字,「此生體」,這個體性生出來的生體。此生生時,就是說這個生出來的體性,剛生出來的時候,你要求一個「生」,根本就不可得。舉個例子來說,譬如我慧律,現在距出生已經叁十六年,但在全身上下卻找不出一個生的東西,因爲都是緣起的;你看到的是一直生,但其實也是一直在滅。叁十六年前我不在這個世間,今天我會在這個世間,是假借父母的因和我的業識,所以我想要找一個生體(生體就是有一個固定的一直産生的東西),卻無所從來,根本就沒有,故名不生。在「無所從來」後面用括弧加注四個字「當體即空」——當下就是空。因爲當下就是空,所以無所從來;本來不來,又怎麼有去呢?

  「 故名不生 」 ,所以本來無生。故名不生的意思,在旁邊寫「衆生所謂生,即是妄生」,妄想的生。我們今天所執著的生,全是虛妄的分別與執著,所以你感覺它在生;本來是空、是不生,但是你執著它是生,所以《般若心經》上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色法是空,感受也是空,思想、行、識也是空,都是緣起法。緣起,是緣生緣滅的東西,不實在的,當下就是空;可是我們有妄想、執著,所以有色受想行識,我們一直解析的緣生緣滅法,當下就是不生。所以煩惱是多余的,執著是多余的,分別也是多余的。因此在座諸位!要以歡喜心來接受逆境,因爲逆境也是心所生的;你若是不起心動念,當下就不生,順境、逆境都不動念頭,于順逆二境當中不動念處,是名自性,這就是我們的本性。所謂「識性(心)寂滅,無動念處」,這就是我們的本性。將分別心停下來,不再分別、不再執著,當下這一念,就是我們清淨的本性。

  我們因執著虛妄的生,而有虛妄的滅,由業力一直鼓動著虛妄生、虛妄滅;…

《《淨土十疑論》譯解 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