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疑 >
【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答: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著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
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於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
为此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宫室。若依空地,随意无碍。若依虚空,终不能成。”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瞠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
译:
问:一切事物一切理体当下就是空性的,本来就是平等寂灭的;舍娑婆世界而求生西方净土,岂不是与平等法相违背吗?而且经典中也说:“要求净土,先要清净自己的心,心若清净佛土也就自然清净了。”所以求生净土又怎么能说的通呢?
答:分两方面回答,一是总体来答,一是分别回答。总答如下,你说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就是舍娑婆世界而求西方净土,与理不相合。那么你执著住于这里,而不求生西方净土,则是舍西方净土而执著于娑婆世界,这还是病还是执著,同样与理不合。如果你又想说,那我就也不求生那儿,也不求住在这儿好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叫做断灭见。
所以金刚经中佛对须菩提说,你如果认为,发菩提心的人,说一切都是断灭相。那就错了。不要这样认为,为什么呢?因为发菩提心的人,是不说断灭见的。
别答如下,现在讲不生不灭的意思。在借着各种条件和合的缘起法中,不守清净的自性而去求一个生的东西,而这个生的东西也不可得,所以方便称为不生。诸法的因缘散时,不能认识清净自性,而妄说我散灭,其实这种所谓的散灭,并没有一个真正去处,所以说是不灭。并非在因缘法外而有一个不生不灭。也不是不求生净土,叫做无生。
因此中观论中有一偈语说:“因缘法,就是空性法,也即是假名,也可以说是不偏不倚的中道义。
中观论中还讲:“万物万法不是自己产生的,也是完全他物而来的,不是共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所以说诸法根本就无生。”
维摩诘所说经中也讲:“虽然知道诸佛国以及众生本体都是空性,但依然修净土来教化无量众生。”
维摩诘所说经又说:“譬如有人要建造房屋,如果在地上的空旷之处建的话,就可很自在随意的盖。但如果要在虚空里建,那肯定不成功。”
诸佛说法,经常是说真俗二谛,不破坏假名,而是借助假名而说实相法。大智慧的人欣然求生净土,同时也知道生即是不生,本不可得,这是真正的无生,也就是所谓心清净国土也就清净。而愚痴的人,被生所束缚住,听到生就认为真的有生这一回事,听到别人讲无生又落入了断灭之意。不知道生与无生是一体二面,生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通达此理,总是妄加猜测,于理体格格不入。 反而瞠怪别人求生净土。这种错误实在是太大了,这就是所谓的毁谤佛法的罪人,也就是邪知见的外道。
注:
「诸法」 , 法就是一切事相、理体的总称。一切事相、理体,当下就是空性的,本来是无生,本来即是平等寂灭。
「 今乃舍此求彼 」 ,此是指娑婆世界,彼是极乐世界。为什么在平等法中,还要舍娑婆而求生极乐世界呢?意思是,一切法本来平等,一切法本来无生,娑婆、极乐不是一样吗?娑婆世界当下是空,极乐世界当下也是空,本法体空,本来无生,何必舍娑婆世界往生极乐净土呢?
意思是:你说我舍娑婆世界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不合理,因为「诸法当下是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何必求此舍彼,何必舍娑婆求极乐,你说我这样不合理。下面反驳:你执著住在娑婆世界,不求往生西方,即是舍彼著此,舍极乐世界著娑婆世界,你同样也是执著,执著一定要住在娑婆世界。因为既然娑婆世界是空,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空,那你为什么不去西方极乐世界呢?你说我求往生极乐世界是执著,舍此求彼,那你一定要住在娑婆世界也是执著,舍彼著此,为什么一定要舍西方著娑婆呢。这也是有毛病。这也没有道理,不合理。我上次曾经说过,有个修禅的人,自称已经修到无男女相了,就跑来随便躺在大殿上睡觉,说是「无所著」。睡在大殿是无所著,意思是不睡大殿的人就执著了?话说回来,为什么非得睡在大殿才算不执著呢?大殿是礼佛的地方,一定要睡在大殿也算是执著。意思和此例一样。简单讲就是,你若说我求往生西方是舍此求彼、舍娑婆求极乐这样不合理,那么你求住在娑婆世界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也是舍西方,你说我执著极乐世界,那你是执著娑婆世界。
「 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 , 则断灭见 。 」 又改口说:我既不求往生极乐世界,也不求住在娑婆世界。这是断灭见。根本就是强词夺理。众生的业报重,生在娑婆世界,不然就是修行往生极乐世界,就这两个地方,难道不是吗?现在你既不住娑婆世界,也不住极乐世界,那你要住哪里呢?如此就变成佛了,没有业了。没有业,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的住处了。
说到断灭,《金刚经》里讲:「须菩提,你若作这种念头:发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如说「菩提都是空的,完全空无一法」,这就断灭了。他不了解涅槃不生不灭 , ,还有一个妙有,以为入涅槃就是什么都没有了,渺渺茫茫的,什么都不知道,就像空无所有。其实正好相反,样样明了,清清楚楚,妙用现前,无量欢喜,无量受益,无量清净庄严的报身全都映现出来。所以说诸法断灭相,断灭就是空无所有。不能说空无所有的断灭相。
「 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 ……」 这段很难解释,没有佛法基础的人听起来会很吃力,但还得解释。
「 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 」, 生缘就是缘起,缘生的意思,缘起缘生。就是生起诸缘,在因缘和合产生时。
「诸法和合」 ,法就是条件,假借着种种条件和合,譬如「我」就是藉着父亲的因、母亲的缘,藉着「我」的业识和合。
「 不守自性 ,求于生体,亦不可得 」 , 我们清清净净的本性就是空性,但我们不守清净的自性,增加虚妄的执著,妄动、无明、动念、执著、分别,求于生体。本来就是空的东西,本来就安住于无所住之处,结果现在想求一个生体(就是一样东西),那不可得。举个例子说,譬如这张桌子,是将山上的树砍下来,之后经过加工、经过销售、买回来,又请师傅装潢组合而成。若求一个生的体性,有一样东西「生」,其实没有,因为这是因缘和合而成。生体是「有」,有自性的东西,求这样一个生体是绝对不可能,其实都是因缘和合的。
意思就是,在缘起法当中,诸法和合,是假借种种条件来和合;但是众生不守自性。不守自性有多种解释:不守清净的空性,虚妄执著于一个生的东西,其实当下就是空,当下就是因缘性空之法,生体根本就是不可得。
「 此生生时,无所从来 」 ,「此生」之后加一个「体」字,「此生体」,这个体性生出来的生体。此生生时,就是说这个生出来的体性,刚生出来的时候,你要求一个「生」,根本就不可得。举个例子来说,譬如我慧律,现在距出生已经三十六年,但在全身上下却找不出一个生的东西,因为都是缘起的;你看到的是一直生,但其实也是一直在灭。三十六年前我不在这个世间,今天我会在这个世间,是假借父母的因和我的业识,所以我想要找一个生体(生体就是有一个固定的一直产生的东西),却无所从来,根本就没有,故名不生。在「无所从来」后面用括弧加注四个字「当体即空」——当下就是空。因为当下就是空,所以无所从来;本来不来,又怎么有去呢?
「 故名不生 」 ,所以本来无生。故名不生的意思,在旁边写「众生所谓生,即是妄生」,妄想的生。我们今天所执著的生,全是虚妄的分别与执著,所以你感觉它在生;本来是空、是不生,但是你执著它是生,所以《般若心经》上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色法是空,感受也是空,思想、行、识也是空,都是缘起法。缘起,是缘生缘灭的东西,不实在的,当下就是空;可是我们有妄想、执著,所以有色受想行识,我们一直解析的缘生缘灭法,当下就是不生。所以烦恼是多余的,执著是多余的,分别也是多余的。因此在座诸位!要以欢喜心来接受逆境,因为逆境也是心所生的;你若是不起心动念,当下就不生,顺境、逆境都不动念头,于顺逆二境当中不动念处,是名自性,这就是我们的本性。所谓「识性(心)寂灭,无动念处」,这就是我们的本性。将分别心停下来,不再分别、不再执著,当下这一念,就是我们清净的本性。
我们因执著虚妄的生,而有虚妄的灭,由业力一直鼓动着虚妄生、虚妄灭;…
《《净土十疑论》译解 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