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造作業因,又成就業果,就産生了業報;虛妄造業、虛妄受果報、虛妄地痛苦,所以我們今天枉在六道輪回,非常冤枉!爲什麼冤枉?虛妄生執著生,虛妄死執著死,生時吃豬腳面線,死時又祭拜豬頭、傷心哭泣。其實家裏多一個活人,也就等于多一個死人。所以生者不生,滅亦不滅。本來無生,哪裏有滅?佛法就是這樣偉大,讓你當下看破一切世間,透視一切。下點功夫穩定我們的情緒,你要常常告誡自己:當痛苦煩惱時,可在牆壁上寫幾個字:本來不生,哪裏有滅!本來沒有生滅,哪裏有什麼痛苦跟快樂?根本就沒有痛苦與快樂,都是因爲虛妄執著。這樣做很有效!當男朋友要離開你時,你會傷心哭泣,這時你要想:本來不來,哪裏有去?解脫!(衆鼓掌)鼓掌不代表看開了,男朋友離開時,照樣哭得傷心,照樣傷心欲絕。(衆笑)沒有定力,沒有訓練過,哪樣沒辦法!雖然了解了,也只是停留在知曉道理而已;不過了解道理已經很不簡單了。聽法聽這個地方是關鍵。佛法和影星、歌星表演不一樣,影星歌星老是唱同一首歌也會聽厭煩,譬如《愛拼才會贏》很好聽,可是若天天都唱「愛拼才會贏」,觀衆會說怎麼老是唱這一首?佛法就不一樣了,佛法是聽不膩的。因爲佛法針對人生最重要的道理而反複講解,令你參悟法的道理,絕對聽不累,你講到夜裏十二點,大家就聽到十二點,絕對聽不膩!(衆鼓掌)因爲佛法關系到每一個人的身口意、身邊一切生活的方方面面,二十四小時都要用到佛法,難道不是這樣嗎?從前不了解,總是常常聽歌,現在明白了,大家都改成聽講經錄影帶,誰還在聽歌?是不是這樣?所以說,佛法是很不可思議的!有一個老板事業做得非常大,他告訴我說:「師父!我以前從高雄開車到臺北出差,把所有音樂都聽遍了,到最後不知道要聽什麼;車上還裝了小型的閉路電視,看豬哥亮秀。現在不看那些了,都改成看慧律法師了!」(衆笑)所以唱歌這類娛樂是短暫的,佛法才是真正的生命,聽到佛法的人就會了解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生命。我們因爲認識了生命,才能得到生命,不認識生命,怎麼能夠得到真正的生命呢?不可能的!我們若是悟到不生不滅 , 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本來就沒有煩惱,是你自己産生的。所以男衆脾氣不要太壞,女衆疑心不要太重。會聽經的人,至此已經差不多要開悟了,以後痛苦的程度已經會減少了。
「 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 」 ,自性,就是空性,本來就空,自性本空,就是歸無所得。諸法散滅時不守空性,是指緣生緣滅,當下就是空。
「 言我散滅,去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 」 ,怎麼能說有散滅的去處呢?本來就是不滅的東西啊!譬如說我現在有一個肉身,被大家稱爲「慧律法師」,叁十六年前這個肉體又在哪裏呢?沒有啊!此時有的也是暫時的,當下就是空。分析這個身體也是地、水、火、風四大皆空,地就是固體,水就是液體,火就溫度,風就是呼吸。四間人說四大是財、色、酒、氣,這不對,這是外行人所說的,四大應該是地、水、火、風,我們的身體除了這四種再沒有第五種元素。所以當下就觀四大皆空,不必等到百年之後,說人死了才是空,當下這個身體就是假相,虛妄的東西。
「 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 」 ,意思是說,因緣是條件所生法,不是因緣生之外,另有一個不生不滅 。 諸位看這裏,(舉起毛巾)這是一條毛巾,它的用途可以擦臉。並非離開這條毛巾有空性,這條毛巾分析起來當下就是因緣和合,當下就是空。空不是否認,而是超越之意。空就是「有」的觀念,透視一樣事物是無常的,超越它、不執著它名爲空。所以空就是有加無,你說有,它本來是無;你說無,但它又是有,空的思想就是這麼偉大。所以當下就是空性,不是離開這個毛巾另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因爲本來當下即是緣起,就是不生不滅。所以說不是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
「 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 」 ,也不是說我不求往生淨土西方極樂世界叫做無生。這樣還是生,生在哪裏呢?生在娑婆世界。
「 《 中論 》 」 中論就是中觀論,專門談中觀的。
「 因緣所生 」 ,世界皆是因緣所生,包括我們的肉體,包括一切山河大地、樓房車子皆是因緣。
「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 ,我在此時言說,當下就是空,用任何語言去形容都是假相。
「 亦名爲假名 」 ,也可以說這是假名。這是麥克風、那是毛巾,你一定要爲它取個名字。人也要有假名,人若是沒有假名,聽經的人那麼多,你只說叫那個人過來,「那個人」指誰呢?所以名字雖然是假的,但是能讓我們找到真人。佛法的名詞雖然是假名,但是能讓我們找到本性,文字般若當下即是實相。
「 亦名中道義 」 ,中道即是不偏空、不偏有,當下不壞假名,當體即空,中道就是中庸、不偏的意思。
「 又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 這句的解釋很不簡單。
「 諸法不自生 」 ,譬如這個毛巾産生出來有沒有原因?當然有原因,沒有無緣無故而生的,絕對不會無緣無故就産生。所以「諸法不自生」。
「 亦不從他生 」 ,也不是就著別的力量而生,它是藉著因緣而生,但是因緣當體就是空,所以「亦不從他生」。意思是:不是沒有原因、無緣無故自己就産生了;也不是因爲某一種力量把它變化出來的。
「 不共不無因 」 ,不共,不是和合而生;不無因,也不能說沒有原因而生。
「 是故知無生 」 ,這句較不容易理解,舉例來說。我們前面講,因緣法是方便法;現在要說「無生」就更深了。「諸法不自生」簡單講就是毛巾不能自己生出來,也不能藉著別的力量加持之後而産來,因爲別種力量當下也是空,雖然它明明有,但那種力量也是空,也不是共生、和合而生的。
諸位念頭要轉一下,現在是解釋「無生」,不是解釋「因緣」。剛才解釋的是因緣法,有條件的;現在的意思是,因緣當下就是空性,條件當下就是空,所以說「不共不無因」。譬如藉著機械,機械這個因緣是空性的;藉著人工,人工當下也是空,叫做共生。藉著種種力量而生,叫做不共。雖然藉著某種力量和合而生,但是每一種力量都是空。不無因,也不能說它是沒有原因而生。簡單講就是「無生」,就是「緣起性空」。緣起當下就是空性的,空性當下就是緣起的。緣起是立足于事相來看,以你見到的東西來解釋,帶有動態的東西;無生,則是自性當體即空,諸法不自生是空,亦不從他生也是空,不共是空,不無因也是空,句句都是無生。
「 又 《 維摩經 》 雲:“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 ” 」 雖然我們了解諸佛國土與一切衆生當下就是空,但是要不壞事相,理事圓融。事相就是修行,理就是無生、空性。不能說一切無生,就教人不必求往生極樂世界,不能這樣講。
「 又雲:“譬如有人,造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若依虛空,終不能成。” 」 這是講,事相上要有根據。若是有人要建造宮殿,若是依空曠之處,隨意無礙;若在虛空中,要如何建造房子呢?不可能。意思是,雖然諸佛所說之法是空性的,但是一定要不壞假名、不壞事相,要事修理圓。于理圓,必要事修——事要修,理才能圓滿。
「 諸佛說法,常依二谛 」 ,二谛就是真谛講空,俗谛講有。真就是絕對、永遠的意思,也就是空;俗就是依照世俗而說有。所以二谛融通叁昧印,空、有圓融:有不是真有,當下就是空;空也不是斷滅,當下就是妙有。所以空有、真俗二谛。
「 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 。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無相,一切相皆是虛妄;無不相,不能破壞假名。所以說「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說衆生,即非衆生,是名衆生」(注:出自《金剛經》)。「佛說衆生,即非衆生」,因爲衆生當下就是空;「是名衆生」,因爲大家都說衆生,不得不立名爲衆生,是方便說,而當下是空,這就稱爲實相。所以說真當下不壞假,假當下不壞真。
「 智者熾然 , 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 」 ,熾然是急忙地,有很強烈的、堅定的、堅強的願力。有智慧的人,他趕緊地積極地求往生極樂世界。
「 達生體不可得 ,即是真無生 」 ,知道要達到有一個東西來生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爲當下就是無生,這才是真無生。意思是,雖生淨土,而本性當下就是無生,雖生而無生。所以「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古德語),你們應該讀過這句。生者決定生,確確實實有往生極樂世界;去者實不去,確確實實無去,因爲極樂世界也在我們本性中。
「 愚者爲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 , 不知生者即是無生 , 無生即是生 」 , 愚者就是愚笨的人, 被生的名相所束縛,不知道生就是無生,聽到生就被生的觀念所束縛,作生的解釋,聽到無生就作無生的解釋。他不了解生當下就是空性,就是無生;他也不了解無生當下就是生,就是妙有。
「 不知生者即是無生 」 , 在「生」字旁邊用筆注「虛妄生,故無生。」
「 無生即是生 」 ,在「生」字旁邊注「妙有,無生當下具足妙有。」無生當下具足妙有,所以就是生。生即是不生,不生即是生,這是藉著無生的觀念,融通空跟有的思想。
「 不達此理,橫相是非 」 ,不了解這個道理的人,老是互相說是說非,格格不入。
「 瞋 他求生淨土 」 ,就是對別人求往生淨土發脾氣,罵人消極、迷信、自私自利,只想自己跑去極樂世界,很多人都是這樣。有人問:師父,你不感覺你們出家人很自私嗎?我說:爲什麼說是自私?他答:大家都要去極樂世界,誰要下地獄、誰留在娑婆世界度衆生?我對他說:往生極樂世界才有能力度衆生,留在娑婆世界一品惑不斷,怎麼有能力度衆生呢?常常有人恥笑我們修行人消極、迷信、逃避現實,其實他才是太傻了,不明白道理。沒辦法啊,他沒有遇到善知識。你們就比較有福報,知道走進講堂來。(衆鼓掌)衆生實在沒辦法,我們在修行,他還誹謗你,才是糟糕,還恥笑你。我們很可憐他,他還很可憐我們:到底是你可憐我、還是我可憐你,是修行人可憐衆生沒有修行的人、還是沒有修行的人來恥笑修行人?誰笑誰還不知道!到臨命終時,全身顫抖,他就會怕死、就知道擔心了,那時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一生的享受都消散了,全都成空,隨業而轉。修行人就不一樣了,臨命終時快快樂樂的閉上眼睛回家去!太好了!
「 幾許誤哉 」 ,人家求往生極樂世界,他還對人發脾氣,這是多大的錯誤!
「 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 」 這就是佛法的罪人,就是邪見、外道。
意思是說,誹謗我們求往生淨土的人,對我們求往生淨土生嗔恨心,這就是邪知邪見;念佛求往生淨土,即是正知正見,是千真萬確的,絕對不怕別人笑話!
所以,念珠要常不離手,要認真地念佛。你要記得:念佛爲主,不是持咒爲主——一定要記住;《彌陀經》必須要念,每天至少晚課時念一遍,最好是早課、晚課時能念二遍。有些祖師大德定課每天念叁遍,有的念七遍,我們每天最少要念一遍,不能只念佛。只念佛是對不識字、讀不了經典的人說的,他們生生世世沒有與文字結緣,所以不識字,字也不認識他,不得已才唯求念佛的。對于認識字、能閱讀經典的人而言,一定要加誦《彌陀經》。同時要以念佛爲主。
要切記師父這句話!無論別人恥笑、議論些什麼,我們都不須理會。此論(即《淨土十疑論》)乃是智者大師所作,他是一代祖師,難道智慧還不及我們厲害嗎?大師都這樣說了,我們只需按照他的話去做就是了。這麼厲害的人都教人念佛,何況我們智慧低劣、身爲凡夫俗子的修行人?只有這樣我們今天坐在這裏才有意義。要對祖師的話深信不疑,決定不疑,求生極樂!
《《淨土十疑論》譯解 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