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P17

  ..續本文上一頁

  【李文 會 曰】 「 『忍辱仙人』者,如來五百世中,修忍辱波羅蜜行。欲令一切衆生,成就忍辱波羅蜜法,不著諸相。見一切人迷悟賢愚、貧富貴賤,平等恭敬,不生輕慢。以

  至惡罵捶打,皆悉能忍,反生歡喜,不生嗔恨之心。 」

  捶就是敲打。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

  【李文 會 曰】 「 『應離一切相』者,心常空寂,不生起滅,湛然清淨,是離一切相也。 」

  我們現在要學著挨打了也不生氣。一般 都是 先生打妻子,很少有妻子打先生的,當然也有一些凶婆娘,很潑辣的女人,偏偏反過來打先生。爲人妻者,回去之後要是被打了,就

  要把《金剛經》運用出來,先生打我們時,我們就讀《金剛經》:「佛說打者,即是非打,是名打者。」若是先生聽了更動起腳來,就讀:「佛說踹者,即是非踹,是名踹者。」

  《金剛經》要是念出來了,那麼一切相就解脫了(師笑)。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爲非住。】

  「不應住色生心」,不要執著于色法,起心動念。「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法就是意識落謝的影像,叫做法塵,不住塵境生心。簡單說就是,不應起心,不應動念,于一切法

  無所住,無所著。「應生無所住心」,整本《金剛經》就是講在這句話。下一句是解釋,正面講之後又從反面講:「若心有住,即爲非住。」這樣就不是好的安住。即爲非住,不

  是安住在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就是無所住,你的心若是有所著,那麼即爲非住。

  佛教界有些人,不管出家、在家,修行十幾年了,遇到一點小事情還是大發脾氣,暴跳如雷,尚不如一個學佛一年的人。他對《金剛經》的道理了悟之後,全部都放下了,能夠修

  忍辱行,樣樣都不跟別人計較,他人再惡劣都無所謂,都不會生氣!這個人的境界,比前者修行十幾年的境界還要高,因爲他對自己命終有把握。所以,你若是想要臨命終時有把

  握念佛往生,對于「無所住相」,你要徹徹底底去實施,無所住金錢、名利、男女、感情,一切兒孫、媳婦,各人走各人的路,無所住。

  無所住不是做冷血動物,無所住是很有感情的,只不過是隨緣而已。真正的諸佛菩薩都是很有感情的,哪一個大法師沒有感情?當然有感情了,但感情是建立在智慧跟理性之上,

  當然和世間的凡夫不同,不然又如何生起慈悲心來利益一切衆生呢?

  【李文 會 曰】 「 『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者,心住六塵,即著諸相,取舍愛憎,無有休期。 」

  無有休期, 就執著諸相,沒有停息。

  「 『應生無所住心』者,心無所住,隨處解脫,內外根塵,悉皆銷殒。若一切無心,即無所住也。 」

  消殒,就沒有了。無所住,就是無所著。

  【黃 檗禅師 雲】 「 『若心有住,即爲非住』者,真如之心,本無所住。若不住諸法相,即與道相應也。 」

  諸位!這句話你要好好地體會,若是不住于一切諸法,你才有道可言。「若心有住,即爲非住者」,若有所著,那就不好。非住,就是安住在不好的地方,就是執著。要安住在無

  所住的地方才是真住。所以若心有住,即成非住。簡單講,修行人要離相才有道可說,著相的話,沒有所謂的道。

  「 若住于法,即違正教;既違正教,即爲非住也。 」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

  怎樣論及「如是布施」的呢?

  【李文 會 曰】「 『 不應住色布施 』 者,菩薩不見有身相可舍,于諸宅舍道路,逢見一切愚癡貧賤之人毀罵捶打,需索財物;若能隨順其意,令生歡喜,不生嗔恨之心,即是

  布施之義。 」

  在座諸位!我們今天聽到《金剛經》,應該生起歡喜心。以後若是左鄰右舍要打我們、罵我們,或是對我們拳打腳踢,我們就離開,走遠一點就是了。挨得起拳頭的人就讓他打幾

  下,禁不起拳頭的人,像我挨不了揍,我就要趕緊走開。有些人七、八十公斤,能抵擋得住拳頭的,沒關系,盡管讓他來,擋他幾拳令其歡喜,這樣也很不錯,喜舍一下。

  「 若只分辨是非,顧惜物寶,阻逆其意,令生嗔恨,即不名布施也。 」

  分辨是非,我們若只是強辨是非。顧惜物寶,只想保護我們的財産。阻抑其意,就是偏偏跟衆生作對,阻抑有抗拒、作對、違戾叁種意思。

  這裏很重要,佛告訴我們:不要用抗拒的心行于世間,用抗拒的心態面臨這個世間,你會很痛苦。什麼叫抗拒?看什麼都不順叫做抗拒。看什麼都順才叫做學佛啦,善的也這樣、

  惡的也這樣,好的也這樣、壞的也這樣,是的也這樣、非的也都是一樣,沒有是非,沒有善惡,一切放得下,這就是真正的佛的本意啊!若是阻抑其意,就是常常跟人作對,令對

  方産生嗔恨心,即不名布施。

  【黃 檗禅師 雲】 「 凡夫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 」不肯空心,不肯放下。

  「 愚人除事不除心。 」

  除事,就是希望自己討厭的境界最好不要發生。不喜歡的境界,譬如說生了一個逆子就很煩惱,或是嫁了惡夫、娶了惡妻就很煩惱,不顧事實已經呈現眼前。如果碰上對自己很不

  好的公公或婆婆,那麼做媳婦的就一直想要搬到外面住;若是大修行人,你就會很歡喜:這種公公婆婆專門找都找不到,我今天是何等幸運,找到這麼會打我、罵我的公公婆婆!

  好,我就當作修行磨練一下!這是真正好的公公婆婆,他才能夠施舍這種逆境給我,要不是對我們這麼好的公婆,我們今天還想不到要來文殊講堂聽經,這樣也很好。

  不過講是這樣講啦,若等真的碰上了,還是希望能逃得愈遠愈好。菩薩才有能力這麼說,這得是菩薩媳婦才能做到這樣,真的啊,否則沒那麼簡單。我遇到做媳婦的幾乎都是來哭

  訴的,很少來有到我這裏來稱贊她公公婆婆的,哭泣、受不了,要麼就是被先生氣得大哭,感覺很委屈。 我說:你要是做法師,那你就麻煩了,像師父這樣,被衆生當作箭靶,光

  是氣就氣死了。你現在只不過一個家庭中的幾個成員在擾亂而已,你就受不了了;而我一個人要面對幾百萬個衆生,「內道」、外道,全部要應付,若是沒有保持無所住的心境,

  我要怎麼過日子?!我要是看到隨便一篇不實的報導,隨便寫幾句話就想要置你于死地的,那我豈不是要氣得翻白眼了?

  所以說遇到境界,還是要穩住自己。而凡夫就是不肯空心,恐落于空,怕什麼都沒有,不知道自性本來就是空。這就是 愚癡的人除事相不除心。

  「 智者除心不除事。 」

  除心就是說心無所著,那就什麼都解決了,什麼事相現前都沒有關系。

  「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然舍有叁等。內外身心,一切俱舍,猶如虛空,無所貪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爲大舍。」

  隨方應物,物就是衆生,隨一切緣,應對衆生。舍有大舍、中舍、小舍叁種。

  「 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施舍,無希望心,是爲中舍。 」

  「 若廣修衆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爲小舍 」

  「大舍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中舍如火燭在傍,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燭在後,不見坑阱也。」

  火燭在前面,便很光亮;在後面,那麼就看不見坑阱。阱,就是坑陷、深坑的意思。

  【李文 會 曰】 「 『應如是布施』者,儉于自己,奢于他人,是名利益一切衆生。 」

  應該這樣布施,自己節儉,布施給別人。奢于他人就是布施給別人。

  「 若人心口相應,行解一般,是名利益于自己也。 」

  心口相應,心裏想的和嘴上說得一樣,又做得到。行解一般,就是解行相應。利益于自己,這是世間的人。

  「 所學佛法,自然廣大,雖具見聞覺知,萬境不能染著,即是解脫了悟之人,豈無利益。 」

  所學的佛法,不但通達了,而且肯去做,解行相應,這就是自利又利他,確確實實說到最後也能自利。

  【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

  意思是,如來說一切諸相,當下就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也沒有一個真正的衆生,因爲諸相是本空的。

  【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

  現在爲了讓大家堅定地相信,便說佛語是確確實實的。真語就是實在的話。實語就是不妄語。如語,如就是一切都是空性的東西,如就是本來一切法都是不動的,稱爲如語。不诳

  語,絕對不欺騙他人。不異語,就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的完全相同,爲什麼不異語呢?因爲一切法本來空寂,哪有什麼不同呢?

  【李文 會 曰】 「 迷即種種皆妄,故不真、不實、不如、有诳、有異也。悟即一切真、一切實、一切如、不诳、不異也。真語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實語者,一切法空,

  本無所有也。如語者,一切萬法,本來不動也。不诳語者,聞如是法,皆得解脫也。不異語者,一切萬法,本自空寂,將何爲異也。 」

  「不诳語者,皆得解脫」,絕對沒有欺騙我們,一定能夠解脫。

  【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

  沒有實也沒有虛。爲什麼呢?實跟虛都是對立的東西。因爲如來所得法是無形相的,若要說它實,它什麼都沒有;若要說它虛,它的妙用又清清楚楚。

  【李文 會 曰】 「此法無實者,心體空寂,無相可得也。無虛者,內有河沙功德,用而不竭也。」

  不竭就是不盡。

  「欲言其實,無形可觀,無相可得。欲言其虛,見能作用。是故不可言有,不可言無,有而不有,無而不無,言辭不及。」

  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簡單講就是不可思議。

  「 其惟聖人乎?…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慧律法師開示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