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去除,空也去除,不執著一個色,不執著一個空。
「 二邊既無,即無中道可立,不染萬境,即是大乘菩薩所行之道也。『爲發最上乘者說』者,不見垢穢可厭,不見清淨可求。 」
「不見垢穢可厭」,這裏我告訴諸位: 嫉惡如仇,只能當世間的君子,不能成爲聖者、解脫之人。 「不見清淨可求」,因爲本無一切法,哪有什麼清淨呢?不要嫉惡如仇,惡性
本空,惡者我們應該同情。垢穢,就是惡的,可厭的。看到討厭的,要慈悲對待他,不要得罪他。
像我就是這樣,過去有一個人不斷向我借錢,一次次地跟我借了幾萬又幾萬,我一再告訴他該還了,一年過去了,叁十萬元還是不能還我。我告訴他這是常住的錢,這樣不太好,
可是他到最後也沒有還我,我也並不得罪他,以至于他多拿了十萬元,我也沒有講第二句話。跟我借錢的人,怎麼都不想還我,很奇怪!(衆笑)我也是本著佛陀的教化,不生氣
、不跟他計較,他有能力還就還,不能還也沒辦法。從此以後,我就盡量別借錢給在家人就好了啊。(衆笑)沒辦法,因爲衆生不知道因果啊!
所以說慈悲有時候還要運用智慧,我本來也是認爲他不會有問題。而且我們了解了本性的功夫,只有放下。到現在他也沒有跟我連絡了,他過他的,我也沒有變得比較窮啊。所以
遇到這種事情,你一定要解脫,不然也沒辦法。同時我們以後要更加注意,保護這些衆生的血汗錢。
「 無遣可遣,亦不言無遣。 」
無遣可遣,沒有什麼可以遣的;亦不言無遣,也不能說沒有所謂的遣。因爲遣跟無遣都是對立的東西。
「 無住不住,亦不言無住。 」
無住就是不住一切法,也不去講說無住——若有一個無住的念頭在,還是住。就像「能遣」,放下就是遣一切相,如果講「我能放下」,就又變成執著。
「 心量廣大,廓若太虛。 」廓,就是廣闊的意思。廣若太虛。
「 無有邊際,即是最上乘諸佛地位也。 」
【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 】
若是有人能夠受持、讀誦,廣泛地對一切衆生來講說。
【 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
不得了!佛陀對這本經實在是贊歎到極處了。要是沒有本《金剛經》也就沒有《六祖壇經》,因爲六祖是聽到人念《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開悟的。佛陀在這裏說:
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你看用了多少個「不可」!
【 如是人等,即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
一個人若是悟到本性,那麼他就是佛,因爲對于本性的東西他都清清楚楚,這個人就稱爲活佛,活的佛,因爲你問他什麼他都懂啊!
依《金剛經》明心見性,就是活佛,西藏人講的活佛。可是現代人所說的活佛就很簡單了,活著的人就可以稱爲「活佛」。現在人動不動就自己稱爲「活佛」、「活佛中的活佛」
,像盧勝彥就自稱活佛了。人家西藏的修持法是沒那麼容易的。那一天夢參老和尚告訴我,西藏密宗裏,小孩子若超過十歲就不收爲喇嘛了;要成爲一個喇嘛,需要二十年的顯教
的基礎。二十年啊!在西藏地區要成爲一個大成就者,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小孩子從小就要背經典。不是像臺灣這樣,修上二到五年的密宗,就自封爲金剛上師了,閑來沒事就擺
出法器爲人灌頂,灌頂法會讓人看得頭昏眼花。所以那天老和尚的開示讓我覺得密宗實在是很了不起,我聽了很感動。小孩超過十歲就不收了,從小就教化,正確的!一般人對密
宗不了解,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
老和尚說,臺灣的密宗變了,不一樣了,「不一樣就是不一樣」,臺灣的密宗已經不是本來的面目。真正的密宗不是這樣修的,最起碼要二十年的顯教基礎,所以密宗的大成就者
都是很不簡單的。像宗喀巴大師,通達教義、教理,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十分了不起,把修行分成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階段,他講修行要按照次第一一按步就班而
行。像法弘說要學密宗,他已經快叁十了,要在西藏人家就不收了,所以我們不是出生在西藏,就大可不必不必搞這些稀奇古怪的花樣,還是要實實在在地念佛。所以說密宗實在
是不得了的,可以說是最上乘的了,但是臺灣的密宗就不好說了,所以我們還是要老實念佛。
「 『廣爲人說,知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思議功德』者,此謂上根器人,深明此經,了悟佛意,持此大乘經典,爲人解說。令諸學者,各見自性無相之理,得見本源自心是佛。當知
此人功德,無有邊際,不可稱量也。 」
【心佛頌雲】「 佛即心兮心即佛。 」
佛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佛。
「 心佛從來皆妄物。若知無佛複無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
心是相對于佛來說,佛與心都是用來形容的名詞,都是名相,所以也是虛妄之物,所以說心佛從來都是虛妄之物。因爲心跟佛根本就是無一相的東西,不論安插什麼都不對,你要
如何說什麼是心、什麼是佛呢?從來就是一種虛妄的東西,是方便說。這樣你才了解這是真如法身佛。
「 佛佛佛,沒模樣。 」
什麼是佛,沒有一個模型,什麼都沒有,可是充滿了智慧。
「 一顆圓光含萬象。 」
就是說用一顆清淨心、平等心,入于百千萬億的色相。裏面一顆圓光,就是我們的本性,用這一本性入于一切事相,無體之體才是真體。譬如說我們的佛性在心,可是心卻拿不出
一個佛性,只能以無所著的智慧映現出來。當下如如不動,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它不是死板板的東西,也不是無妄想的東西,但卻是拿不出來的東西。你若是說無,它又是有
;你若是說有,它又是無。
「 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非色非空非不空。 」
無體之體,才是我們的真體。不能說是色法,不能說是空法,也不能說是不空,因爲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東西。
「 不動不靜不來往。 」
你要說它是動、是靜都不對,它當下是不來往。
「 無異無同無有無。 」
沒有不相同的東西,沒有相同的東西,也沒有有與無的東西,因爲本來就是真如的。
「 難取難舍難指望。 」
你取不到,舍不掉,因爲本來就是無一切相的。指望,就是指陳,描述、指出來什麼是佛性、本性在哪裏?你指給我看什麼是佛性,什麼又不是佛性呢?
「 內外圓明到處通。 」
到處通,于一切法無所著,內也通,外也通,境界也通,沒境界也通,面臨生和死也通。爲什麼?內通、外通、全部都通,這是一定要經過的階段,因爲無所著,從而不恐懼死亡
,視死如歸。
「 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 」
一佛國爲大,一沙爲小,大的包含在小的之中。意思就是說小能容大。表示無所不通,本性的東西事事無礙。這是華嚴的思想,大能容小,小能容大,事事無礙法界。
「 一個身心萬個同。 」
我們每人有一身一心靈,不論到哪裏本性都是相同的。
「 知之須會無心法。 」
我們若要了解,就一定要領會什麼呢——無心,就是沒有妄想,就是無所住法。
「 不染不淨爲淨業。 」
你若是被汙染,當然就不清淨;而你若仍然有一個淨的觀念,那麼還是不淨。所以,不染不淨,這才是真正的清淨業。
「 善惡千端無有無。 」
造善也好,造惡也好,在一個聖的心中,無著于善惡,所以聖人只有對衆生的寬恕和憐憫。聖者每天都在討論自己本性的對與錯, 而凡夫卻是整天在討論聖者的對與錯,差別就是
這樣。
凡夫整日論他人對錯,猜想、假設他人的用心。像師父今天所講的,人生活在兩種痛苦中,第一個是錯覺,第二個就是假設,這是人類最大的痛苦。聖人不會這樣,他既不生活在
錯覺裏面,也不生活在假設裏面,那麼什麼都障礙不了他,任何境界對他都沒有用,善惡對他沒有影響。你注意看,凡夫就是一直在討論,某某法師有修行,某某法師沒有修行,
某某可能有東西,這個法師持戒,那個法師沒有持戒……整天煩煩惱惱的,結果呢?自己的生死都不顧,專門討論別人的事情,整天都在爲別人忙碌。我們哪有多余的生命整天去
討論別人?「善惡千端無有無」,沒有「有」,也沒有「無」。你看,大徹大悟之人說的話,句句都是明心見性!
「 便是南無大迦葉。 」
這個就是南無大迦葉,就是他的境界。
【黃 檗禅師 雲】 「 『即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聞經解義,如說修行,廣爲人說無相之法,令諸學者悟明心地,能行無相無著之行,開發心中智慧光明,離諸塵
勞妄念,共成無上菩提。當知此人,負荷自性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在于身內也。 」
今天要講到九點四十,何以故?因爲今天心情很好!(衆笑)喝點水(師舉杯欽),講得都快開悟了!
【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 】
佛說:爲什麼呢?須菩提,若只有愛好愚鈍法的二乘衆(樂于小法者),那麼他就是執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于《金剛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
【李文 會 曰】 「『 若樂小法 』 者,凡夫愚鈍之重,不能聽信,廣學無上菩提;只修福德,六道輪回因果之法。縱能強學,執著多聞,爲人解說;被明眼人觑著,手忙腳亂,
一場敗阙。 」
觑,音 q ù,看到。阙,音 qu è,敗阙,就是失敗、毀掉。意思就是被明眼人看到他失敗、毀滅的下場,就是教我們不要虛僞。
我告訴諸位,有些人在電視上講經,但他不明真理,到最後一敗塗地,因果是很嚴重的!因爲他是破佛的知見。至…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