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去除,空也去除,不执著一个色,不执著一个空。
「 二边既无,即无中道可立,不染万境,即是大乘菩萨所行之道也。『为发最上乘者说』者,不见垢秽可厌,不见清净可求。 」
「不见垢秽可厌」,这里我告诉诸位: 嫉恶如仇,只能当世间的君子,不能成为圣者、解脱之人。 「不见清净可求」,因为本无一切法,哪有什么清净呢?不要嫉恶如仇,恶性
本空,恶者我们应该同情。垢秽,就是恶的,可厌的。看到讨厌的,要慈悲对待他,不要得罪他。
像我就是这样,过去有一个人不断向我借钱,一次次地跟我借了几万又几万,我一再告诉他该还了,一年过去了,三十万元还是不能还我。我告诉他这是常住的钱,这样不太好,
可是他到最后也没有还我,我也并不得罪他,以至于他多拿了十万元,我也没有讲第二句话。跟我借钱的人,怎么都不想还我,很奇怪!(众笑)我也是本着佛陀的教化,不生气
、不跟他计较,他有能力还就还,不能还也没办法。从此以后,我就尽量别借钱给在家人就好了啊。(众笑)没办法,因为众生不知道因果啊!
所以说慈悲有时候还要运用智慧,我本来也是认为他不会有问题。而且我们了解了本性的功夫,只有放下。到现在他也没有跟我连络了,他过他的,我也没有变得比较穷啊。所以
遇到这种事情,你一定要解脱,不然也没办法。同时我们以后要更加注意,保护这些众生的血汗钱。
「 无遣可遣,亦不言无遣。 」
无遣可遣,没有什么可以遣的;亦不言无遣,也不能说没有所谓的遣。因为遣跟无遣都是对立的东西。
「 无住不住,亦不言无住。 」
无住就是不住一切法,也不去讲说无住——若有一个无住的念头在,还是住。就像「能遣」,放下就是遣一切相,如果讲「我能放下」,就又变成执著。
「 心量广大,廓若太虚。 」廓,就是广阔的意思。广若太虚。
「 无有边际,即是最上乘诸佛地位也。 」
【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 】
若是有人能够受持、读诵,广泛地对一切众生来讲说。
【 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
不得了!佛陀对这本经实在是赞叹到极处了。要是没有本《金刚经》也就没有《六祖坛经》,因为六祖是听到人念《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开悟的。佛陀在这里说:
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你看用了多少个「不可」!
【 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一个人若是悟到本性,那么他就是佛,因为对于本性的东西他都清清楚楚,这个人就称为活佛,活的佛,因为你问他什么他都懂啊!
依《金刚经》明心见性,就是活佛,西藏人讲的活佛。可是现代人所说的活佛就很简单了,活着的人就可以称为「活佛」。现在人动不动就自己称为「活佛」、「活佛中的活佛」
,像卢胜彦就自称活佛了。人家西藏的修持法是没那么容易的。那一天梦参老和尚告诉我,西藏密宗里,小孩子若超过十岁就不收为喇嘛了;要成为一个喇嘛,需要二十年的显教
的基础。二十年啊!在西藏地区要成为一个大成就者,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小孩子从小就要背经典。不是像台湾这样,修上二到五年的密宗,就自封为金刚上师了,闲来没事就摆
出法器为人灌顶,灌顶法会让人看得头昏眼花。所以那天老和尚的开示让我觉得密宗实在是很了不起,我听了很感动。小孩超过十岁就不收了,从小就教化,正确的!一般人对密
宗不了解,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
老和尚说,台湾的密宗变了,不一样了,「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台湾的密宗已经不是本来的面目。真正的密宗不是这样修的,最起码要二十年的显教基础,所以密宗的大成就者
都是很不简单的。像宗喀巴大师,通达教义、教理,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十分了不起,把修行分成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阶段,他讲修行要按照次第一一按步就班而
行。像法弘说要学密宗,他已经快三十了,要在西藏人家就不收了,所以我们不是出生在西藏,就大可不必不必搞这些稀奇古怪的花样,还是要实实在在地念佛。所以说密宗实在
是不得了的,可以说是最上乘的了,但是台湾的密宗就不好说了,所以我们还是要老实念佛。
「 『广为人说,知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思议功德』者,此谓上根器人,深明此经,了悟佛意,持此大乘经典,为人解说。令诸学者,各见自性无相之理,得见本源自心是佛。当知
此人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也。 」
【心佛颂云】「 佛即心兮心即佛。 」
佛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就是佛。
「 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
心是相对于佛来说,佛与心都是用来形容的名词,都是名相,所以也是虚妄之物,所以说心佛从来都是虚妄之物。因为心跟佛根本就是无一相的东西,不论安插什么都不对,你要
如何说什么是心、什么是佛呢?从来就是一种虚妄的东西,是方便说。这样你才了解这是真如法身佛。
「 佛佛佛,没模样。 」
什么是佛,没有一个模型,什么都没有,可是充满了智慧。
「 一颗圆光含万象。 」
就是说用一颗清净心、平等心,入于百千万亿的色相。里面一颗圆光,就是我们的本性,用这一本性入于一切事相,无体之体才是真体。譬如说我们的佛性在心,可是心却拿不出
一个佛性,只能以无所著的智慧映现出来。当下如如不动,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它不是死板板的东西,也不是无妄想的东西,但却是拿不出来的东西。你若是说无,它又是有
;你若是说有,它又是无。
「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 」
无体之体,才是我们的真体。不能说是色法,不能说是空法,也不能说是不空,因为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东西。
「 不动不静不来往。 」
你要说它是动、是静都不对,它当下是不来往。
「 无异无同无有无。 」
没有不相同的东西,没有相同的东西,也没有有与无的东西,因为本来就是真如的。
「 难取难舍难指望。 」
你取不到,舍不掉,因为本来就是无一切相的。指望,就是指陈,描述、指出来什么是佛性、本性在哪里?你指给我看什么是佛性,什么又不是佛性呢?
「 内外圆明到处通。 」
到处通,于一切法无所著,内也通,外也通,境界也通,没境界也通,面临生和死也通。为什么?内通、外通、全部都通,这是一定要经过的阶段,因为无所著,从而不恐惧死亡
,视死如归。
「 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 」
一佛国为大,一沙为小,大的包含在小的之中。意思就是说小能容大。表示无所不通,本性的东西事事无碍。这是华严的思想,大能容小,小能容大,事事无碍法界。
「 一个身心万个同。 」
我们每人有一身一心灵,不论到哪里本性都是相同的。
「 知之须会无心法。 」
我们若要了解,就一定要领会什么呢——无心,就是没有妄想,就是无所住法。
「 不染不净为净业。 」
你若是被污染,当然就不清净;而你若仍然有一个净的观念,那么还是不净。所以,不染不净,这才是真正的清净业。
「 善恶千端无有无。 」
造善也好,造恶也好,在一个圣的心中,无著于善恶,所以圣人只有对众生的宽恕和怜悯。圣者每天都在讨论自己本性的对与错, 而凡夫却是整天在讨论圣者的对与错,差别就是
这样。
凡夫整日论他人对错,猜想、假设他人的用心。像师父今天所讲的,人生活在两种痛苦中,第一个是错觉,第二个就是假设,这是人类最大的痛苦。圣人不会这样,他既不生活在
错觉里面,也不生活在假设里面,那么什么都障碍不了他,任何境界对他都没有用,善恶对他没有影响。你注意看,凡夫就是一直在讨论,某某法师有修行,某某法师没有修行,
某某可能有东西,这个法师持戒,那个法师没有持戒……整天烦烦恼恼的,结果呢?自己的生死都不顾,专门讨论别人的事情,整天都在为别人忙碌。我们哪有多余的生命整天去
讨论别人?「善恶千端无有无」,没有「有」,也没有「无」。你看,大彻大悟之人说的话,句句都是明心见性!
「 便是南无大迦叶。 」
这个就是南无大迦叶,就是他的境界。
【黃 檗禅师 云】 「 『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闻经解义,如说修行,广为人说无相之法,令诸学者悟明心地,能行无相无著之行,开发心中智慧光明,离诸尘
劳妄念,共成无上菩提。当知此人,负荷自性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于身内也。 」
今天要讲到九点四十,何以故?因为今天心情很好!(众笑)喝点水(师举杯钦),讲得都快开悟了!
【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
佛说:为什么呢?须菩提,若只有爱好愚钝法的二乘众(乐于小法者),那么他就是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金刚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李文 会 曰】 「『 若乐小法 』 者,凡夫愚钝之重,不能听信,广学无上菩提;只修福德,六道轮回因果之法。纵能强学,执著多闻,为人解说;被明眼人觑着,手忙脚乱,
一场败阙。 」
觑,音 q ù,看到。阙,音 qu è,败阙,就是失败、毁掉。意思就是被明眼人看到他失败、毁灭的下场,就是教我们不要虚伪。
我告诉诸位,有些人在电视上讲经,但他不明真理,到最后一败涂地,因果是很严重的!因为他是破佛的知见。至…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