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磨大師血脈論▪P13

  ..續本文上一頁貌皆是妄相,切莫取相。]

  [若起佛見、法見,及佛菩薩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墮衆生位中。]那還是凡夫了,[若欲直會,就是直下體會,就是悟了,這個[直會]就是體悟。若欲直下體悟,[但莫取一切相即得,]如果你想要真正的體會,但莫取一切相即得,這裏要劃重要線,這一句話就是修行的根本。

  [更無別語。]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其他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見一切相就全部放下,眼見的、耳聞的、統統的放下,

  [故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都無定實,幻無定相,]定實就是定法或實法,幻無定相,[是無常法,但不取相,]加兩個字,即能[合它聖意。]

  [故經雲:「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問曰:「因何不得禮佛菩薩等?」]

  [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羅示見神通,皆作得菩薩相貌。種種變化,皆是外道,總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錯禮拜。」]就是你的心自、解脫、清淨、無礙,這才是真正的佛,佛沒有任何相貌的。

  [佛是西國語,此土雲覺性。]你只要有這個覺性産生,你就是佛。

  [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應機]就是應化一切的根基需要,接一切的衆生。

  [揚眉瞬目,]瞬目就是轉動眼珠。[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對所測。]

  [又雲:「直見本性,名之爲禅。」]

  [若不見性,即非禅也。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至道幽深,]至道就是佛道,佛道是不可思議的,[幽深]就是很難見到的,所以見性的人很少,就是這樣子,深奧不可測,幽微難見,[幽]本來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很難見到。[不可話會,]意思就是不可以用語言去體會,去契入。

  [典教憑何所及?]經典和言教憑什麼能夠達到見性呢?沒辦法的!要徹底的回光返照,在事相、在理上的無生,在相上裏面,單刀直入的契入空性,這就是了!

  

  

  他們那個英文是很糟糕的!

  【無有一人得會者。自家運手動足,因何不識?】

  沒有一個人了解,自己的運手動足,爲什麼不了解呢?

  【故知聖人語不錯,】

  就是沒有錯謬。

  【迷人自不會曉。】

  顛倒的衆生,他自己不能體會通達,所以爲什麼人人是佛?

  你只有見性就是佛,開悟了、見性,你就是佛!是不是啊?

  那就是對理上來講,已經透得過去了,當然就是百劫要修相好,

  那當然就在事相上去磨練,見性以後,在事相上去修修福,成就佛的叁十二相。

  【故知此難明,】

  此的底下加兩個字:本性。所以知道這個本性是很不容易去了解的。

  【惟佛一人能會此法。】

  只有佛這個人,能夠了解這個法。

  【余人、天及衆生等,盡不明了。若智慧明了,】

  那個逗點劃掉,

  【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

  這個【心】的底下劃逗點。【號】劃掉,改成【方】。

  【方名法性,亦名解脫,】

  再講一遍,余人天以及衆生等,盡不明了這個見性法門,如果智慧明了此心,如果有一天有了智慧了,

  你見性了,你的智慧開展出來了,你明了這個本心了,方名法性。

  什麼叫法性?法、諸法本來的自性就是空,法性是什麼呢?就是空,一切不可得,叫做法性,

  諸法的自性就是空性。亦名解脫,這樣你就解決了,就解脫了!

  【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亦名不可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

  大仙,所以我們在戒律學裏面,稱佛叫做大仙。

  我們一般人稱的這個仙道是小仙,天人修仙是小仙,而我們沒洗澡則全是汙垢(仙的臺語諧音),

  那大不相同,沒洗澡就全是汙垢。

  【名雖不同,體即是一。】

  名稱雖然不同,但是它的空性體性,它是一的。

  【聖人種種分別,皆不離自心。】

  聖人種種分別,在旁邊寫個:雖分別,不作分別想。意思就是雖然分別,可是它是來自本性的分別,

  本性就有分別的能力,要不然怎麼叫做見、聞、覺、知呢?

  在見,眼見叫做見性,耳聞叫做聞性,對不對?見、聞,在覺叫做覺性,在知叫做知性,

  見、聞、覺、知統統是本性的作用,是不是?皆不離自心嗎!

  17頁,(新版第21頁第5行)

  【心量廣大,應用無窮,』

  遍恒河沙界,見性就應用無窮。

  【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應舌知味,乃至施爲運動,皆是自心。一切時中,但有語言道斷,】

  這個【道斷】劃掉。一切時中只有語言,因爲語言是有形相的音聲,它是心思的代表,是心思的代表,

  語言就是心中的話,就是心中的代表,心思的代表叫做語言,所以說,心事誰人知,透過語言你就知道了,是不是?

  但有語言,

  【即是自心。】

  這個【道斷】兩個字不要。

  【故雲:如來色無盡】,

  當然如來色無盡了,爲什麼色無盡呢?因爲這個色身就是法身,當然色無盡了,是不是?

  【智慧亦複然】。

  這個智慧也是這樣子啦!

  【色無盡是自心】,

  因爲色心是一如的嘛!

  【心識善能分別一切,乃至施爲運用,皆是智慧。心無形相,】,

  心是什麼,爲什麼心無形相?它不是長的、也不是短的,不是大的、不是小的,心是什麼,你能講嗎?你講給我看看,

  你講就不對啊!是不是?心當然無形相的啦!

  【智慧亦無盡。故雲如來色無盡,智慧亦複然。四大色身,, 即是煩惱,色身即有生滅,法身常住而無所住,】

  加一個字,【而】無所住。同學們,在【無所住】這叁個字要劃兩條線,這個就是修行的根本,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無所住,無所住,什麼法都無所住。

  【如來法身,常不變異。】

  因爲無所住嘛,無所住就是妙用,無所住,它就是妙用,那麼如果是有所住,就是煩惱的用,

  有所住就是煩惱的用,那麼無所住就是妙用,對不對?爲什麼?妙用就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無所住。

  如來法身常不變異,這個很容易會誤會,如來法身,法身是站在理體上說的,它不站在這個事相上說的,

  所以說它常住不變異。一般人都會誤會說,不變異就是像一潭死水,所以說不對的。

  法身是常不變異,就是因爲法身它是站在體上、理體來說的,站在空的角度來說的,所以他講常住不變。

  如果說法身常住不變,他怎麼能夠妙用現前?他當然不可能了,他還有報身跟應化身,對不對?

  所以法身、報身、應身,叁身是一體的啦,應化身也是法身,報身也是法身,意思就是法身的空,這個理性體,

  它同時具足一切事相上的妙用。所以說,常不變異,應當是指站在體上來講的話,站在這些事相來講,它是

  無常的,它是變異的,它變化,爲什麼叫做不可思議,神通變化,對不對?

  如果它是常不變異的話,你怎麼神通起妙用呢?沒辦法啊!就一潭死水了。這個要注意!法身是站在理上說的。

  所以經:那個【故】這個句點不要,不變異這個變異的【異】要一個句點、一個句點,那麼這個【故】的

  右下角一個句點,劃X、劃X,如來法身常不變異。

  【故經雲:衆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迦葉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諸佛心。

  前佛後佛只傳此心,除此心外,無佛可得。顛倒衆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念佛禮佛,

  佛在何處?不應作如是等見,】

  這個【知】劃X,改成識,意識心的【識】。

  【但識自心,心外更無別佛。】

  如果你了解這個自己的心性,那麼心性以外,沒有別的佛。

  【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又雲:所在之處,即爲有佛。】

  你如果悟道,你現在就是佛,所在之處,即爲有佛,對不對

  你只要悟道,現在就是佛,不離當下嘛,當然所在

  之處統統又佛嘛,但是我們的佛在哪裏都搞不清楚。

  【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

  不應拿這個佛,心中的佛性,要來禮外面的佛。但是如果,

  【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

  如果你起了一個佛,以及菩薩的相貌,

  【忽爾見前,】

  忽然現在你的眼前。

  【切不用禮敬。】

  意思就是,不是叫你不要禮拜,意思就是不要著相,說:哎喲!我修行很高,我見到佛了,我趕快來禮拜佛。

  那個也是你自心顯現出來的。記住,切不用禮敬,意思不是說叫你不要禮拜佛,不是這個意思。是不要

  著相而禮敬,因爲他寫得很簡單,意思就是不能著,有佛相現前了,我就拜。

  那個其實是你心性清靜顯現出來得相、現象界,這是很正常的,見性的人,以心性念佛,他就見佛了!

  【我心空寂,本無如是相貌,】

  爲什麼?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裏面講: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佛根本就是無相的東西,佛是無相的

  東西,是不是?你就是念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那也是你心中顯現的自性彌陀啊,阿彌陀佛的願力,

  固然是一種增上緣,最重要的還是你清靜心所顯現出來的。本無如是相,所以爲什麼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

  爲什麼?空寂的心性,哪裏什麼叁十二相?就是八萬四千相都沒有,什麼一相也沒有,是不是啊?

  所以不要念佛念到著相、著魔了:哎呀!我見到佛了!發狂了!到第二天一起來的時候,到處告訴人家:

  哎呀!我念佛見到阿彌陀佛了,我是怎麼樣有修行,你們有沒有啊?沒有啊!就開始起驕傲心了,

  我從今以後決定往生了,我不要念佛、不要用功了。糟糕!

  【若取相即是魔,】

  若取相即是魔,師父在這個共修裏面,就一直重複的開示,你千萬不要見到佛,你就一直很知足,你就一直很快樂,

  就認爲你生死沒問題了,問題很大了!對不對?所以說:如取相就是魔,讓他自然的見,不要管他、不要

  理他,還是念你的阿彌陀佛,自性愈來愈清靜。

  【盡落邪道。若是幻從心起,即不用禮。】

  爲什麼?那是心外佛嘛!

  【禮者不知,】

  這個【知】就是旁邊寫個【智】,如果禮心外的佛,那就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這個【知】就是【智】。

  【知者不禮,】

  有智慧的人,他是不禮外面的佛,他雖然每天在拜佛,可是…

《達磨大師血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