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妙用就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無所住。
如來法身常不變異,這個很容易會誤會,如來法身,法身是站在理體上說的,它不站在這個事相上說的,
所以說它常住不變異。一般人都會誤會說,不變異就是像一潭死水,所以說不對的。
法身是常不變異,就是因爲法身它是站在體上、理體來說的,站在空的角度來說的,所以他講常住不變。
如果說法身常住不變,他怎麼能夠妙用現前?他當然不可能了,他還有報身跟應化身,對不對?
所以法身、報身、應身,叁身是一體的啦,應化身也是法身,報身也是法身,意思就是法身的空,這個理性體,
它同時具足一切事相上的妙用。所以說,常不變異,應當是指站在體上來講的話,站在這些事相來講,它是
無常的,它是變異的,它變化,爲什麼叫做不可思議,神通變化,對不對?
如果它是常不變異的話,你怎麼神通起妙用呢?沒辦法啊!就一潭死水了。這個要注意!法身是站在理上說的。
所以經:那個「故」這個句點不要,不變異這個變異的「異」要一個句點、一個句點,那麼這個「故」的
右下角一個句點,劃X、劃X,如來法身常不變異。
【故經雲:衆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迦葉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諸佛心。
前佛後佛只傳此心,除此心外,無佛可得。顛倒衆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念佛禮佛,
佛在何處?不應作如是等見,】
這個「知」劃X,改成識,意識心的「識」。
【但識自心,心外更無別佛。】
如果你了解這個自己的心性,那麼心性以外,沒有別的佛。
【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又雲:所在之處,即爲有佛。】
你如果悟道,你現在就是佛,所在之處,即爲有佛,對不對
你只要悟道,現在就是佛,不離當下嘛,當然所在
之處統統又佛嘛,但是我們的佛在哪裏都搞不清楚。
【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
不應拿這個佛,心中的佛性,要來禮外面的佛。但是如果,
【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
如果你起了一個佛,以及菩薩的相貌,
【忽爾見前,】
忽然現在你的眼前。
【切不用禮敬。】
意思就是,不是叫你不要禮拜,意思就是不要著相,說:哎喲!我修行很高,我見到佛了,我趕快來禮拜佛。
那個也是你自心顯現出來的。記住,切不用禮敬,意思不是說叫你不要禮拜佛,不是這個意思。是不要
著相而禮敬,因爲他寫得很簡單,意思就是不能著,有佛相現前了,我就拜。
那個其實是你心性清靜顯現出來得相、現象界,這是很正常的,見性的人,以心性念佛,他就見佛了!
【我心空寂,本無如是相貌,】
爲什麼?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裏面講: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佛根本就是無相的東西,佛是無相的
東西,是不是?你就是念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那也是你心中顯現的自性彌陀啊,阿彌陀佛的願力,
固然是一種增上緣,最重要的還是你清靜心所顯現出來的。本無如是相,所以爲什麼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
爲什麼?空寂的心性,哪裏什麼叁十二相?就是八萬四千相都沒有,什麼一相也沒有,是不是啊?
所以不要念佛念到著相、著魔了:哎呀!我見到佛了!發狂了!到第二天一起來的時候,到處告訴人家:
哎呀!我念佛見到阿彌陀佛了,我是怎麼樣有修行,你們有沒有啊?沒有啊!就開始起驕傲心了,
我從今以後決定往生了,我不要念佛、不要用功了。糟糕!
【若取相即是魔,】
若取相即是魔,師父在這個共修裏面,就一直重複的開示,你千萬不要見到佛,你就一直很知足,你就一直很快樂,
就認爲你生死沒問題了,問題很大了!對不對?所以說:如取相就是魔,讓他自然的見,不要管他、不要
理他,還是念你的阿彌陀佛,自性愈來愈清靜。
【盡落邪道。若是幻從心起,即不用禮。】
爲什麼?那是心外佛嘛!
【禮者不知,】
這個「知」就是旁邊寫個「智」,如果禮心外的佛,那就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這個「知」就是「智」。
【知者不禮,】
有智慧的人,他是不禮外面的佛,他雖然每天在拜佛,可是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對不對?
我此道場如帝珠,對不對?我們以前都念過這個。智者不禮,有智慧的人,心就是佛,就算他在禮佛,
他也知道能禮的是空,所禮的佛也是空,唯有一心作,只有一心在造作。禮、禮佛,禮心外的佛就被魔所攝。
【禮被魔攝。恐學人不知,故作是辨。】
諸佛如來本性這個理體上面,本性的理體上面,都無如是相貌,所以再加一個字:本性的「理」。
【諸佛如來本性理體上,都無如是相貌,切需在意。】
一定要注意。
【但有異境界,切不用采括,】
意思就是,你但保持一顆清靜心、無所住心,一切現象統統放下,不要管它,你好好念你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不要管他看不看到,你心念得定,自然往生!切不用采括,「采括」就是摘取,「括」就是執取、收集得意思。
你不要這個執著,采括就是你不要摘取這個相,也不要執著這個相。
【亦莫生怕怖,】
不要起這個害怕、恐怖得心。
【不要疑惑,】
千萬要記住,
【我心本來清靜,何處有如許相貌?】
「如許」就是如此許多得相貌呢?不可以相取佛得啊,是不是?有相取佛就不是佛。
【乃至天、龍、夜叉、鬼神、帝釋、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
也不要去恭敬、尊重他,不需要這樣子,爲什麼?心本來無如是相,見性就是畢竟空寂。沒有這些相現前,
現前也不要管它。
【亦莫怕懼。】
也不要害怕、也不要恐懼,爲什麼?
【我心本來空寂,】
如果你要成佛,一定要體會:我心本來空寂。意思就是本來沒有這些執著、分別心,那是因爲我們得妄想
顛倒,産生得一個連鎖效應。
【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若起佛見法見,及佛菩薩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墮衆生位中。】
那還是凡夫了。
【若欲直會,】
就是直下體會,就是悟了,這個「直會」就是體悟。若欲直下體悟,
【但莫取一切相即得,】
這個要劃線了!若欲直會,如果你想要真正得體會,但莫取一切相即得,這個劃線,爲什麼劃線呢?
這一句話就是修行的根本。
【更無別語。】
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其他就沒什麼好說的了,見一切相就全部放下,眼見的、耳聞的,統統放下!
【故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無定實,幻無定相,】
定實就是定法或實法,幻無定相,
【是無常法。但不取相,】
加兩個字:即能
【合它聖意。】
就能夠,即能,即心即佛的「即」,能夠的「能」。即能合它聖意。
【故經雲: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問曰:因何不得禮佛菩薩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羅示見神通,】
這個「見」就是「現」,示現神通,
【皆作得菩薩相貌。】
種種的變化,加一個字:「皆」是外道,
【種種變化,皆是外道,總不是佛。】
底下這一句最重要,
【佛是自心,莫錯禮拜。】
佛是自心,就是你的心自在、解脫、清靜、無礙,這才是真正的佛,佛沒有任何相貌的,佛是自心,莫錯
禮拜。
【佛是西國語,此土雲覺性。】
佛是西國語,中國話就是覺性。你只有有這個覺性産生,你就是佛。
【覺者靈覺,應機接物,】
「應機」就是應化一切的根極需要,接一切的衆生。揚眉瞬,「瞬」就是轉動眼珠,瞬目。
【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
【禅之一字,非凡聖所測。又雲:】
加字,
【直見本性,名之爲禅。】
直:直接的「直」,他說:見本性爲禅,就是加「直」,直接的直。
然後加一個「名之」,直見本性,名之爲禅。
【若不見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
「至道」就是佛道。佛道是很不可思議得,「幽深」就是很難見到得,所以見性的人很少,就是這樣子。
深奧不可測,叫做「深」,「幽」就是幽微難見,「幽」本來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很難見到。
「幽」就是幽微難見,「深」就是深奧不可測。
【不可話會,】
意思就是說,不可以用語言去體會、去契入。「典」就是經典,「教」就是言教。
【典教憑何所及?】
憑什麼能夠達到見性呢?沒辦法的!要徹底的回光返照,在事相、在理上的無生,在相上裏面,單刀直入的
契入空性,這就是了!
【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
只有你見到本性,你就是不認識字都沒關系,像六祖一樣,對不對?不識也得,也一樣啊!
對不對?見性不關文字嘛!
【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靜,無有雜穢。所以言說,皆是聖人從心起用。】
其實用就是心。
【用體本來空,】
一切作用、一切的本體,統統是空。雖然有所妙用,比如說師父現在講經說法,你聽得了一切音聲,
對不對?它還是本性的妙用現前啊,是不是?也是空性啊!你們在聽經聞法,妙用現前,它也是空性啊!
【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經憑何得及?】
縱覽十二部經典,又憑什麼能夠達到見性得功夫呢?不可能!見性是實修實證的東西,是真正要放掉煩惱
才有辦法的,一天到晚在經典裏面,然後在執著,頌經、拜佛、念佛,卻不肯放掉那一分的執著,
嫉妒、貪婪,那麼你沒有機會了,沒辦法解脫嘛!
【道本圓成,】
「圓成」就是圓滿具足。
【不用修證。】
不用修證,所以悟道的人就沒事了,悟道的人沒事,爲什麼沒事?他很輕閑啊,整天安閑無事,他不曉得
要做什麼,頂多做的就是利益衆生的事,是不是?講經弘法也沒有弘法相,救度衆生,也沒有救度衆生之相。
行善也沒有執著相,持戒,不持戒相,你看!多麼自在,太好了!所以見性就是萬事休,萬緣統統放得下。
沒有什麼來去相、增減相,統統沒有!所以說:不用修證。
【道非聲色,】
不能在聲色裏面打轉,就是在外相、在境界,…
《達磨大師血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