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什麼好累贅的,就是
這個樣子,隨一切因緣過,怎麼來怎麼過,怎麼來怎麼接受。迷時有此岸,這個「若」劃掉。悟時就沒有此岸
了。
【何以故?爲凡夫一向住此。】
「此」就是此岸。此岸就是生滅相,五欲六塵相,是不是?凡夫一向住此,就是執著在這個生滅相裏面,無常,
不了解生死這個無常相。
【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
絕對不去動一個念頭,執著這個錯誤的虛妄之相。
【亦不住彼,】
也不會執著涅槃相,「彼」就是涅槃相。不住此就是生死相,生死無常相、生滅相,「彼」就是不生不滅相,
也不執著于生滅,也不執著于不生不滅。如果執著于不生不滅,又化作生滅,犯有無窮的過患。
【故能離于此彼岸也。】
「此」就是生死,「彼」就是涅槃。如果能夠離開這個生死以及涅槃,
【若見彼岸異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無禅定。】
如果你把這個:「彼岸」就是菩提涅槃,就看作是,菩提涅槃不同于生死煩惱的此岸,那麼這個人的心已經
沒有禅定了。意思就是遠離生死煩惱,你不可能達到菩提涅槃。意思就是,如果你認爲,有個彼岸的菩提涅槃,
有個此岸的生死煩惱,劃分的很遠、很離,就是二分法,是不是?不是不二法,是二分法。那麼這個人就沒有
禅定。
【煩惱名衆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
「異」就是二嘛。不一: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二啊。不能說相同,也不能說不同。
【只隔具迷悟耳。】
只隔其,不是「具」,具劃X,這個字打錯。只隔其迷悟耳。
【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平等法中,不見凡夫異于聖人。】
在平等法當中,不見凡夫不同于聖人。
【經雲:】
絕對空性裏面的
【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
因爲沒有凡聖啊。
【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
「行」就是悟入,才能夠悟入,是不是?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就是指一般世間的聖,不是出世間的聖,
這個要弄清楚。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那麼什麼是平等法呢?只有大菩薩跟諸佛如來,才可以
悟入,不是一般的聖人,這個是大聖人才有辦法。
【若見生異于死,】
就是二分法,
【動異于靜,皆名不平等。】
翻過來34頁(新版第41頁倒數第2行)
【不見煩惱異于涅槃,】
煩惱當體即空,就是涅槃。
【是名平等。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是一性空故。】
所以我們一切衆生,都有一個共通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性空。
【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爲涅槃所滯。】
被這個涅槃所困,「滯」就是困。把他困得死死的。哎呀!生死六道可怕啊,我要趕快解脫,我修這個因,
得到了這個涅槃的果。哎呀!可怕!就被這個煩惱坑裏面困住了!
【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槃。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
什麼叫空心呢?加兩個字:空「性之」心。心就是作用。在空性的平等法裏面的那一顆心,就是涅槃。
【諸佛入涅槃者,爲在無妄想處。】
諸佛怎麼能夠入涅槃呢?他沒有妄想,沒有妄想就是沒有顛倒,他很清楚的。處于世間,行一切世間,他很
清楚的透視這個世間、人生跟宇宙。
【菩薩入道場者,】
什麼叫做入道場?那裏是真正的道場?沒有煩惱處,就是真道場。
【即是無煩惱處。】
如果你去住山,住得很煩惱,那邊不是道場。如果你來住城市,城市住得很解脫,城市就是道場,那裏都是
道場,那裏都不是道場。
【空閑處者,】
什麼叫做空閑處?我們一般就是找一個沒有人到的地方,叫做空閑處,錯了!沒有貪嗔癡,就是空閑處,
【即是無貪嗔癡也。】
沒有貪嗔癡動念,就是空閑的地方、最清淨的地方。
【貪爲欲界、嗔爲色界、癡爲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叁界;一念心滅,即出叁界。】
【是知叁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
不是一法,這個「法」劃X,這一本的字打錯打得很多。凡言一心者,什麼叫心呢?就是如如不動,就如同什
麼,「似」就是如同。
【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
要這樣子統統不動念,簡單講,就是覓心終不可得。
【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
也就知道自家之心,
【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
這個「家」劃X,改成寂滅的「寂」。即知自寂之心亦是非有,這一顆空性的心,也是沒有的。
【亦是非無。】
不能講沒有,也不能講有。非有,也不能說有,非無,就是不能說無。爲什麼?
【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爲有;小乘一向滅心,】
一直要把心的妄想滅掉,
【名爲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
他就隨緣性空,就這樣子。
【名爲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爲中道。】
【是知此心學法,】
「此」劃X,改成「將」。是知將心學法,就是向外求法,拿這一顆心,去向外要求一個法,
【則心法俱迷;】
法不能用求的,不能向外求。它要回光返照,用悟的。是知將心學法,則心法俱迷,因爲向外求法嘛。
【不將心學法,則心法俱悟。】
把這個「此」劃X,改成「將」,將軍的將。不將心學法,如果你不拿這一顆心向外求,向內回光返照,就悟,
心跟法就同時俱悟。
【凡迷者:迷于悟,】
爲什麼會迷呢?因爲沒有悟,所以迷于悟。什麼叫做覺悟呢?那一種情形是悟?
【悟者:悟于迷。】
在迷中覺悟,叫做悟于迷。
【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
真正超越的人,
【無有迷悟,】
如果你執著一個悟,那還是迷,所以迷跟悟都是觀念。自內證、證悟的功夫,沒有這些概念的東西。那是實
證的東西,迷跟悟是個概念。真正悟的人,連那個悟都要放下。譬如說:我悟了、我悟了!是不是?只是你說
悟了,但是真正悟的人,雖然有言詞,他是真的悟,是不是?意思就是,真正悟的人,沒有迷的觀念,更沒有
悟的觀念。因爲一切法平等平等。
【始名正解、正見。色不自色,】
意思就是色不能顯出色,譬如說我慧律法師,不能顯示說我自己是慧律法師,一定要有別人來陪襯啊。我是
男孩子,一定要有女孩子,才講我是男人、她是女人嘛!色沒有辦法顯出自己是色,要必須由心來襯托說:
這是心,精神叫做心,物質叫做色。簡單講,物質由精神來襯托,精神由物質來襯托。色法由心法來襯托,
心法由色法來襯托。所以色不自色,就是色法不能顯示自己是色法,必須由心法來顯示色法。
【由心故色;心不自心,】
心法也不能顯示說:這是心法,必須由物質的形相,來顯示說,那是無形相的心,
【由色故心;】
所以如果你能夠加個字就更清楚,色不自「顯」色,由心故「顯」色。心不自「顯」心,由色故「顯」心。
顯這個心法。是知心色兩相俱有,加一個「有」字,有沒有的「有」。
【是知心色兩相俱有生滅。】
俱有生滅,統統有生滅。
【有者有于無,無者無于有,是名真見。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
看到一切十方,十方就是相,見滿一切十方,統統未曾有見。不曾經有凡夫的執著之見。爲什麼?聖人的見就
無見嘛!所以說,雖然看一切相,但是不曾經動過一個念頭的執著。這個叫做,見滿十方,而未曾有見。
【何以故?無所見故,】
佛性、法性、心性裏面,沒有任何可以見的,叫做無所見故。那麼
【見無見故,見非見故。】
這意思就是,見無見故就是,因爲這個「見」就是用、作用,當下就是佛本體的無所見。意思就是,見無見故
因爲見到無所見的空性,怎麼樣?見非見就是真見,不是世俗執著之見,叫做見非見故。這不容易了解,見無
見故,見非見故,意思就是說,見到了無所見的佛性,那麼這個真見,絕對不是世俗之見、執著分別心的見。
【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
這才叫做真正的見。
【心境相對,見生于中,】
我們世間人,就是以一個心,一個內在的心,外在的境,這樣一相對起來,怎麼樣?見就生于中。見就在中間
跑出來了,就是分別、執著了。
【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淨,】
那麼也就是說,外息諸緣,這個「境」在旁邊寫四個字:外息諸緣,底下一個括號,叫做「外離相」。那麼心
呢?內心無喘,「喘」就是氣喘的喘。就是內離念,內心無喘。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外息諸緣,就是境界本
不可得,外離相。內心無喘,就是離這個分別心的念頭,那麼境心俱淨。
【乃名爲真見。】
內在裏面不妄想、不執著,外面臨一切境界,了解性空,透得過去,那麼我們就沒事了,這一出戲就演完了,
就OK了!我們就是不肯,拼命的妄想、執著,拼命的認境爲真,那當然不能了生死嘛!
【作此解時,乃名正見。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見與不見,俱不見故;】
見也是空性,不見也是空性,統統不能見,俱不見。見就是凡夫之解,不見就是聖人之解,凡聖統統要放下,
無論是凡夫的見,無論是聖人的不見,統統要放下,統統不見。這個叫做真見。
【解與不解,俱不解故。】
「解」就是世俗之解,世間人所謂的解,不解就是悟道的人的那個不解,統統要放下,俱不解。爲什麼?平等
不二嘛,不解就是平等不二嘛!
【無見之見,乃名真見;】
無見之見,注意聽!從本體平等的絕待性空,展現的那個見,這是真正的佛見。也就是說,用一顆無所住的心,
去造作一切世間的法,統統是真見。用一顆清淨的本體,絕對空性的這個平等性,去造作一切的法,統統是
佛見。
【無解之解,乃名大解。】
這個「大」劃掉。乃名真解。
【夫正見者:非直見于見,亦乃見于不見。】
把筆拿起來,非直,「直」就是同于只有的「只」。不是只有見到于世俗之見、生滅之見,也乃見到于出世間
的不見。意思就是說,這個真正一個正見的…
《達磨大師血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