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磨大師血脈論▪P61

  ..續本文上一頁個「懲」也可

  以解釋作苦惱,或者是苦苦的造作,也可以解釋成專注心意地來觀照自心。所以「恒懲意看心」就是常常苦苦的用這個意去看

  那個心,犯了無量的過失。

  【猶未能了了清淨,】

  這當然不可能啦,能所不斷,怎麼能夠清淨呢?

  【獨照心源,】

  有時候好像接近了,

  【是名無記心也。】

  無記就是相似心,只了解接近體性的空,但是不能妙用現前,一妙用現前,就破功了,沒有用,妙用沒辦法現前。無記心,但

  是沒有見到本體,只是粗的煩惱稍微放下,那個內心裏面比較細一點的,就沒辦法了!所以他不思善、不思惡,無記心就是接

  近我們所說的外道的無想,他想要照這個心源,可是那是相似境,所以這無記心就是相似境,它不是真實境,因爲能所不斷。

  【亦是漏心,猶不免生死大病,況複總不守真心者;】

  那些觀照的人弄錯了,都是生死的大病,何況你還不守這個真心。

  【是人沈沒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憐努力努力!經雲:衆生若情誠不內發者,】

  「情誠」就是情意誠心,就是真爲生死而發真誠之心。衆生如果情誠,那麼不從內心發者,意思就是我們很誠懇,但是不從內

  心那一顆誠懇發出來的心,

  【于叁世縱值恒沙諸佛無所能爲。】

  意思就是,如果你不了解佛法就是心法,不能從心徹底的發一顆誠懇的心爲生死,不是這一顆心,用這樣的心來學佛,就算叁

  世諸佛、恒沙的諸佛顯現在你的面前,佛無所能爲,一點都拿你沒有辦法!簡單講,如果你不想改變自己,就算是恒沙佛現在

  你的面前,也沒有辦法改變你。所以如果你不想改變自己,那誰都沒有辦法。師傅講的是師傅的,不是你的。所以人家說:「

  師傅!你講的很好!」我好沒有用啊,要一切衆生好才有用啊。所以說佛無所能爲。

  【經雲:衆生識心自度佛不能度衆生。】

  這個注意聽!你不要認爲這四個字簡單,衆生「識心自度」,注意聽,做一下筆記,「識心」就是識自本心,「自度」就是自

  性自度。這個很重要,衆生一定要先了解這一顆佛性的本心,然後用自性,來自己度自己,佛是不能度衆生的,你就是修念佛

  法門,也是一樣的,你一顆誠懇的心,不與佛相應,他不接引你往生的啦。還是要發自你這一顆誠懇的心,你有心想要去,佛

  才接引你,你不去,佛就是現前,你也不去。

  【若佛能度衆生者,過去諸佛恒沙無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

  哇!這個講得太好了!既然佛能夠度衆生,爲什麼那麼多的佛,我們現在還在做衆生呢?我們還是要自己度自己啊!

  【只是情誠不自內發,是故沈沒苦海。】

  「只是」就是因爲。只因爲我們發一顆誠懇的心,但是不是發自內在,所以就沈沒了苦海。

  【努力努力!勤求本心,】

  就是精進的探求這一顆本心,

  【勿令妄漏。】

  「妄」這個不是解釋作虛妄的妄,這裏是任意的意思。「漏」就是錯過。你不要讓它任意的錯過,聽到了見性法門,我們今天

  更幸運,聽到了淨土法門,那更殊勝。

  【過去不知,已過亦不及,】

  意思就是,追悔已經來不及了,

  【今身現在,有遇得聞妙法,分明相勸,】

  趕快呀!過去沒有學佛,那就不要管了,現在這個色身碰到了佛法,有遇得聞妙法,就是有緣遇到這個妙法,分明相勸,明明

  白白的、清清楚楚的,趕快勸告你,

  【決解此語,】

  決定要體會這一句話,

  【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不肯發至誠心,求願成佛,受無量自在快樂,乃始轟轟隨俗貪求名利,】

  「轟轟」就是吵鬧,喧雜。隨世俗「貪求名利」過一生,貪求名利有什麼用?能斷生死嗎?沒辦法!

  【當來墮大地獄中,受種種苦惱,將何所及。】

  後悔又怎麼來得及呢?

  【奈何奈何!努力努力!但能著破衣飧粗食,】

  只有我們有一個衣服穿,著破衣,遮遮這個色身,了解廉恥。「飧」就是煮熟的飯。著破衣,填飽肚子就可以了。在座諸位!

  我們要有平等心,連大便都是平等,你不相信嗎?這大便裏面有很大的道理呢,無量的差別相,這是菜、這是飯,拉出來是

  一條平等相,這不是平等是什麼呢?連大便都使成佛之道啊!吃這個、吃那個,大便有沒有說,拉出來分開,這是蚵仔面線,

  這是豬腳,這是飯,沒有的!大便就是平等,無量的差別相,出來就是平等相。這是我自己講的,對不起哦!是比較粗一點,

  但是用起來是滿好用的。所以什麼都吃啦,沒什麼關系啦,湯啊、羹啊,統統吃進去,排出來它也不會分別,它也沒有分別

  心。所以我們用大便,就知道平等。無量的差別相,經過消化,就會歸到一實相,咚!平等。開悟了吧!所以說,好的食物

  不要執著,壞的食物也不要執著,過得去就可以了,能夠有體力上班、工作,也就可以了。

  【了然守本真心,佯癡不解語,】

  「佯」就是假裝。佯癡不解語,哎呀!我什麼都聽不懂。假裝有一點癡呆。所以比丘常帶叁分呆,呆呆的,看起來沒什麼反

  應。我以前看過神經病的人,他在笑的時候,他都是這樣,以後我笑都要這樣笑,然後等一下還要流口水。那個精神病都是

  這樣子的,神經如果不太正常,那個嘴巴都閉不起來,他的笑就跟人家不一樣。我們一般笑的時候都是這樣子,對不對?含有

  一點氣力、眼神,神經病的笑就是這樣,哈兩聲就停,斷斷續續的,以後如果你也這樣笑,那就是神經不正常。

  【最省氣力,而能有功,】

  很有功效。

  【是大精進人也。世間迷人不解此理,于無明心中,多涉艱辛,】

  「涉」就是經曆,

  【廣修相善,】

  「相善」就是事相上的善。拼命的去修善,這裏也布施、那裏也結緣,看起來是對,很不錯啦!但是沒有心地見性的法門,

  【望得解脫,乃歸生死。】

  行善是不能解決生死的問題的。我們不是批評那些行善的佛門機構。你布施金錢,我告訴你:沒有放下這個煩惱,是沒有辦法

  的,善跟道是不一樣的,道是解脫。修道是解脫,修善是生死法,我沒有刻意的在講哪一個人,不要誤會啊!

  【若了然不失正念,而度衆生者,是有力菩薩。】

  很清楚的保持正念,而去度衆生,不迷惑,是有力菩薩。

  【分明語汝等,守心第一,】

  重複的告訴你,守住這個本心,這是最重要的。

  【若不勤守者,甚癡人也。】

  爲什麼要勤守?因爲我們習氣太重了,拼不過它。就像我們面對無始劫來的百萬大軍,百萬個、千萬個念頭,我們一剛開始用

  力,如果不勤加守護,那沒辦法,你打不過它。習氣超過我們,煩惱超過我們。我不想生氣,偏偏是越講越大聲。我不想恨他,

  可是晚上一直睡不著,想起來就恨。就是愚癡相,沒有辦法!「甚癡人」,非常大愚癡的人。

  【不肯現在一生忍苦,】

  不肯現在稍微忍耐一點苦,

  【欲得當來萬劫受殃,聽汝更不知何囑?】

  「聽」就是任憑。「囑」本來是交代的意思,這裏是請求的意思。這一句話是古文。聽汝更不知何囑的意思就是任憑你怎麼樣

  去向人家訴苦,你也沒有辦法請求別人來幫忙。不知何囑,不知道哪裏可以請求到幫助?你自己不好好修行,你萬劫受殃,任

  憑你去向誰訴苦,你向何處去請求幫助呢?就是這個意思。

  【八風吹不動者,】

  我們對這個世間要看得破,譏、毀、苦、樂,統統放下!

  【真是珍寶山也。】

  這是真正的寶山。所以哪一個人真的是最富有?我們懂得本心,懂得見性法門,這個就是最富有的人。

  【若知果體者,】

  如果你知道果上的理體,就是佛,佛性,如果你知道佛性,

  【但對于萬境起恒沙作用,】

  因爲它是從本性展露出來的,

  【巧辯若流,】

  象這個河流一樣的滔滔不絕。

  【應病與藥,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滅者,真是出世丈夫。】

  你了解這個不生不滅的清淨的本體,那麼從這個空性,絕待的空性,展現出來的恒沙的妙用,你巧辯若流,應病與藥,應一切

  衆生,給一切衆生治病,就是安心,若能自己妄念不生,我所心滅,沒有任何的所求,真是出世丈夫。修行一定要注意九個字:

  無所得、無所求、無所懼,你一定要好好的體會這九個字,無所得、無所求、無所懼,那麼你就是佛了!

  【如來在日,】

  就是佛陀在世的時候,

  【歎何可盡。】

  他也會贊歎你這樣修行。

  【吾說此言者,至心勸汝,不生妄念,我所心滅,則是出世之士。】

  好了,我們休息一下啦。

  82頁倒數第2行,(新版101頁倒數第2行)

  【問曰:雲何是我所心滅?】

  剛剛我們一直在談這個我所心滅。

  【答曰:爲有小許勝他之心,】

  古時候的人寫文章,跟我們現在的語氣不太一樣,「爲有」就是只要有。爲什麼要聽師傅上課呢?因爲用現代的語言,諸位比

  較容易去體會。我們一般人只要有一點點小許勝他的心,

  【自念我能如此者,】

  我有能力做到這樣。

  【是我所心,】

  就是求勝的心。你只要有鬥爭、求勝的心,底下這句要注意看了!

  【涅槃中病故。】

  涅槃中病就是不能進入涅槃。只要你起一點點地驕傲、狂妄、自負、勝負的心,認爲我比別人強,這就不能進入不生不滅的涅

  槃,就永遠做凡夫了。

  【涅槃經曰:譬如虛空,能容萬物,而此虛空不自念言我能含容如是。此喻我所心滅。趣金剛叁昧。】

  什麼是金剛叁昧呢?就是能夠通達一切法的叁昧。如果你見性了,那當然就是金剛叁昧了,哪一種叁昧你沒有通達?行住坐臥,

  統統在叁昧當中。爲什麼?無相嘛!因爲它堅固,「金剛」就是它的堅固就像金剛。能夠斷、破一切煩惱。就像金剛能夠摧破

  一切他物,不爲一切他物所破,故名金剛叁昧。你如果有見性,那麼自性本來就是定,心離一切相,那你想想看,哪裏不定呢?

  何處不是佛性呢?何處不成道呢?

  【問曰:諸行人求真常寂者,】

  諸多修行人,大部分的修行人,求真常寂者,一般人,

  【只樂世間無常粗善,】

  你叫他行世間的善,他要!

  【不樂第一義谛真常妙善;】

  我們一般只能得到世間的、無常的粗善,不能夠得到第一義谛、真常的妙善。

  【其理未…

《達磨大師血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