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P33

  ..續本文上一頁有開悟是完全聽不懂的;不過,我盡量好好的講,讓你能夠體悟,見性的境界是什麼。諸位看叁十九頁,中間,[僧智通。]這個智通,[壽州安豐人,]壽州就是安徽省,安徽安豐人。這個智通和尚,[初看楞伽經約千余遍,]世尊在楞伽山,對大慧菩薩所說的一部經典,我們在文殊講堂,已經講過《楞伽經大綱》。看過了一千多遍,[而不會叁身四智。]做一下筆記,四智,一,叫做大圓鏡智,圓滿的圓,鏡子的鏡,大圓鏡智。第二個,平等性智,第叁個,叫做妙觀察智,第四個,叫做成所作智,轉第八意識爲大圓鏡智,轉第七意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這只是把煩惱轉成菩提,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意識,這個是中性的名詞。煩惱呢?第六意識叫做分別意識,轉過來叫做妙觀察智。第七意識的染汙,叫做末那識,轉識成智,叫做平等性智。第八意識染汙,叫做阿賴耶識,叫做含藏識。轉識成智以後,叫做大圓鏡智。所以,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意識,這是中性的名詞,沒有所謂染汙跟不染汙,所以,它的本體是不變的,染汙了,名字不一樣。那麼,前五識,是受到第六、第七的影響,還有第八意識,潛在的無名跟習氣的影響,要是六、七、八染汙了,前五識就染汙;要是六、七、八清淨了,那麼前五識就清淨。如果是以大徹大悟來講的話,一都沒有,何況有八?如果大徹大悟、見性,沒有這些名詞,一都不可得。因爲他隨手拈來,都是絕對的、圓滿的本體,沒有所謂一二叁四五六七八。所以安立了一二叁四五六七八識,是方便說。所以前五識、第六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它不加上染汙,和轉識成智的時候,染汙跟轉過來的智慧,它的本體是不變的,安上了這些名相,比較好解說。那麼,成所作智呢?做一下筆記,成所作智跟妙觀察智,叫做應化身,應化身,就顯現在外界可以作用的。那麼,平等性智呢?就是我們所講的報身,內心有無比的莊嚴,心存平等。那麼,大圓鏡智呢?就是法身,應身、法身、報身,就配合這個四智,所以叫做四智叁身。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那麼,叁身就是應身、報身、法身。四智配合叁身,就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就是配合應身來解釋;平等性智就是報身;大圓鏡智就是法身。底下,[禮師求解其義,]求惠能大師開示《楞伽經》的義理。[師曰:叁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就是你的本性。[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就是你的智慧。[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應用無方嘛![若離本性,別說叁身,即名有身無智,]如果你離開了清淨自性,不要說什麼法身、報身、應身了。爲什麼?你有身,沒有智慧啊![若悟叁身無有自性,]這個就是,六祖真的是大徹大悟的人,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如果你能夠體悟,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八大宗派的教義,根本教義,統統貫通,佛法越來就越簡單,越來就越單純,會歸一念心性。叁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叁身,]我們的清淨本性,本來就具足有叁身。[發明成四智,]展開來說,[發明]就是展開來說。叁的數量比較少,四的數量比較多,所以,叫做展開,叫做發明。展開來說,配合四智,[不離見聞緣,]這個[見聞],通稱六根,叫做見聞覺知,就是你這個叁身四智,統統不能離開這六根,所以叫做:不離見聞緣,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六根,有六根才起作用。[超然登佛地。]如果你一念相應,見性,進入唯心現量,那麼,就進入佛的境界。[吾今爲汝說,谛信永無迷,]這個谛就是真實不虛,要好好的相信,一心具足叁身四智。[莫學馳求者,]不要效法向外追求佛法的人,向外追求佛法的人,百千萬劫不得道。[終日說菩提,]意思就是:雖然整天說菩提自性,怎麼樣呢?而終不得菩提。終日說菩提,這太簡略了,後面再加五個字,終日說菩提,而[終不得菩提]。[通]就是智通法師。智通[再啓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四智的義理是什麼呢?[師曰:]六祖就回答了。[即會叁身,便明四智,]如果你了解法身、應身、報身的話,那麼這自然就明了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何更問曰]爲什麼還問呢?叁身,這個叁身就像房子,四智就像材料,沒有材料,建不了房子,我們有看到房子,就知道一定有材料。[若離叁身,]那當然就沒有什麼四智了,[別談四智,]叁身四智本是不二的嘛!四十頁,[此名有智無身也,]有了四智。沒有叁身也不行,[即此有智,還成無智,]你沒有這個身也不行,它是不二的,互相不能離開的。

  10

  所以。就算有智,沒有這個叁身,還成無智,跟無智之人是一樣的。所以,智,叁身跟四智是不二的。[複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 大圓鏡智性清淨,性清淨怎麼回事呢?湛然空寂,圓明不動,這八個字是形容性清淨。湛然,叁點水再一個甚。湛然空寂,圓明不動,就是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的清淨的法身、清淨的自性。第八意識轉過來,就是性清淨,大圓鏡智的本性、本體,就是清淨的,我們每一個人的清淨自性,都是湛然空寂,圓明不動的。這個平等性智呢?就是悟到了畢竟空,《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用平等心的智慧,什麼叫做平等性智呢?[平等性智心無病,]做一下筆記,心無病的意思就是:能對諸塵不起愛憎。對六塵不起愛跟恨,這個人的心就沒有病。我們說:心病無藥醫,普天下人的心病,不是愛就是恨,不是愛死對方,就是恨死對方,那麼,這個人心就有病,這個吃中藥是不會好的,這個要用佛法來。只要你悟入平等性智,你的心就不會強烈的極端,愛、恨,愛恨交織,會毀掉一個人。妙觀察智,什麼叫[妙觀察智見非功,] 妙觀察智,就是如來善能觀察諸法圓融次第,後知衆生根性樂欲,有的念(樂yue )欲,就是他喜歡什麼。以無礙辯才,說諸妙法,令其開悟,獲大安樂。世尊善能觀察一切法,種種的圓融,種種的次第,而後知衆生的根器,用無礙的辯才,說種種的妙法,令他開悟,獲大安樂。我們爲什麼要學佛?就是要得到大安穩、大快樂啊!要不然我們在這邊忙什麼呢?世間人窮忙、瞎忙,我們在這裏忙什麼?就是要得到大安樂、大安穩,見非功,就是不假造作叫做非功,任運不執叫做非功。就是第六意識一看到種種現象,清清楚楚,不假任何造作,自性在作用。,任運不執著,不假任何造作,叫做非功。妙觀察智見非功,見就是運用在六根、六塵,統統不假任何造作,自然,自性清淨,任雲不執著。成所作智,做一下筆記,六根隨事運用,悉入正受,無二相。再講一遍:六根隨事,[事]就是理事,法有兩端,不是講理就是講事。所以,六根隨這個事應用,悉入正受,無二相。叫做[成所作智同圓鏡,]成所作智,意思就是:第八意識一轉過來,斷除了一念根本無明,整個同時轉變,運用在五根,統統是成就成所作智,顧名思義就是,圓滿成就所有一切事情,叫做成所作。意思是說:大徹大悟的人,自性影現出來的,不管做哪一些事情,都會達到圓滿的境界。[五八六七果因轉,] [五]就是前五識,因爲前五識相同,所以一起討論。眼、耳、鼻、舌、身,所以叫做[五],就是前五識。[八]是指第八識,[六]是指第六意識,[七]是指第七意識。五八六七果因轉,就是前五識跟第八意識,是果上才轉動的;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是在因地上就可以開始轉動。這話怎麼說呢?看過《楞伽經》的人,自然知道,世尊在《楞伽經》的時候,講的很清楚,佛爲什麼會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意思是說:世尊在斷除最後那一念根本無明的時候,內心達到大圓滿寂靜處,無量的智慧的時候,因爲心靈的大智慧力,影響了色身,這個色身開始一直轉動,一直轉動,一直轉變,越來越莊嚴……。世尊沒有修持成佛前沒有叁十二相,到了斷除了根本煩惱以後,身體開始起變化,這個身體開始起變化,他這個定力、智慧,一直開始展現在相上,叁身四智嘛,就開始一直轉化,我們現在所講的,就是起變化,頻率、磁場、細胞、全身的毛發,統統起變化,開始一直轉動,變成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你看《楞伽經》就講的很清楚了。律學裏面有這樣講,證初果阿羅漢的女衆,她的周期的量,會慢慢的減少,她擺脫了地心引力,因爲她那個貪嗔癡越來越少,擺脫了地心的引力。到證叁果阿羅漢的女衆,就停止,自然停止了,就是她的欲望減少,她受地心引力的影響力很淺,因爲什麼?她不貪染這個粗糙……,你能舍掉這個粗糙的色身,微妙的清淨法身就顯現;看不破這個色身,你就一定要繼續來重複,貪染這個粗糙的色身,爲什麼講: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法身慧命,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存在的清淨自性,還有一個微妙的意生身。在《楞伽經》講:我們修行到八地,不動地的時候,就會産生意生身。所謂意生身,意念的意,意識的意,生:生命的生,最後一個,叫身體的身。我們修行到八地,不動地的時候,我們就産生微妙的意生身。所謂意生身,就是能夠穿牆走壁,山河大地無所障礙,他方世界動念就到,動念就到,叫做意生身,隨念而至,叫做意生身。所以,你今天念觀世音菩薩,那都是等覺菩薩、成佛的,你念阿彌陀佛,他老早就在你面前了,他就沒有距離了,問題你看不到,問題就在這個地方。他顯現的是,八地以上的意生身,微妙清淨的色身,而我們眼睛看到的頻率非常有限,你紫外線看不到,紅外線你也看不到啊!對不對?何況菩薩的清淨色身,叁途那個鬼道你都看不到,不要講說菩薩的清淨色身你看不到,對不對?我們的眼睛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當第八意識破一念無明的時候,世尊全身都起變化,無量的莊嚴相就一直顯現,那麼,世尊就神通自在了,來去自如。世尊要觀察你很簡單,人在這個地方,到你家去…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達磨大師血脈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