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故。
108. 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縛。
109. 于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110. 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亦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111. 邪正煩惱,同一性空,分別假相,妙心現影。
112. 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即是涅槃。
113. 菩提本自性,性淨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無可作相。
114. 本淨明心非別處,惟在衆生妄心中。
115. 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塵、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淨,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見一物名爲見道,不行一物名爲行道。
118. 念念無相,念念無爲,即是學佛。
119. 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120. 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
121. 但能無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124. 一念離真,皆爲妄想。
125. 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
126.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
129. 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130.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來即非,蓋生即無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爲緣生,緣生之法,當體即空。
133. 一切諸衆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複滅,虛空本不動。
134. 無明不過是本性中緣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來本起因底,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136. 何謂圓照?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正恁麼時,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謂照。圓者,非著力,非不著力,不沈不浮恍如朗月孤圓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淨無比,遍體清涼,便是本來面目。
137. 自性本來不生也,本來不生即是本來不動。生滅即指無明,意謂自性中本無無明,說有無明,由于妄見耳。
138. 一切萬法,皆與自己無違無背,直下透脫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徑截,唯直指人心,務見性成佛爾,但此心源,本來虛靜明妙。
140. 道本無言,因言顯道,若真體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 參問之要在專一,不強作爲,只守本分,須根腳有透脫處,明見本來面目。
142. 學道深宜退步體究,但以生死爲念,世谛無常,是身非堅久,一息不來,便是異世。
143. 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爲微細難湊處。
144. 契證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懷體究,不墜機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無修之修,證無證之證,不用向外馳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脫虛妄纏縛,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軒豁,次辦長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實不出本淨妙明,無爲無事心矣。
148. 死生之變亦大矣,衲僧家坐斷報化佛頭,不立纖毫知見,直下透脫。
149.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若達大道體寬,廓然同太虛空。
150. 道本無言,法本無生,以無言言,顯不生法,更無第二頭。
151. 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則萬緣休罷廓同太虛了然無寄。
152.不識本心,求無上佛道,無異煮沙成飯。
153.古德雲:不識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塊。
154.古德雲:佛號入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無界,唯是一心,一心現六凡,一心現四聖。
156.佛是無心道人。
157.心遇緣而不動,是則一切法無性。
158.古德雲:一心是萬法之性,萬法是一心之相。
159.諸佛法身,湛然不動猶如虛空,如虛空故,所以遍滿一切,以便滿故,所以空即無量,無量即空。
160.無陰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徹知緣起,便明法由心生。
161.不執著我,不分別法,便能調伏其心,若能調伏其心,便能徹明諸法緣起,洞悉緣起法性空無。
162.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著不然,便是無上菩提大道。
163.若有人有法,則是邪魔外道見解也。
164.心不妄取過去法,亦不貪著未來事,不于現在有所住,了達叁世悉空寂。
165.過去事或善或惡,不複思量,思量則障道矣,未來事不須計較,計較則狂亂矣,現在事在面前,或順或逆,亦不須著意,著意則擾方寸矣。但一切臨時,隨緣酬酢,自然合道這個道理。
166.佛爲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爲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167.逆我意者,只消一個忍字。
168.入得世間,出世無余。
169.于逆順境界中無起滅相,始離得增上慢名字。
170.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171.若以靜處爲是鬧處爲非,則是壞世間相而求佛相。離生滅而求寂滅。
172.汝若歇得念念馳求心,與釋迦老子不別。
173.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爲。
174.心不馳求,不妄想,不緣諸境,即此火宅塵勞便是解脫。
175.與一切境,無依無住,無有分別,明見法界,廣大安立,了諸世間及一切法,平等無二。
176.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淨,不變不動,無減無增,各各當人日用應緣處。頭頭上明,物物上顯,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蕩蕩無礙,了了空虛。
177.不分彼此隨處隨時,皆是現量,這就是平等獨立,大無畏,本來的面目。
178.已生無有生,未生亦無生,離已生未生,生時即無生。
179.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
180.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業障,開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頭去,截我飯碗,更不能顧。
181.根深則葉茂,性明則道成。
182.學道別無用心,直須見窮自己本源。
183.若得心中無事,佛至猶是冤家。
184.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185.隨處不失正念,自然脫體現成。
186.見性門中,唯在一念生信。
187.勇猛衆生成佛在一念,懈怠衆生亘涅槃叁祗。
188.勇猛心不已必得果證。
189.實相是無相之相,真心是無心之心,真得是無得之得,真用是無用之用。
190.修行必到行起解絕,方有實益。
191.萬法本閑唯人自鬧。
192.益究無上妙道,窮則益堅,老當益壯。
193.爲心無染,妄念不生,我人心滅,畢竟清淨。以清靜故,能生無量知見。
194.竹春生筍,不離于春,即與母齊,等無有異,何以故?爲心空故。修頓悟者,亦複如是。爲頓除妄念,永絕我人,畢竟空寂,即與佛齊,等無有異。
195.真如妙體,于空無相體中,具足恒沙之用,無事不應。
196.解一即千從,迷一即萬惑,若人守一,萬事畢。是悟道之妙也。
197.森羅即萬象,一法之所印。
198. 于一法中,而生種種見,如此功業,由行爲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證,無有是處。
199. 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永寂如空,畢竟清淨,自然解脫。
200. 作在心,秧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輪。
201.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爲觀自在,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
202. 嗟末法,惡時世,衆生福薄難調製,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恐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203. 心不迷,不墮生死。業不繁,不憂形質。愛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業累。
204. 競利奔名何足跨,清閑獨許野僧家,心田不長無明草,覺苑常開智慧花。
205. 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眼前林樹並池沼,晝夜還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晝夜六時常放光,別起眉毛觀見得,何勞特地禮西方。
206. 假借四大以爲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207. 覓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208.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210. 一切衆生心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211.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212. 心莫作放逸,聖法當勤學,如是無憂愁,心定入涅槃。
213. 一切惡莫作,當奉行諸善,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
214. 譬如蜂采花,不壞色與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違戾他事,不觀作不作,但自觀身心,若正若不正。
215.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攝一月,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216. 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極至說。
217. 無念之念,生無生相,住無住相,異無異相,滅無滅相,非思慮計度所知,惟洞徹法源者,頗測齊彷佛,未易與纏情縛識者語也。
218. 不見垢法可厭,不見淨法可求,不見衆生可度,不見涅槃可證,不作度衆生心,不作不度衆生心,是名最上乘。
219. 真心無相,不來不去,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
220. 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
《佛心禅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