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P9

  ..續本文上一頁那個土著,本來這個臉蛋黑黑的還滿不錯的,他用這個抹得像斑馬樣的,又貫穿這個鼻孔兩個耳朵。越裝飾就越不好看。佛性就是你放下就是,什麼就是這一只手不加任何修飾最漂亮,不加上任何的東西它就很漂亮。意思就是佛性你不加任何的東西,放下它就是本來面目。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你只要內心裏面動一個念頭是動一個念頭非,紛然失心,你的本性就失掉。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二是由一來的,連一都不可以守,那個才是一不立的不二法門,如果守一,其他的就不是了。一心不生,萬法無咎。能夠不生心不起見,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萬法自然就融通,沒有什麼過錯。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內心裏面不要常常責備自己的過錯,適可而止就好,你內心裏面不要常常贊頌自己的功德,歌功頌德。無咎無法,本來沒有也無法可求,也不生也沒有任何的心,不必去找。所以說既然沒有病那就不必下藥。真的離念就不必覓心,爲什麼?不生執心,不能産生主觀的意識去攻擊客觀,客觀的角度不能攻擊主觀,如果用客觀的角度攻擊主觀,客觀就變成主觀,如果用主觀的意識去攻擊客觀,就會産生主觀的強烈對立,如果主觀容忍客觀,主客二觀是平等,客觀容忍主觀,主觀客觀都是平等。所以一直兩斷掩飾一空。你要知道兩邊它本來都是一個空字,就同樣任何的主觀客觀,能所物移、一空同兩,其含萬相,當體就是空,因爲萬相森羅就是空無自性。

  「不見精粗,甯有遍計。」佛性是平等的沒有高、低、男、女、善、惡之別,大道體寬,無易無難。佛性這個東西這個本性是無量無邊的虛空,用之不盡,取之不竭。沒有所謂的易也沒有所謂的難,難易都是凡夫之見,你講很難就很難,因爲你找不到本性,你講易就是很容易當下悟道就是。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你執著你就失去真正的佛法,你一定入這個邪路,放下這個就是自然,本性本來就沒有來跟去。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你任這個自性合真實之道,你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取舍,你自自然然的就可以破除煩惱。

  「系念乖真,昏沈不好。」你動一個念頭我想要控製這個念頭,這個念頭也不對。本性沒有所謂的控製和放下的東西。本性當下、不住、不來、不去的東西。「系念乖真,」你只要動一個念頭我要把這個念頭安在本性,單單這個念頭就錯,因爲系念也是妄想,就違背了真如。

  「昏沈不好,不要昏沈,不好勞神,何用疏親。」其實修行很簡單,放下就是,不必勞你傷神,他與我有冤放下,他與我有親放下,他與我有愛放下,他與我有恨放下、嫉妒放下,單單一個放下,放久了清靜的本性自然顯現不要求真。「不好勞神,何用疏親。」哪裏有這個比較親的比較遠的。

  「與其一乘、勿惡六塵。」你想要得到究竟的本性明心見性,千萬不可以抛棄,這個五欲六塵,因爲五欲六塵就是本性,本性就在五欲六塵裏面。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六塵並沒有很壞,因爲你心壞你執著它,所以六塵就變成六惡。六塵我若不執著它六塵,就是正覺就是佛,很簡單,是不是?你一直逃避六塵,那你要逃到山上去?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本來沒有好跟壞。錢放在那邊,你哪裏有好跟壞,你說。我會運用錢就是好的,我不會運用錢就是壞的。所以叫做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在色、聲、香、味、觸、法裏面,當下就是佛。

  「智者無爲、愚人自縛。」有智慧的人當下放下就是無爲,愚癡的人自己捆綁自己。

  「法無一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法本來就是平等的,可是我們用一個法又另外去解那個法,變成兩種法這不對的。放下就是自然、平等跟自由。「法無一法、枉自愛著,」你自己貪愛這個法,貪愛那個法——法執。貪愛這個自己撿擇,「將心用心,豈非大錯。」本來就是妄想,你又用妄想的心,去執著這個妄想錯中又錯。

  「迷深極亂、悟無好惡。」迷了的時候你內心裏面就會産生亂,要不然就産生靜,悟了的時候沒有什麼好跟壞,所以一切兩邊、良由斟酌。兩邊就是善惡兩邊,空有兩邊有爲無爲兩邊,煩惱菩提兩邊、正邪兩邊。「良由斟酌」,是因爲我們內心自己分別自己執著。

  「夢幻空花、何勞把抓。」這個本來就是空中的花,空中哪裏會開花?是眼睛有毛病,水中的月。我們人生就像空中的花,水中的月,水中的月本來就是假的。「何勞把抓」。何必你去抓呢?去執呢?因爲你根本抓也抓不到,執也執不到。空中的花本來就不實在,就是人生本來就是不實在的。得失是非,一時放下。得失的觀念放下,是非的觀念放下。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易,萬法一如。眼睛如果不睡覺就是你的心清清楚楚,沒有無明有大智慧,諸夢自除,一切的夢境,人世間的六根、六塵、六識這些都是夢幻泡影的,諸夢自除。

  「心若不易,萬法一如。」你只要保持這個不執著、放下的心,永遠如此萬法就是一如,心境合一,一如體緣、悟而忘緣。本性本來就是如此,這樣子安住在清靜的本性,放下的自性,那麼你就會忘掉這些不必要的緣,不必要的執著。

  「萬法齊觀,恢複自然。」你這個時候用清靜的平等心放下那一切境界統統是平等。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如果你可以除掉放下這些一切的因緣法,你不要用任何的比喻,任何的比較,你不要講我比你偉大,就是還有人比我更偉大,我行別人不行那這樣我還是不行,因爲我還有一個比較。所以運用比較的方式,你永遠沒有辦法進入佛性。「止動無動,動止無止。」你想要停止這個動其實本來就不動,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動。你想要動到停止的這個本性,本來就沒有所謂的止。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動,也沒有所謂的止,都是你的念頭。

  「兩極不成,一合猶爾。」兩者一切對立的東西,同時放下什麼都沒有。

  「究竟窮極,不存軌則。」你到達究竟的空性,那一切就沒有所謂的軌則,就是標准,你有你的標准,他有他的標准,明心見性的人,天地萬物都是沒有所謂的標准,這樣看是善這樣看就惡,這樣看是正這樣看是邪是不是?我們看慧律法師是正,外道看慧律法師是邪,外道沒有辦法了。所以說正邪都是放下,有道無道自己知道。

  「既行平等,所作既息。」你用平等心放下平等,你所作的不落兩邊。無疑盡靜,正信調止。你的疑問當下就除掉,正信就是不偏不移,清靜的本性自然顯現。一切不留,無可記憶。一切都放下就是一法不立,不能動到一個念頭去執著對錯、是非、善惡、正邪全部放下,無可記憶,想都不要去想它。

  「虛名自然,不勞心力。」清清楚楚自然本性就然顯現出來,不勞心力,不必“我要觀照,我要觀照,”有能觀就有所觀。

  「非思量處,事情難測。「這不是用思想可以去衡量可以去執著的。

  「真如法界,無他無自。」清靜的真如法界,沒有所謂的他,也沒有所謂的自己,自己和他人都是自己的分別,你跟他,他跟你都是你自己産生的分別。

  「要即相應,歸元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如果你要在修行裏面相應,就是得一點消息跟功夫,那麼你就要學不二法門,愛恨放下,正邪放下,善惡放下清清楚楚。「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可以包容一切。

  「十方智者,皆入此中。」所有十方的大智慧諸佛菩薩都必須按照禅宗這個修持法來。當然你凡夫你要一心念佛也可以,但是一心念佛也要有禅的功夫,你沒有學放下你佛念不起來的。所以淨空法師教人家一心念佛是正確的,到最後跟禅還是一樣。

  「終非觸緣、一念萬緣。」這個禅宗修持法門是超越時間跟空間的,只要用一個念就可以超越幾萬年的修行。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你無在無所不在,當你放下的時候你走到哪裏統統自在,隨便鋪個地毯你也睡得很好。十方一切的智慧,十方一切的境界。統統全部現前。

  「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小的就是跟大的一樣,疑問你這一念,智慧就等同虛空,虛空那麼大,就等同你這一念智慧,忘絕境界,除掉放下這個境界。「極大同小」,境界放下大的就跟小的一模一樣,「不見邊表」,就是不見內也不見外。

  「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有的東西眼睛看的到最後就變成無,無的東西你産生智慧,大智慧的妙有就常常現前,意思就是無盡藏,智慧就是無量的寶藏用不完。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什麼叫做不二法門的准則呢?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個清靜心就表無量的法界,一個空性就表無量的佛法,修行一個佛法空、放下,一個放下也可以成就,一個執著也可以成就,一個不執著也可以成就,一個空也可以成就,用一個清靜心也可以成就,一就是代表一切,一切的法會歸到最後,就是這一念無所住放下的念頭。

  「但能如是,何處不避?」你只要能如此的修行,你自然走到哪裏統統沒有危難,統統是究竟的。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你對你自己要深信不疑。心就是法,法就是心。一切法都不能離開心,一切心都不能離開這個法,你對于這信自己要肯定自己,還有心就是不二,意思就是自信,對自己很有自信,自信自己有本性,所以叫做信心不二。因爲心外無法,相信你這個心是不二的,沒有兩個。信,不二信心,就是你這兩個當下就是我們的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用語言,言語道斷,要去講講不出來,因爲自性本空,非去非來,也沒有所謂的去,也沒有所謂的來,去來但是對立的東西。

  最後因爲時間的關系,我簡單的把禅宗的精髓在二十分鍾裏面就把它解釋一次,因爲很多人聽經以爲慧律法師只會講笑話,不知道功夫到哪裏?但是因爲我度衆生都要看根器的,那麼今天是最後一天,講深講淺你已經來了,反正笑也笑得很夠了,不講一點水准一點的你不知道老僧的厲害,所以這個錄音帶回去,要好好聽重複地聽。好了。

  

《禅》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臨終切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