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一個患者,病得很嚴重、很痛苦,呼吸已經很困難了,送到一間醫院去,那間醫院怎麼跟家屬講呢?你要有准備,你母親快不行了,要趕緊幫她辦後事了!全家哭成一團,沒辦法,大家都哭得很厲害,後來想反正快不行了,不然再給另一個醫生看看,送去給另一個醫生看時,醫生說:這個很簡單,那是肺積水,我幫你處理一下,水排出來就OK了!結果經過處理,把水排出來,痊愈了,還活得好好的,又是個活生生的人了!所以病苦是一回事,碰不到好的因緣,命就絕了,這叫做因緣不可思議。
我們人若是經常起嗔恨心,都不跟別人結善緣,那麼不管是我們修行也好,不管是我們的福報也好,都會消失。所以這一點我做得很成功,譬如說這個人很可惡,整天都在批評佛教,傷害出家人,我頂多就是遠離而已,頂多不跟他講話,我這張嘴不會去批評他,不會去誹謗他,說:這個人怎麼這樣子?頂多就是跟他保持一個距離。所以我這一生,到目前來講,不管這個人用什麼角度恨我也好、誹謗我也好、贊歎我也好,我有一點,是我自己覺得很安慰的,我不會講別人的壞話,我也不會傷害衆生,所以可能是這樣子,講經時,聽衆才會這麼多,因爲我不曾傷害別人。(衆鼓掌)
再來,我們今天講到對病苦的認識,再來我們就要認識這個死亡,要如何才能對死亡不恐懼,我們心中一定要有智慧,我們這樣才會對死亡不會恐懼,否則我們就會害怕死亡,有的人連棺材放在路邊,都不敢從棺材旁邊經過,對不對?但是他不曾這樣想過:有一天我們也是會死啊!所以因爲我們先天性會保護自己,很嚴重的自我保護意識,使得心跟境界變成很強烈的對立。所以說,我們有所挂礙,有所挂礙就是有所執著,有所執著就是會顛倒,顛倒就是妄想。我們若是想對死亡不恐懼,有幾個觀念我們要冷靜地接受,第一,我們一定要了解,死亡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生老病死,它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它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你要接受這個。第二,你要這樣觀照:再了不起的人,他都要扮演死亡的角色,在這個曆史的過程當中,是沒有一個人是例外的,每一個人都要扮演死亡的角色,沒有例外!那麼我們就想:蔣中正那麼偉大,我們的老總統,也是死啊;蔣經國那麼偉大,他也是死啊;毛澤東他也是死;拿破侖他也是死;凱撒大帝他也是死;漢高祖劉邦他也是死;亞裏斯多德、柏拉圖,他們也是得死,對不對?那麼我們想想看,我們不過是一個凡夫而已,只是一個凡夫而已,爲什麼我們不必死呢?就算最偉大的佛陀,他也要示現涅槃,了解這點之後,我們的心很清楚這個死亡,無論多麼偉大的人,統統要扮演死亡的角色。
但是一般的人說死亡,是對這個死亡的認識太膚淺了,他認爲佛教求生極樂世界,就是求死、等死,我告訴諸位,我們這裏所有的人都無法死亡,因爲死,是另外一個生命的再出生,我們死不掉,我們現在死,來世還要再出生,我們沒辦法死。只有兩種人可以死,第一個就是佛,佛就是真正的死,就是他不會生,叫做不生不死,釋迦牟尼佛就是不生不死。佛教不是求死的宗教,佛教是不生不死的宗教,說它是求死的宗教,是因爲世間人不了解,其實我們死不了,死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我們說死,是方便說,我們根本就沒辦法死,死不了,因爲我們的意識打不死、分別打不死、執著打不死,我們的分別心、執著心、顛倒心,我們打不死它,所以我們沒辦法死,死了之後,它還要再來出生、受苦,所以我們根本死不了!真正的死亡,第一個是佛陀,二死永盡,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永盡,佛才是真正的死亡,因爲他不會再來出生了,他如果來出生,都是示現的。第二,就是證阿羅漢果,斷我執,他進入偏空涅槃,他也脫離六道輪回了,他也是進入不生不滅,但是他並不圓滿。真正的死亡是悟道的人才夠資格,死了之後,他就不會再來出生了,他就不會再六道輪回了,我們不夠資格,我們死不了,死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我們還必須來出生!所以說,說佛教是死亡的宗教,那是非常偏見的,他根本就不懂,佛教是不生不死的永恒的涅槃,那才是我們真正的法身慧命。所以說,我們面對這一些批評、貧窮、困難、失敗、病苦、死亡,悟道的人,毫不費力的放下、自在。
再來,我們來聽經聞法,我們就是要有智慧,所以從現在起,我們要下定決心:無論我將面對什麼困難,這些困難都不會激怒我,危機就是轉機,智慧和勇氣,是修道的基礎。再講一遍,我們要下定決心,佛法是學以致用,不是來聽一聽之後,回去就忘光了,這就叫做來聽個結緣的,只是來聽個結緣的,並不是想求得解脫。所以我們應該要下定決心:我從現在起,無論我面對什麼困難,這些困難都不能激怒我,危機就是轉機,修行的兩大要素,修行的兩大要件,第一個knowledge或者是講翻譯成智慧,wisdom智慧,knowledge知識,或者翻譯成power權勢,一般都是用wisdom智慧,The knowledge is power智慧就是力量,有的人講:知識就是力量,我們今天如果下很大的決心,遇到任何事情,我們都下定決心,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滅,不可得。有的人說:師父!那種境界太高了啦,你可不可以教我一個比較適合初學,讓我能夠實踐的,境界現前時,真的能派上用場的,有沒有那一種比較容易的方法?我說:有啊!我教你,你要注意聽!她跟我說,她經常跟先生吵架,我說:很簡單!我現在教你,第一,你以後再跟先生吵架時,你心理先默默數到一百才發脾氣。她說:好!我回去試試看!結果數到第十,已經氣得心髒快停了,數到第十一時就破口大罵,大呼小叫了!她說:還是沒辦法,整個人都快氣炸了,那還可能數到一百?我說:要不然就這樣子,第二種辦法,如果跟你先生意見不合起爭執時,你就告訴他:好!我們約好明天再吵架,今天先暫停一下。也就是先休息、休息,然後就不要再講了,什麼都不要討論,因爲火氣大的時候,相罵恨無話,我告訴她:你要這樣想:師父講的,現在正在氣頭上,先暫停、休息一下,明天再跟你吵個夠!她就真的聽我的話,先去休息,去睡覺了!隔天起床之後,火氣已經全消了,問她先生:我們還要不要吵架?她先生說:不用吵啦!那已經是昨天的事了!這一招很有效,變得很有效了,(衆鼓掌)這一招很管用,現在若是有夫妻常吵架的,我就跟他們說:你們就象這樣,約好明天再吵。結果明天一睡醒之後,大家的火氣全消了,有效、很有效!因爲無法一下子,就象聖人一樣如如不動,無法做到這樣,就等明天再吵,慢慢慢慢的,時間就縮短。記住!夫妻之間,要記住幾句名言,意見相同的,夫妻攜手合作,爲了這個家庭、兒女,我們要攜手合作打拼。意見不同的,夫妻要互相相敬如賓,人有權利看法不同,人沒有權力去傷害對方,如果夫妻懂得這個訣竅,那麼日子就很好過了!第一個名言就是這樣。
第二個名言,當你結婚的時候,你就要准備容忍對方的缺點,你千萬不要妄想說,我要改變對方,或者是要對方全部聽我們的,那個是不可能的!只怕你會被打得鼻青臉腫,你還奢望改變他?他不改變你就很不錯了,他可能會幫你美容,爲什麼說幫你美容呢?湊得你眼睛挂彩、腫進來!你想改變他?哪有可能的事,誰願意讓別人改變呢?不可能!所以夫妻之間一定要了解一個哲學,我們這裏,如果有准備結婚的人——婚姻問題,我也是專家——我下面要講的這一句話,你要注意聽,你才能結婚,當你要跟對方結婚的時候,你要問自己:我能不能容忍對方的缺點?如果我可以容忍對方的缺點,你可以准備跟他結婚,如果你不能容忍對方的缺點,你千萬不要跟他結婚。第二點,兩人的宗教不同,千千萬萬不能結婚,真的!(衆鼓掌)從前我勸過一個人,有一個信佛的女衆——佛學社的同學,我勸告她:你現在要走結婚的路線,宗教不同,你最好不要結婚。她說:不會啦!我先生信基督教的,沒關系,他念阿門,我念阿彌陀佛,我念四個字比較多,力量比他大!結果她就真的興高采烈的結婚去了,人很奇怪,善知識勸告她也不聽,什麼也不怕,兩人宗教不同,就真的結婚了。結婚之後,她先生沒問題,換她婆婆有意思見了:要做我們家的媳婦,我們世代都是基督徒,要改變,一定要改變!完蛋了!真的!就開始雞犬不甯了,她就一定要改變你的宗教。後來弄到最後,離婚了!再來找我時說,女衆都是這樣子:師父!我要跟你出家!我說:你現在在講什麼?我說:我又不是腦袋壞掉了,剃度女衆?我不是在講你們哦!我那邊不敢剃度女衆,那是要很勇敢的人,才敢剃度女衆,真的!那是要菩薩心腸,他才敢剃女衆,我那邊不敢!女衆不是不好,女衆度量大、福報大、是非少啊,是我自己沒有福報啊!我上一次,看到有個老和尚剃度女衆,這個老和尚很慈悲,哎呀!某某師!你幫我泡一杯牛奶。泡杯牛奶、准備毛巾,這是很正常的事。然後就比較疼這個,疼這個,其他人就很難接近了,人是已經剃度出家了,但是心要解脫,就沒那麼簡單了!若是這個徒弟不在,出去辦事情,老和尚要泡牛奶時,徒弟出門了,沒人幫他泡,老和尚就喊其他人幫他泡:某某師!幫我泡杯牛奶。我不會啦,你叫某某人泡就好了。師父若是重視這個徒弟,這個徒弟學曆比較高,書讀得比較多,做會計,比較疼這個徒弟,另一個就受不了了!我們人的這個度量,確實沒有那麼容易。所以女衆就是說,我們如果爲她剃度,做師父的人,女衆有一個好處,不論你怎麼打她、罵她,她還是說:師父!我就是要跟著你。對不對?女衆是這樣,男衆就不一樣了,男衆,你還沒開口罵他,他就說:師父!我有自知之明,我自己遷單。他就自己離開了!男衆就是這樣。所以說,我們人要修行,除了智慧之外,要有勇氣去改變那個習性,也就是習氣,否…
《智慧的語言 ( 四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