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我們百千萬生都無法成道,習氣若是不改,聽再多的經,還是沒辦法!
所以我們如果能夠了解,一切樂跟苦,煩惱跟菩提,都是唯心所造,確實如此!好吃、不好吃,這都是心。我們前兩天講的,都是比較屬于一般的初機佛法的入門,我們現在講的是萬法唯心造,這個心的動念,是很可怕的事!我們若是有智慧,一念之間,我們即成就菩提之道。我們應該要了解,所有的感受,苦跟樂,都是虛妄的假相,我現在講我的感受給你們聽,我們每天早上吃稀飯,我們不會有特別的感覺,早上拿起稀飯,端起碗就開始吃了,還吃到發出聲音,我們不會去覺得這個稀飯的美,它的口感是什麼,我們都不會去感覺。有一次我在蓮因寺,忏公那裏,那時候讀大學,經常去親近他,因爲我的胃腸福報比較大,老是拉肚子,有信徒跟我說:慧律法師!你知不知道,你經常拉肚子是什麼原因?我說:我不知道,可能是體質的關系吧!不是!是因爲你的法號!我說:我的法號?他說:大家都叫你上慧下律,下律(下痢)就是拉肚子啊!我說:哦!跟名字也有點關系,那可能是真的哦!我說:我這個名字還算很好聽,還有一個叫聖琉法師,你如果加“上下”,聽起來就怪怪的了:上聖下琉,那就很難聽了!我還只是叫做下痢法師而已,還不是很難聽。他說:師父!你拉肚子可能是跟你的名字有關系。我說:你亂亂講!在忏公那裏就腹瀉,腸子抽筋——這是我的老毛病了——從小就抽筋,抽筋、一直腹瀉……就是一直拉肚子。忏公就跟我說:那麼益謙啊!你這個腹瀉,你叁天不要吃飯,自然的斷食,這個腹瀉自然就會好了。知道嗎?結果我第一天沒吃飯,起床之後是餓得發抖,沒有吃飯啊,師父叫我叁天不能吃飯,他是師父,我當徒弟的人,不聽話不行啊!對不對?益謙啊!好一點了嗎?師父問我,我也不敢答還沒有,實際上還是很痛苦,我還是答:嗯、嗯!沒有吃飯,全身餓得發抖。接下來還是一直忍耐,第二天沒有吃飯,當天晚上就受不了了,第二天晚上就受不了了,腹瀉又沒有吃飯,不過腹瀉果然停了,但是全身無力,去打坐時就靠著椅子,全身無力。到了第叁天,師父叫我來:益謙啊!你昨天有沒有偷吃?報告師父!沒有偷吃。那有沒有什麼狀況啊?師父!有!什麼狀況?昨天晚上作夢,都夢到在吃東西!啊!這個正常的習氣。白天沒有吃飯,夜裏作夢都夢到在吃飯。到了第叁天,已經沒有絲毫力氣了,早課、晚課時都站不穩了,都沒有吃飯,全身無力。到了第四天早上,忏公說:益謙啊!第四天了,可以去吃一點點稀飯的湯,然後加一點鹽巴,知道嗎?知道、知道!當我這樣子端起那個,因爲手一直顫抖,端起那個稀飯湯,因爲叁天都沒有吃飯了,喝了第一口:哎呀!這個真是人間的美味,怎麼會有稀飯的湯這麼好吃的,稀飯的湯怎麼會這麼好喝!爲什麼我吃了二、叁十年的稀飯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就是這樣,這樣你們感受得出來嗎?萬法唯心造,稀飯是你每天在吃的東西,你覺得那是很平凡的東西,但是等到你餓得眼冒金星的時候,光是喝到稀飯湯,你就覺得如飲甘露了!我就開悟了,這就是萬法唯心造,同樣的東西,只是時間、空間、那個身體的感受不同,你會感覺它是那麼美味的東西,那麼好吃的東西,萬法確實唯心所造。那麼我們就要開始注意了,樂跟苦,都是由自心所造,樂跟苦,端賴我們自心,端賴自己的诠釋,它並不是緣于外物,或者是別人。記住!所有的快樂,以及所有的痛苦,都來自于自己的心所造的。佛陀說:弟子們!世界上的人,沒有一個人可以給你痛苦,只有你自己可以給你自己痛苦。佛陀說:世間沒有一個人,可以給我們痛苦,我們若是大徹大悟,連死都看得開了,那個人能使我們恐怖?遭遇病苦,我們了解四大皆空,五蘊無我,病苦,他照常有那個定力,對不對?真的!所以世尊說:要訓練我們這顆心,修行,修行就是要重複的訓練我們這顆心,放下、解脫、無所著。
樂跟苦,爲什麼說唯心所造呢?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以出家爲例,我那時候在雷音寺閉關,有一個在家居士來,他說:啊!師父!他學佛還不是很深入,他說:你爲什麼要這樣?你爲什麼要把自己關在這個範圍內?你爲什麼要關在這裏面?我就跟他說:居士!你爲什麼要關在外面?他說:你怎麼會這樣講?我告訴他:你看我是關在裏面,我看你是關在外面啊!不是這樣子嗎?只是你關的範圍比較大,我關的範圍比較小。我就告訴他:居士!心若無所著,天地萬物就是我的故鄉,天上天下,心若是不分別,我這間小房間,就與天地宇宙平等。(衆鼓掌)
再來說明,你的心若是有所著,雖然你擁有全世界,不過回到家裏,每天跟你先生吵架,你的世界,也不過是幾尺寬而已,因爲我們執著啊!大跟小不是看範圍的,是看我們的胸量。哦!所以他就有所啓發了!所以這個世間人很奇怪,他會說:真可憐!出家人真可憐,也沒什麼東西好吃,只能吃些簡單的素食,出家人真可憐!我就說:啊!你們沒有出家真可憐!我就這樣講。所以我都經常這樣子反問人家,有一個人來問我:師父、師父!我問你一個問題。我說:好啊!你爲什麼要出家?我說:居士!換我問你一個問題。他說:哦!你爲什麼不出家?他說:你怎麼會這樣問?對啊!你問我爲什麼要出家,換我問你:你爲什麼不出家?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嘛!對不對?我講一句口氣比較重的話,我說:居士!你讀的書會比我多嗎?他說:不會啊!我說:你的智商會比我高嗎?不可能啊!那麼依你看,我會很醜嗎?不會啊!很可愛啊!我這種人才,如果出社會,會輸給別人嗎?對不對?當不了拿破侖,也能當鄧小平,矮個子都是厲害的人,是不是這樣?不好意思,(衆鼓掌)今天是最後一天,讓我吹噓一下。他說:分析起來倒是真的。我說:那麼你想想看,這樣分析之後,我的條件都比你好啊!的確沒有錯!我說:連臺灣大學的教授,臺大我都去上過課了,從臺灣大學一直到清華、交通大學,到高雄醫學院,我的學生桃李滿天下,一等一的學府我都教過了,那我們爲什麼要出家?我們並不是腦筋壞掉了。所以那個出家,他就是認識了真正的生命,他知道修行是生命的唯一,他知道智慧是真正的財富。所以佛陀說:擁有外在的財富,不如擁有內在的智慧,智慧是無限量的財富。我今天如果有智慧,無量無邊的財産,都是我們的。舉一外例子來說,譬如說健亞哥花園,建亞哥花園花了好幾億,建九族文化村,也花了好幾億,對不對?而這個老板——舉一個例子來說——因爲夫妻吵架,心情不好,他就到亞哥花園,或是去九族文化村參觀,他心情不好啊,他憤怒啊、他不滿啊,他對這個世間都是記恨,認爲人人都要害他,他就憤怒、想報複,內心充滿著恨、仇視,他走到百花前面,看到百花盛開,他也沒有心情欣賞,花了好幾億、好幾百億,他所種的花,都不是他的,因爲他無心欣賞,他只有憤怒、不滿。我就不同了,我只需要買一張票,花幾百元,我懷著一顆智慧的心、知足的心,我不缺什麼啊!對不對?我了知一切相,皆是緣生緣滅,一切法不可得,用這顆清淨心,看這個世間,用無所住、無所著、無所分別的心來看百花,不管我看到圓仔花、菜花、或是各種顔色的花,乃至凋謝的花,我都很快樂,因爲這就是世間的真相。(衆鼓掌)那麼簡單來說,簡單來說就是,世間這些愚癡的人,他只會努力,但是他不會享受,世間這些愚癡的人,很認真打拼的,來創造好的環境,但是他不會改變他的心境,那麼他就無法享受人生,這些愚癡的人,都是爲了這些智慧的人在打拼,爲什麼呢?有智慧的人,他用一顆知足的心,我不用花一百億,開墾什麼九族,我不用花任何錢,讓你們去開墾,我只須要買一張門票,我就能夠享受所有你種的花。(衆鼓掌)佛陀在《阿含經》講過一句話:弟子們!什麼叫做真正的快樂?弟子們!真正的快樂,就是不花一毛錢,就可以享受到世間的真理,真正的解脫的道理,叫做真正快樂的人。不用花一毛錢,就能夠令心非常的快樂跟歡喜,這是真正了解快樂的人。所以弟子們!世間人追求快樂,其實世間人根本不懂得快樂,世間人認爲境界在阻礙我們的心,其實不是,是我們的心去障礙這個境界。這樣聽懂了嗎?(衆鼓掌)再講一遍,我們凡夫的心就是說:我看到你這個人就覺得討厭,我不想見到你,你最好別在我面前出現!這叫做凡夫,境界,世間人認爲,是境界阻礙我們的心。
所以世尊告訴這個弟子們,不是境界來障礙我們的心,是我們的心去障礙境界。舉一個例子來說,這一顆是鑽石,鑽石放在那邊,你可曾聽過鑽石跟你說話,你聽過鑽石說:來啊!我是鑽石,趕快來執著我,趕快來愛我!你看過鑽石說話嗎?沒看過啊!鑽石就是默默的放在那裏,但是你爲什麼會對它這麼貪、執著呢?聽懂了嗎?因爲我們這一顆貪的心,知道這是貴重的鑽石,就起執著。所以《法華經》說: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每一種法,都安住在它的崗位,緣起性空,處處緣起,處處性空,處處相、處處無相,包括一朵花,它就是緣起、它就是性空;包括一個茶杯,它都是因緣生因緣滅,它也是緣起、也是性空;包括這張桌子,也是緣起、也是性空;包括我們這個身體,也是緣起、也是性空,所以處處相、處處無相,唯一的就是這一顆心,我們不能覺悟,其實我們也不是不能覺悟,我們是故意不覺悟,我問你:你會不會死?會!你會不會生病?會!當你臨死時,你的雙手還想抓住什麼?你還想抓住什麼?什麼也抓不住啊!一樣也沒有啊!所以有的人,他做得真的讓我們很感動。
我看以前那個傳記,有一個居士,他只是發願,他說:我這幾甲地都要挖起來,要做放生池。只是發這個願,西方叁聖馬上現前,阿彌陀佛馬上現前。我們人那個願的力量是很可怕的,我們人造業的力量也是很可怕,很可怕!所以說。你只要…
《智慧的語言 ( 四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