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遂有刀兵劫,負命殺汝身,欠財焚汝宅,離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報應各相當,洗耳聽佛說。”這個偈子的第一句“世上多殺生”是因,“遂有刀兵劫”便是果。你從前害了他的命是因,他今生殺你身是果。你過去謀他的財是因,今生他燒你的屋宅是果。爲什麼他害得你妻離子散呢?因爲你過去生曾破毀他的巢穴——殺鳥食卵,所以他今生害得你妻子離散,因果報應是“吃他八兩還半斤”一點亦不馬虎。所以欲想不受苦報,便應當皈依佛門,相信因果道理,勿造惡業。我再舉個曆史事實來作證明:從前佛在世時,琉璃王帶了大兵,去打迦毗羅衛國,佛曾親自去見琉璃王,請求和平解決,結果和談不成,佛就叫釋迦族人防守自衛,不要攻系。琉璃王的軍隊攻入城來,到處亂殺人民,這時神通廣大的目連尊者,運應神通將釋迦族人五百,攝入一缽入內,送至天宮避難。等到戰爭停止後,再去拿來一看,缽中之人盡成血水。目連尊者請示佛陀,這是什麼因緣?佛說:“過去許許多多年前,這裏有個大村莊,村中有一大魚池,在一個大好節日,村中的人,把池裏的魚,都捉來吃,其中有大條,亦被捉來殺了吃,那時有個小孩,從不吃魚肉的,爲了好玩,用棍子敲打大魚頭叁下。”佛又對目連說:“那時的大魚,就是今時的琉璃王,小魚就是現在他的軍隊,村莊的人士,就是現在被他們屠殺的釋迦族。那個雖然沒吃魚肉,只是敲了魚頭叁下的小孩就是我。我因未食魚肉,故未被殺,但是敲了叁下魚頭,所以這時頭痛叁天。”
錄自《素食的利益》頁一五~一八
第二十則:殺生吃肉障往生
《淨土聖賢錄》卷七載雲:袁中道,明萬曆四十二年望夕(十五夜),課畢趺坐,形神靜爽。忽入定,神出屋上,飄然乘雲,有二童子導之西行。俄而下至地,童子曰:“住”。中道隨下,見地平如掌,光耀滑潤;旁爲渠,廣十余丈;中有五色蓮,芳香異常;金橋界渠,欄楯交羅,樓閣極整麗。揖問童子:“此何地?卿何人?”曰:“予靈和先生侍者也。”問:“先生爲誰?”曰:“君兄中郎也。今方伫君,有所語,可疾往。”複取道至一處,樹十余株,池水汨汨,池上有白玉扉。一童子先入,一童子導,過樓閣二十余重,至一樓下,一人下迎,其顔如玉,衣如雲霞,長丈余。見中道,喜曰:“弟至矣!”谛視之,則宏道也。上樓交拜,有四五人來共坐。宏道曰:“此西方邊地也。信解未成,戒寶未全者,多生此,亦名懈慢國。上方有化佛樓臺,前有大池,可百由旬。中有妙蓮,衆生生處。既生,則散處樓臺,與有緣淨友相聚。以無淫聲美色,勝解易成。不久,進爲淨土中人。”中道問:“兄生何處?”宏道曰:“我淨願雖深,情染未除,初生此少時,今居淨土矣。終以戒緩,僅地居,不得與大士升虛空寶閣,尚需進修耳。幸宿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西方論》,贊歎如來不可思議度生之力,感得飛行自在,遊諸刹土,諸佛說法,皆得往聽,此實爲勝。”遂攜中道上升,倏忽千萬裏,至一處,光耀無障蔽,琉璃爲地;界以七寶樹,皆栴檀吉祥,出衆妙華,作異寶色;下爲寶池,波揚無量自然妙聲;池中衆寶蓮,葉五色光;池上隱隱危樓回帶,閣道旁出,皆有無量樂器,演諸法音。宏道曰:“汝所見者,淨土地行衆生依報也。過此,爲法身大士住處,甚美妙,千萬倍于此,神通亦千萬倍于此,吾以慧力遊其間,不得住也。過此,爲十地等覺所居,吾不得而知。過此,爲妙覺所居,唯佛與佛乃能知之。”語罷,複至一處。無牆垣,有欄楯,光耀逾前。坐頃之,宏道曰:“吾不圖樂之至此極也。使吾生時,嚴持戒律,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穩。若有乘無戒,多爲業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衆去,予所親見者多矣。弟般若氣分頗深,戒定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狂慧也。歸五濁,趁強健,實悟實修,兼持淨願,勤行方便,憐憫一切,不久當相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龍樹六齋法現存,遵而行之,殺戒尤急。寄語同學,未有日啓鸾刀,口貪滋味,而能生此土者也。雖說法如雲如雨,何益于事?我與汝空王劫時,世爲兄弟,乃至六道,莫不皆然。幸我得善地,恐汝墮落,方便神力,攝汝至此。淨穢相隔,不得久留。”時宗道已卒,因問其生處。宏道曰:“生處亦佳,汝後自知。”忽陵空而逝。中道起步池上,忽若墜水,躍然而醒,自爲記如此。
錄自《五戒相經箋要集注》頁二○八~二一一
第二十一則:教養兒女有義方
人人都會生兒女,但不見得人人都知道教兒女;生兒女易,教兒女難,天下大亂及地獄充塞的因素雖多,兒童時代未受家教的因素當居大半。光會生兒女,不會教兒女的人,實在慚愧爲人父母,對不起祖先,亦對不起國家。
《叁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這話一點不錯。俗諺道:“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養了兒女不管教,長大了爲害社會人群,這豈不是父之過嗎?古時候,有一個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的罪犯,判處斬首示衆。他要求在臨刑之前,吮一吮母親的乳頭,母親答允了,將乳頭送到他嘴裏,他狠命一咬將乳頭咬掉了——他恨煞母親沒有管教他,小時撒賴放任他,少年時做太保袒護他,以致長大之後,無惡不作,落得今朝斬首示衆,悔已遲了。這故事值得那些袒護兒女打老師的父母們,作面鏡子。
如上所述,養子不教確有罪過,可是教之不以義方,亦是有罪過的。例如看見兒女以財物施貧濟急,便不高興;看見兒女取非份之財回家,卻生歡喜,這等于教兒女悭吝貪財。此人兒女長大之後,不做貪官亦是小偷,做父母的怎麼辭其咎?爰節錄古今聖賢之“教子義方”數則,以供爲人父母者作參考。
佛說《善生經》雲:“做父母的要以五事對待兒女:第一、禁止兒女造一切惡,並且指導他們行一切善。第二、教導兒女知書識禮,及授予謀生技能。第叁、對兒女要盡力愛護與照料。第四、指導兒女的婚姻大事。第五、隨時供給兒女的生活費用和學費。”此說最完善扼要。
《四書》裏孔子說:“少年子弟,回到家裏要孝順父母,出去外面要恭敬長上,做事要謹慎小心,說話要誠實有信,對衆生要博愛,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這孝弟仁愛,是做人的根本,既切實做到,還有余力的話,才去學習文藝。”此說最爲根本切實。
現代高僧印光大師說:“凡屬子女,必須從幼教以孝弟忠信,勤儉溫恭,至其長大入學讀書,方有受益之基。倘自幼任性慣了,且無論無天資無善教,即有天資有善教,亦只成得個文字工人,儒門敗類而已。世有才高北鬥,學富五車,而其所作所爲,皆仗此聰明,以毒害生靈,毀滅道義者,其原皆由初無家教以爲之肇也......凡子女力能爲者,必須令其常做以習勤;凡飲食衣服,勿令華美;但凡抛棄五谷及損壞什物,無論物之貴賤輕, 重,必須告其來處不易,及折福損壽等義。”此說最具體易行。
天下父母心,都疼愛兒女的,都希望兒女將來有光明錦繡的前程。可是光明前程,不可幸致,欲想兒女前程光明,就必須教之以義方。前面所舉的叁個例子,按照佛說的義方教子,則子可望成佛;按照聖賢的義方教子,則子可望成聖賢,端在各人善爲選擇。
錄自《醒世周刊》第十五期
第二十二則:拾金不昧宅心厚
報載臺中市大榮汽車裝璜行店員柯吉安(家住彰化福興鄉定興村一二○號)深夜拾獲钜金,立刻送警招領,拒受任何報酬,獲得各界一致贊佩。在此盜竊貪汙案件,時有所聞之際,而柯君于“深夜”拾“钜金”,送警拒領,“拒受報酬”,這種好人好事,當可使那班竊賊貪官,慚愧無地,回過頭來。
柯君此一善舉,從任何方面看,都是利益無盡的:第一、拾金不昧,未做虧心之事,精神感到安慰,這就是最大的報酬,再多金錢買不來的。第二、柯君的店東和親友,由這件善事—拾金不昧,得知他不貪非份之財,忠厚可靠,以後一切經營交易,都信任他,這種無形的財富,不可估計。第叁、報載失主曾以數百元酬謝,但爲柯所拒受。足征柯君對“拾金不昧”,不自炫德色,如此宅心仁厚,必定“厚德載福”。有曆史事實,可資佐證,例如:
唐朝晉國公裴度,年少之時,相命先生說他當餓死。有一天到香山寺,見一女人,入寺拜佛祈求保佑,臨去遺留一包袱,公收藏守待之,明日女人淒惶來找,說是父親因案被囚,家中典假得玉帶一及犀帶二,欲以賄賂有關人士,寬解父獄,不幸昨天在此遺失了。公將原物交還,女人感激淚零,伏地拜謝。並留一帶酬謝,公拒絕不受。次日相命先生說他相貌變了,轉貧賤爲富貴,陰德救人,前程萬裏,不可限量。公後來官做到宰相,封晉國公,位極人臣,威震四夷,身系天下安危者垂叁十年,以全德始終。大家都說他這種福氣,是由以歸還寶帶的陰德所致。
亦許還會有人說柯君這是做傻事,現成的幾十萬元不知受用。其實柯君並不傻,說柯君傻的人,才是大傻瓜。佛說人生在世,無論貧富、貴賤,壽夭、窮通,都是因緣果報,自作自受。貧窮的人,因于過去未培福,所以今生貧苦;若欲轉貧爲富,應當努力工作,多積陰德,這叫“自求多福”。如果舍此他圖,以不正當之手段,竊取不義之財,萬無一得。縱然取得,亦只是空花幻景,轉眼成空,而後世必定變牛變馬,償還孽債。古今以來變作畜生還債的故事,不知多少,最近四十六年恒春林新淦變牛還債,便是個好例子。貪圖一時的揮霍,換來累世作牛馬,豈不是大傻瓜嗎!何況,取了不義之財,常恐東窗事發,內心惴惴惶惶,痛苦萬分。求財本圖快樂,若得不義之財反增痛苦,那不等于自討苦吃嗎?
人是血肉之軀,需要衣食住行,自不免有金錢費用。但必須循正當的途徑求得的錢財,方能安樂享受;若以非法手段勉強竊取的錢財,不但不能保有享受,而且反更增加罪惡和痛苦。試看那些貪官、竊賊、騙子、奸商,天天在攪…
《見賢思齊·廣化律師弘法故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