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年譜
弘一大師撰
依大師自撰八不道人傳,及成時續傳錄寫。複檢宗論中諸文增改,並參考別行諸疏序跋補訂焉。己未,居錢塘,初稿。辛酉,掩室永嘉,改纂。
乙亥,住溫陵月臺再治。老病纏綿,精力頹弊,未能詳密校理,殊自恧也。
年譜諸文,雖有撮略,或加潤飾,但悉有所據。若述私意,則寫雙行小字,上冠案字,以區別也。
明萬曆二十七年己亥,一歲。
是年五月叁日亥時,大師生。
俗姓鍾,名際明。又名聲,字振之。先世汴梁人,始祖南渡,居古吳木渎。
父名之鳳,字岐仲。母金氏,名大蓮。以父持白衣大悲咒十年,夢大士送子而生。時父母皆年四十。
庚子,二歲。
辛醜,叁歲。
壬寅,四歲。
癸卯,五歲。
甲辰,六歲。
乙巳,七歲。
始茹素。己巳,大師禮大悲銅殿偈,有雲:“我幼持齋甚嚴肅,夢想大士曾相召。”
丙午,八歲。
丁未,九歲。
戊申,十歲。
己酉,十一歲。
庚戍,十二歲。
就外傅,聞聖學,即以千古道脈爲任,囂囂自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于居敬慎獨之功,致知格物之要,深究之。開葷酒,作論數十篇,辟異端,夢與孔顔晤言。
辛亥,十叁歲。
壬子,十四歲。
癸醜,十五歲。
甲寅,十六歲。
乙卯,十七歲。
閱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乃不謗佛。取所著辟佛論焚之。
丙辰,十八歲。
丁巳,十九歲。
戊午,二十歲。
诠論語顔淵問仁章,竊疑天下歸仁語。苦參力討,廢寢忘餐者叁晝夜,忽然大悟,頓見孔顔心學。
冬十一月初五日喪父,享年五十九。聞地藏本願,發出世心。
(錄者注)大師聞地藏本願,發心出世,故其一生盡力宏揚贊歎地藏菩薩。
弘一法師曾輯靈峰贊地藏菩薩別集一卷,收入地藏菩薩聖德大觀內。庚午,大師結壇水齋持大悲咒願文,有雲:“七歲斷肉,未知出世正因。十二學儒,乃造謗法重業。賴善根未絕,每潛轉默移。一觸念于自知之序,次旋意于寂感之譚。禮樂師妙典,知佛與神殊。聞地藏昔因,知道從孝積。既懷喪父之哀,複切延慈之想。書慈悲忏法,矢志屍羅,聽大佛頂經,決思離俗。”
己未,二十一歲。
至星家問母壽,言六十二叁必有節限。遂于佛前立深誓。唯願減我算,薄我功名,必冀母臻上壽。
庚申,二十二歲。
專志念佛,盡焚窗稿二千余篇。
天啓元年,辛酉,二十叁歲。
聽大佛頂經,謂“世界在空,空生大覺”。遂疑何故有此大覺,致爲空界張本,悶絕無措。但昏散最重,功夫不能成片。因決意出家,體究大事。七月叁十日,撰四十八願願文。時名大朗優婆塞。
壬戍,二十四歲。
夢禮憨山大師,哭恨緣悭,相見太晚。師雲:“此是苦果,應知苦因”。語未竟,遽請曰:“弟子志求上乘,不願聞四谛法。”師雲:“且喜居士有向上志,雖然不能如黃檗臨濟,但可如岩頭德山。”心又未足。擬再問,觸聲而醒。因思古人安有高下,夢想妄分別耳。
一月中,叁夢憨師。師往曹溪,不能遠從。乃從雪嶺峻師剃度,命名智旭。雪師憨翁門人也。
[案]大師字蕅益,又字素華,當時諸缁素撰述中,多稱素華也。將出家,先發叁願,一、未證無生法忍,不收徒衆。二、不登高座。叁、甯凍餓死,不誦經禮忏及化緣,以資身口。又發叁拌:拌得餓死,拌得凍死,拌與人欺死。
將出家,與叔言別詩雲:“世變不可測,此心千古然,無限他山意,丁甯不在言。”
大師出家時,母舅謂曰:“法師世谛流布,吾甥決不屑爲,將必爲善知識乎。”大師曰:“佛且不爲,況其他也。”舅曰:“既爾,何用出家?”大師曰:“只要複我本來面目。”舅乃歎善。
夏、秋作務雲棲,聞古德法師講唯識論,一聽了了,疑與彿頂宗旨矛盾。請問。師雲:“性相二宗,不許和會。”甚怪之,佛法豈有二歧耶?一日,問古師雲:“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且如中陰入胎,念起受生,縱令速覺,如何得脫?”師雲:“汝今入胎也未?”大師微笑。師雲:“入胎了也。”大師無語。師雲:“汝謂只今此身果從受胎時得來者耶?”大師流汗浃背,不能分曉。竟往徑山坐禅。始受一食法。
此時即與新伊法主相識,爾後爲忘年交,幾叁十年,自庚午歲始,每一聚首,辄曉夜盤桓佛法弗置。學人從大師遊者,皆令禀沙彌戒于法主。初出家時,剃度師令作務叁年,其時急要工夫成片,不曾依訓。始意工夫成片,仍可作務,後以聲譽日隆,竟無處討得務單。
癸亥,二十五歲。
是春拜見幽溪尊者,時正墮禅病,未領片益。
大師坐禅徑山。至夏,逼拶功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殒。因知此身從無始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但是堅固妄想所現之影。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確非從父母生也。從此性相二宗,一齊透徹。知其本無矛盾,但是交光邪說大誤人耳。是時一切經論,一切公案無不現前。旋自覺悟,解發非爲聖證,故絕不語一人。久之,則胸次空空,不複留一字腳矣。秋,住靜天臺。臘月初八日,從天臺蹑冰冒雪,至杭州雲棲。苦到懇古德賢法師爲阿阇梨,向蓮池和尚像前,頂受四分戒本。
甲子,二十六歲。
正月叁日,于叁寶前,然香刺血,寄母書。勸母勿事勞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輪回。
十二月廿一日,重到雲棲,受菩薩戒。後一日,撰受菩薩戒誓文。
大師甫受菩薩戒,發心看律藏。阇梨古德師試曰:“汝已受大,何更習小?”對曰:“重樓四級,上級既造,下級可廢耶?”師曰:“身既到上層,目豈緣下級?”對曰:“雖升他化,佛元不離寂場。”
乙醜,二十七歲。
是春,就古吳閱律藏一遍,方知舉世積僞。四旬余,錄出毗尼事義要略一本。僅百余紙。此後仍一心究宗乘。
同二叁法友結夏。
寄剃度師雪嶺及阇梨古德師書。痛陳像季正法衰替,戒律不明。詞至懇切。
乙醜、丙寅兩夏,爲二叁友人逼演大佛頂要義二遍。實多會心,願事闡發,以志在宗乘,未暇筆述。
丙寅,二十八歲。
母病笃。四刲肱不救。痛切肺仟。
六月初一日,母亡。享年六十七。大師賦四念處以寫哀。
葬事畢。焚棄筆硯,矢往深山。道友鑒空、如甯留掩關于吳江之松陵。關中大病,乃以參禅工夫,求生淨土。
丁卯,二十九歲。
崇祯元年,戊辰,叁十歲。
是春出關,朝南海,觐洛伽山,將往終南。遇道友雪航□公,願傳律學,留住龍居。是夏,第二次閱律藏一遍,始成毗尼事義集要四本及梵室偶談。
是年,在龍居閱藏,于一夏中,僅閱千卷。夏初遇惺谷師,乃訂交焉。時惺谷師尚未剃染。仲冬,又獲交歸一師。于是二友最得交修之益,同結冬。
刺舌血書大乘經律。撰刺血書經願文,及書佛名經回向文。
過槜李東塔,見人上堂,有感。賦偈雲:“樹杪聲聲泣露哀,岸舟魚背漫相猜,宗乘頓逐東流下,觸目難禁淚滿腮。”“一滴狐涎徹體腥,當陽鴉立法王庭,卻慚普眼能弘護,猶使天人掩耳聽。”“聾人聽曲啞人歌,跛躄相將共伐柯,今日已成冥暗界,不知向後又如何。”
己巳,叁十一歲。
正月十五日,爲同學比丘雪航智□師講四分戒本,並刺血書願文。
是春,同歸一籌師,送惺谷至博山,依無異舣禅師薙發。舣禅師見大師所著毗尼事義集要,喜之。即欲付梓,大師不許。
在博山,遇璧如鎬師,詳論律學,遂與訂交。
隨無異舣禅師至金陵,盤桓百有十日。盡谙宗門近時流弊,乃決意弘律,大師律解雖精而自謂“煩惱習強,躬行多玷,故誓不爲和尚。”“叁業未淨,謬有知律之名,名過于實”,引爲“生平之恥。”
是春,撰持咒先白文。願持滅定業真言(注)百萬,觀音靈感、七佛滅罪、藥師灌頂、往生淨土真言各十萬。次當結壇持大悲咒十萬。
(錄者注)指持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母亡叁周年,乞善友課持經咒。撰爲母叁周求拔濟啓,及爲母發願回向文。
秋,遊棲霞,始晤自觀印阇梨。贈以偈雲:“舉世不知真,吾獨不愛假。羨君坦夷性,堪入毗尼社。”
是冬,同歸一籌師結製龍居。第叁次閱律一遍。至除夕,第叁次閱律藏畢,錄成六冊,計十八卷。
撰禮大報恩塔偈,持准提咒願文,禮大悲銅殿偈,起咒文,除夕白叁寶文。
撰尚友錄序。
庚午,叁十二歲。
春,病滯龍居。正月初一,然臂香,刺舌血,致書惺谷。叁月盡,惺谷同如是昉公從金陵回,至龍居,請季賢師爲和尚,新伊法主爲羯磨阇梨,覺源法主爲教授阇梨,受比丘戒。經叁閱律,始知受戒如法不如法事。彼學戒法,固必無此理,但見聞諸律堂,亦並無一處如法者。
是春,歸一籌師作毗尼事義集要跋。
撰閱律禮忏總別二疏,安居論律告文,爲母四周願文,爲父十二周求薦拔啓。結夏安居,爲惺谷壽、如是昉、雪航□叁友細講毗尼事義集要一遍。添初後二集,共成八冊。雖然盡力講究,不意或尋枝逐葉,不知綱要。或東扯西拽,絕不留心。或頗欲留心,身嬰重恙聽不及半。其余隨緣衆,無足責者。大師大失所望。
擬注梵網,作四阄問佛。一曰宗賢首,二曰宗天臺,叁曰宗慈恩,四曰自立宗。頻拈,得天臺阄。于是究心臺部,而不肯爲臺家子孫。以近世臺家與禅宗賢首慈恩,各執門庭,不能和合故也。時人以耳爲目,皆雲大師獨宏臺宗,謬矣謬矣。
[案]大師法語,示如母雲:“予二十叁歲,即苦志參禅,今辄自稱私淑天臺者,深痛我禅門之病,非臺宗不能救耳。奈何臺家子孫,猶固拒我禅宗,豈智者大師本意哉!”複松溪法主書雲:“私淑臺宗不敢冒認法派。誠恐著述偶有出入,反招山外背宗之诮。”“然置弟門外,不妨稱爲功臣。收弟室中,不免爲逆子。知我罪我,聽之而已。”
撰結壇水齋持大悲咒願文,爲父回向文。
辛未,叁十叁歲。
是春,撰毗尼事義集要序于臯亭古永慶寺。先是真寂聞谷老人,博山無異禅師,勸將毗尼事義…
《蕅益大師年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