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因明學階梯▪P2

  ..續本文上一頁的認識,歸納爲六項意義的,是陳那論師(slob dPon phyogs kyi glang Po)作了《集量論》,其內容共分六品,即現量品、爲自比量品及由此派生的觀遮诠品,爲他比量品及由此派生的觀喻晶、觀過類品等。對《量經》——《集量論》的旨趣進行解釋的,有法稱論師所作的《因明七論》,又可譯爲“解釋量理”的七部論典。

  其中主體論著有叁部,如人之軀體;其余四部,似人之四肢。主體叁部即詳細的爲《釋量論》、較簡略的爲《定量論》、極簡略的爲《正理滴論》。那麼《釋量論》中講了些什麼內容呢?本人對所量的事物作了正確的理解,並以之作爲對他人進行教海方法,乃將辨析八句義與集量論的詞義部分結合起來加以敘述。其中現量品的內容在成立瑜伽現量的主腦部分即通達一切智者較難領悟,這也正是所敘述的主要部分,所以陳那論師就成立能仁爲量(准繩)方面,在解釋佛陀教導時令人生起稀貴的感受,爲了證明大師及其教義是完滿無缺的,所以專門寫了成立量的篇章。

  對一切智者,曾有兩種不正確的看法,一種是認爲一切智者是無能生之因,一種是認爲無能知之因。爲了消除第一種不正確的認識,乃著重闡明從什麼道路證得一切智的次序,這叫做順序生起的說法。爲了消除第二種不正確的認識,乃著重闡明逆序道路的次序,這叫做逆序生起的說法。

  《定量論》講了些什麼內容呢?爲丁消除誹滂陳那論師不谙練辨析推理的邪見,乃以大悲心沒有象《釋量論》那樣廣泛論述,只照顧唯欲領悟量理的學衆,所以歸納了辨析推理的部分內容來論述。當然,它雖然不象《釋量論》那樣包羅全部內容,但爲他比量品乃是《定量論》所詳細論述的內容。

  《正理滴論》中說了些什麼內容呢?由于所化導的信衆不能接受廣泛的論述,以及爲了使受化導者對言詞簡略,意義廣泛,易于領會,所以將辨析推理,歸納爲極簡略而論述之。

  闡述如軀體的肢分,即所引伸肢體般的論著有四種,即《因滴論》、《觀相屬論》、《成他相續論》和《诤正理論》。這四種何以叫做所引伸的肢論呢?

  前兩種系由爲自比量品所引伸,因爲要了解障蔽的事物,必須依賴比量,爲了獲得決定的認識,則又必須濃靠廣論因相。自宗和他派的某些人,主張因有六相,即只見同品的隨因正行,未見的隨因遣行,宗法,量認識叁相,主張無成立反面量的唯一數目,宗(論題)不受量所危害的有境等。

  又有一些人主張把獨一隨因遣遍及獨—隨因正遍相合而立因爲一相等邪分別,爲了消除此等不正確的認識,乃說明自宗所主張的理論體系,定爲因叁相或叁支比量。爲了闡述這些道理如《因滴論》對“宗法由彼因所遍,具此正因有叁種,......”作了詳細的論述。

  因叁相的根本依賴于聯系。對此,外道勝論派把聯系歸納爲具有聯系和集合聯系二種。又將“實”第六句義法,歸納爲能依和所依。複又主張于一、二、叁、五、六句義之外,別有第四句“大有性”。其所謂“具有”,如織氆氇時,經緯線交織,此等即成爲産生認識交織心織因素的物質。將主張聯系實有的不正確認識破除之後,乃將聯系(關系)定爲同體與因果兩種。取得解脫的方法,是證無我的智慧,輪回之根本爲我執,其所耽著之境與補特伽羅聯系,爲破斥其實有的執著,正如《觀相屬論》中就“若無則不生”的因果道理作了詳細的論述。

  後兩部論著是爲他比量品之肢分。在現量品中否定外境之後,闡述了唯識的理論。倘若沒有外境(客觀事物),唯有心識(主觀認識)就不可能使對方領悟,所言利他則不合理,對這種想法的答案是:即使主張唯識,但從身、語的事態上,推度其動機,在駁斥了與其自身的聯系之後,爲了使對方得到領悟,如說:“自身心識先生起,方有行動見之後,使他亦如此認識,此理唯識亦相似。”這就是造《成他相續論》的的。

  《诤正理論》是爲他比量品的肢分。在作利他時,由于施舍給予衣食等,雖能完成暫時的快樂,但不能修成永久的安樂。對境、行、果堅持的邪分別和對常斷兩邊懷疑者,用能破和能立破除之後,使之走上正確途徑,以成爲永遠幸福,爲了使之理解這種辯證方法,故寫了《诤正理論》。

  簡言之,量理論著《因明七論》中的前叁部,因爲完整地論述了辨析八門意義,所以名爲如軀體般之論著,由此引伸的後四部中,因未分別全部論述辨析八門意義,所以名爲引伸的肢分論著。

  如此,可見《因明七論》闡述了大乘種姓走向成佛道路的次第和成佛之後作利益衆生的次第。這如經中所說:“諸比丘或善巧者,如同截煉磨真金,對我之言善觀察,是爲受持非爲敬”。如經所說,所衡量的前兩個對象,即現實事物和略隱事物,對此用實物力理智去進行觀察;對極隱的事物要依賴教義作爲因理進行比度論證。對于這些,要用實物力原理,去觀察在前後的主張上有無矛盾,自己所言之直接和間接內容上有無矛盾,從而作出判斷,爲了說明這些原理,首先,在《釋量論》的歸敬頌文中就說:“斷除分別之網相,......”最後在《诤正理論》中亦有所論述。

  第叁部分 成立量土夫

  “歸敬爲量利諸趣,示現善逝救護者。”這兩句頌文是《集量論》歸敬頌。此中贊頌了佛薄伽梵具足因圓滿和果圓滿兩類。因圓滿又分爲兩種:思想圓滿和行爲圓滿。

  思想圓滿,是指全面爲衆生謀福利的大悲心。行爲圓滿,是指修練通達無我的智慧,習慣于爲他人謀利益的大師。

  在果圓滿方面,又分爲自利圓滿和他利圓滿。自利圓滿指其足斷證並有叁大優點的善逝。他利圓滿,指將自己所見之道以指導別人而拯救衆生的實行者。如此從因圓滿産生出具足二利的果圓滿之量,從而誕生之薄伽梵(出有壞,爲佛名號之一——譯注),就叫作正確量。

  歸敬頌文的意思,法稱論師在《戍量品》中是如何解釋的呢?頌之前半阙歸納爲五義闡明,即成爲量,利諸趣、示現、善逝、救護者。 

  複次,第一成爲量,爲所抉擇之差別依,其余皆爲抉擇之差別法。在此又有按頌文的次序論述爲流轉門,即順序生起門和按逆序論述爲還滅門即逆序生起門兩種說法。如此分爲兩種的理由如說:“量知隱蔽事,無立彼論據。”這段文中旨在駁斥那種認爲成爲量的一切智者,只習慣于證得某些方法,並無産生一切智者的因。其又主張有此種一切智者,如說:“其果或自性,如彼而見故。”此文中乃說沒有能知道一切智者的因。爲了駁斥第一種不正確的主張,所以作出流轉門的論述。爲了駁斥第二種不正確的主張,所以作出還滅門的論述。

  關于思想圓滿大悲心,因爲是第一位的論據,所以直接論述,由此體現的是學習菩提心。行爲圓滿,是用通達無我的智慧,串習利他事業爲主要行爲。由此體現的,又顯示關于學習布施和戒律的論述。

  第一個說法,旨在理解佛從何而來。第二個說法,首先在于肯定四谛原理。繼而對證功德圓滿,及此由因作爲先導,用因明量式去成立之後,以論述經過此種道路如何到達目的地的正確認識。

  上述旨意,是爲了滿足追尋解脫的明顯願望和目的者,從論證教義是無缺陷方面,以成立薄伽梵成爲量的原理。

  爲了滿足人們的需要,以成立能仁(佛的又一名號——譯注)爲量是沒有意義的,因爲從現量和比量任何一方面都可以成立他。這種責難是無益的,因爲並不是爲了成立任何事情,都以成立能仁爲量去論證,實則是爲了在說明增上生、決定勝以及臻于這種地位的方法上,證實能仁是量士夫。

  複次,爲了上述目的,去成立能仁爲量,也應該是沒有意義的,因爲對于前生後世及四谛等,用實物力比量即可證成,此乃是你的主張。這種指責對我方而言亦無過失,如果不首先依賴薄伽梵的教義,即便是要想了解“無我”和“微細刹那”等也是不可能的,這些,不用說是用比量去論證的。最初,薄伽梵對于成立增上生、決定勝地位的理論,不斷用世人所現見之事物去說明,但尚有些有辨別能力的人,對他所說的是否即如是存在或不存在,也進行過分析,對此等情況仍然指出是通過比量的推理論證去實現的。

  從流轉門——順序生起方面,論述佛陀是從什麼道路誕生的呢?分兩點:

  一、從論述成爲量的意義方面,認識標爲量土夫的依據。在了解增上生、決定勝及達到此地位的方法等對象時,皆有賴于量,對這些對象(境)要作到全面的了解,也唯獨能仁是量。那麼,具備什麼性相變爲量的總的性相(定義)是什麼呢?如說:“量爲無欺之認識”。又如說,“也是明了未知義”。此引文中所說意義爲“新生無欺之認識”是量的性相,論述能仁也具備了這個性相,如說:“具此薄伽梵爲量”。這段引文的意義是:能仁薄伽梵(命題的前陳)是通曉如所有性(體相如何),盡所有性(數量若幹)的量士夫(論題的後陳),對此一切具足新生無欺之認識亦爲彼故(因)。

  論述歸敬頌文意義,如說:“不生反面義,變成即如彼”。此段文義是:作爲歸敬頌論述,有反駁的意義,就是反駁一切智者不從自己之因生起的說法。又有全面否定的意義,即爲了理解一切智,是依賴于方便智慧之特殊因理經過串習而達到究竟,才誕生爲量,如立論式:一切智者(命題的前陳)理應爲量士夫(命題的後陳)(宗),是依賴正確的因理樹立爲量故(因)。

  在成爲量的“成”義上斷除诤論,如說:“量爲認識隱事義,無成立彼之因理,鄭重分析亦非有,對此有人詳論述。”這段引文的意義是:順世派、行爲派(均系古印度宗教派系名)等一部分學者強調說:“正如你所駁斥的自在天,在一切智者上,你也犯了同樣的過失。若是個量士夫,由于修持了什麼才能成爲一切智者的理由一點兒也沒有,同時對彼方法亦無可鄭重修持的方法。既沒有一點兒能生的因,也沒有一點兒俾便了解的理由,而且…

《入因明學階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