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认识,归纳为六项意义的,是陈那论师(slob dPon phyogs kyi glang Po)作了《集量论》,其内容共分六品,即现量品、为自比量品及由此派生的观遮诠品,为他比量品及由此派生的观喻晶、观过类品等。对《量经》——《集量论》的旨趣进行解释的,有法称论师所作的《因明七论》,又可译为“解释量理”的七部论典。
其中主体论著有三部,如人之躯体;其余四部,似人之四肢。主体三部即详细的为《释量论》、较简略的为《定量论》、极简略的为《正理滴论》。那么《释量论》中讲了些什么内容呢?本人对所量的事物作了正确的理解,并以之作为对他人进行教海方法,乃将辨析八句义与集量论的词义部分结合起来加以叙述。其中现量品的内容在成立瑜伽现量的主脑部分即通达一切智者较难领悟,这也正是所叙述的主要部分,所以陈那论师就成立能仁为量(准绳)方面,在解释佛陀教导时令人生起稀贵的感受,为了证明大师及其教义是完满无缺的,所以专门写了成立量的篇章。
对一切智者,曾有两种不正确的看法,一种是认为一切智者是无能生之因,一种是认为无能知之因。为了消除第一种不正确的认识,乃着重阐明从什么道路证得一切智的次序,这叫做顺序生起的说法。为了消除第二种不正确的认识,乃着重阐明逆序道路的次序,这叫做逆序生起的说法。
《定量论》讲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丁消除诽滂陈那论师不谙练辨析推理的邪见,乃以大悲心没有象《释量论》那样广泛论述,只照顾唯欲领悟量理的学众,所以归纳了辨析推理的部分内容来论述。当然,它虽然不象《释量论》那样包罗全部内容,但为他比量品乃是《定量论》所详细论述的内容。
《正理滴论》中说了些什么内容呢?由于所化导的信众不能接受广泛的论述,以及为了使受化导者对言词简略,意义广泛,易于领会,所以将辨析推理,归纳为极简略而论述之。
阐述如躯体的肢分,即所引伸肢体般的论著有四种,即《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和《诤正理论》。这四种何以叫做所引伸的肢论呢?
前两种系由为自比量品所引伸,因为要了解障蔽的事物,必须依赖比量,为了获得决定的认识,则又必须浓靠广论因相。自宗和他派的某些人,主张因有六相,即只见同品的随因正行,未见的随因遣行,宗法,量认识三相,主张无成立反面量的唯一数目,宗(论题)不受量所危害的有境等。
又有一些人主张把独一随因遣遍及独—随因正遍相合而立因为一相等邪分别,为了消除此等不正确的认识,乃说明自宗所主张的理论体系,定为因三相或三支比量。为了阐述这些道理如《因滴论》对“宗法由彼因所遍,具此正因有三种,......”作了详细的论述。
因三相的根本依赖于联系。对此,外道胜论派把联系归纳为具有联系和集合联系二种。又将“实”第六句义法,归纳为能依和所依。复又主张于一、二、三、五、六句义之外,别有第四句“大有性”。其所谓“具有”,如织氆氇时,经纬线交织,此等即成为产生认识交织心织因素的物质。将主张联系实有的不正确认识破除之后,乃将联系(关系)定为同体与因果两种。取得解脱的方法,是证无我的智慧,轮回之根本为我执,其所耽著之境与补特伽罗联系,为破斥其实有的执著,正如《观相属论》中就“若无则不生”的因果道理作了详细的论述。
后两部论著是为他比量品之肢分。在现量品中否定外境之后,阐述了唯识的理论。倘若没有外境(客观事物),唯有心识(主观认识)就不可能使对方领悟,所言利他则不合理,对这种想法的答案是:即使主张唯识,但从身、语的事态上,推度其动机,在驳斥了与其自身的联系之后,为了使对方得到领悟,如说:“自身心识先生起,方有行动见之后,使他亦如此认识,此理唯识亦相似。”这就是造《成他相续论》的的。
《诤正理论》是为他比量品的肢分。在作利他时,由于施舍给予衣食等,虽能完成暂时的快乐,但不能修成永久的安乐。对境、行、果坚持的邪分别和对常断两边怀疑者,用能破和能立破除之后,使之走上正确途径,以成为永远幸福,为了使之理解这种辩证方法,故写了《诤正理论》。
简言之,量理论著《因明七论》中的前三部,因为完整地论述了辨析八门意义,所以名为如躯体般之论著,由此引伸的后四部中,因未分别全部论述辨析八门意义,所以名为引伸的肢分论著。
如此,可见《因明七论》阐述了大乘种姓走向成佛道路的次第和成佛之后作利益众生的次第。这如经中所说:“诸比丘或善巧者,如同截炼磨真金,对我之言善观察,是为受持非为敬”。如经所说,所衡量的前两个对象,即现实事物和略隐事物,对此用实物力理智去进行观察;对极隐的事物要依赖教义作为因理进行比度论证。对于这些,要用实物力原理,去观察在前后的主张上有无矛盾,自己所言之直接和间接内容上有无矛盾,从而作出判断,为了说明这些原理,首先,在《释量论》的归敬颂文中就说:“断除分别之网相,......”最后在《诤正理论》中亦有所论述。
第三部分 成立量土夫
“归敬为量利诸趣,示现善逝救护者。”这两句颂文是《集量论》归敬颂。此中赞颂了佛薄伽梵具足因圆满和果圆满两类。因圆满又分为两种:思想圆满和行为圆满。
思想圆满,是指全面为众生谋福利的大悲心。行为圆满,是指修练通达无我的智慧,习惯于为他人谋利益的大师。
在果圆满方面,又分为自利圆满和他利圆满。自利圆满指其足断证并有三大优点的善逝。他利圆满,指将自己所见之道以指导别人而拯救众生的实行者。如此从因圆满产生出具足二利的果圆满之量,从而诞生之薄伽梵(出有坏,为佛名号之一——译注),就叫作正确量。
归敬颂文的意思,法称论师在《戍量品》中是如何解释的呢?颂之前半阙归纳为五义阐明,即成为量,利诸趣、示现、善逝、救护者。
复次,第一成为量,为所抉择之差别依,其余皆为抉择之差别法。在此又有按颂文的次序论述为流转门,即顺序生起门和按逆序论述为还灭门即逆序生起门两种说法。如此分为两种的理由如说:“量知隐蔽事,无立彼论据。”这段文中旨在驳斥那种认为成为量的一切智者,只习惯于证得某些方法,并无产生一切智者的因。其又主张有此种一切智者,如说:“其果或自性,如彼而见故。”此文中乃说没有能知道一切智者的因。为了驳斥第一种不正确的主张,所以作出流转门的论述。为了驳斥第二种不正确的主张,所以作出还灭门的论述。
关于思想圆满大悲心,因为是第一位的论据,所以直接论述,由此体现的是学习菩提心。行为圆满,是用通达无我的智慧,串习利他事业为主要行为。由此体现的,又显示关于学习布施和戒律的论述。
第一个说法,旨在理解佛从何而来。第二个说法,首先在于肯定四谛原理。继而对证功德圆满,及此由因作为先导,用因明量式去成立之后,以论述经过此种道路如何到达目的地的正确认识。
上述旨意,是为了满足追寻解脱的明显愿望和目的者,从论证教义是无缺陷方面,以成立薄伽梵成为量的原理。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以成立能仁(佛的又一名号——译注)为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从现量和比量任何一方面都可以成立他。这种责难是无益的,因为并不是为了成立任何事情,都以成立能仁为量去论证,实则是为了在说明增上生、决定胜以及臻于这种地位的方法上,证实能仁是量士夫。
复次,为了上述目的,去成立能仁为量,也应该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于前生后世及四谛等,用实物力比量即可证成,此乃是你的主张。这种指责对我方而言亦无过失,如果不首先依赖薄伽梵的教义,即便是要想了解“无我”和“微细刹那”等也是不可能的,这些,不用说是用比量去论证的。最初,薄伽梵对于成立增上生、决定胜地位的理论,不断用世人所现见之事物去说明,但尚有些有辨别能力的人,对他所说的是否即如是存在或不存在,也进行过分析,对此等情况仍然指出是通过比量的推理论证去实现的。
从流转门——顺序生起方面,论述佛陀是从什么道路诞生的呢?分两点:
一、从论述成为量的意义方面,认识标为量土夫的依据。在了解增上生、决定胜及达到此地位的方法等对象时,皆有赖于量,对这些对象(境)要作到全面的了解,也唯独能仁是量。那么,具备什么性相变为量的总的性相(定义)是什么呢?如说:“量为无欺之认识”。又如说,“也是明了未知义”。此引文中所说意义为“新生无欺之认识”是量的性相,论述能仁也具备了这个性相,如说:“具此薄伽梵为量”。这段引文的意义是:能仁薄伽梵(命题的前陈)是通晓如所有性(体相如何),尽所有性(数量若干)的量士夫(论题的后陈),对此一切具足新生无欺之认识亦为彼故(因)。
论述归敬颂文意义,如说:“不生反面义,变成即如彼”。此段文义是:作为归敬颂论述,有反驳的意义,就是反驳一切智者不从自己之因生起的说法。又有全面否定的意义,即为了理解一切智,是依赖于方便智慧之特殊因理经过串习而达到究竟,才诞生为量,如立论式:一切智者(命题的前陈)理应为量士夫(命题的后陈)(宗),是依赖正确的因理树立为量故(因)。
在成为量的“成”义上断除诤论,如说:“量为认识隐事义,无成立彼之因理,郑重分析亦非有,对此有人详论述。”这段引文的意义是:顺世派、行为派(均系古印度宗教派系名)等一部分学者强调说:“正如你所驳斥的自在天,在一切智者上,你也犯了同样的过失。若是个量士夫,由于修持了什么才能成为一切智者的理由一点儿也没有,同时对彼方法亦无可郑重修持的方法。既没有一点儿能生的因,也没有一点儿俾便了解的理由,而且…
《入因明学阶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