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因明学阶梯▪P3

  ..续本文上一页为了知道它,也没有可供郑重去作的办法。” 

  对这些论调,从三方面进行批判:

  第一、探讨一切智者的原因,如说:“对不知者说此理,为使诸乱怀疑者,对上述理郑重行,某些识者将探求。”此段引文的含义,是对不知道解脱痛苦方法的某些人给予指导,为了使对正确的指导消除错乱怀疑而追求解脱的人们,去探访具有彻底明了解除痛苦方法的某些人。又为了促使他对这种人所讲的意义郑重实践,故行精进。

  第二、觅求一切智者的方法,如说:“为此是彼命题上,形成智慧察对象,知晓此等昆虫数,于我自身无必要。”这段引文的意思是:认为佛陀对现实欲追求解脱作为命题者,轮回的流转与还灭道理是否知道,同时认为佛陀是否有智慧去计算所有昆虫的数目。对此我是不去分析的,因为作为追求解脱的我来说,毫无必要去了解所有昆虫的数目,我只是为了追求解脱罢了。

  第三、识别一切智者,如说:“对所取与舍,及其方法明,谁许之为量,非明了一切;能否见远处,所许即为见,见远如为量,即去依鸥鹰。”这段引文的意思如立论式:能仁薄伽梵(命题的前陈)理应许为追求解脱之量(命题的后陈)(宗),彻底现见所应取应舍之轮回流转与还灭及其方法故(因)。其反驳论式:只了解昆虫总数,并不是完备希求解脱的欲望(命题—宗),如此无必要故。如是,再立论式:能仁薄伽梵(命题的前陈)不论能否瞧得很远理应许为追求解脱的佛陀(命题的后陈)(宗),已彻底见到所许四谛之真理故(因)。倘非如此,只是以看得较远,即认为具备了量土夫的性相的话,那么叫希求解脱的人去依靠鹫鸟吧!这样教诲,则有太过之失啊!

  因此,还有承认会制造其他一切东西者叫一切智人,例如书画、铣工、缝纫等活都会的人,世人称之为“全知者”一般的活。凡识理能作一切事者都是一切智者的话,而他们还造了恶趣之苦等,这样只能对业与烦恼安一切智者的名称。为了说明以上的破 立原理,所以说,按所知事物存在的道理去观察的人,名为一切智,这即是佛陀。

  于流转门成立四个差别法,分为三点:

  (一)识别思想圆满,如说:“串习悲心为因理。”这句引文的意思是:要修成量士夫,大悲心必须作先导,这就是要生起使一切众生都能解脱痛苦的大悲心,继而要修习消除痛苦的方法,以期成佛。试立论式:大悲心(命题的前陈)非无因及相违因所生(命题的后陈)(宗),是从以往同类串习所成故(因)。这种大悲心就是初修大乘道的论据,救护者作为因所成立之宗体,一开始也必须成立这一点。

  此后,消除不成立彼之主张,又分为二点:

  其一,提出诤论,如说:“心识必须依心故,若说不由串习成。”这段引文的意思是:顺世派说:“生悲悯心,不须若干串习者成办,因为没有许多生故,意识思维,都必须依靠身躯,当躯体一灭,它亦随之毁灭了。如灯之光,身躯的果实或如酒和麻醉的性能一样,身躯的功能,或如墙壁上依附的图画,只不过是自然地依附罢了。

  第二,反驳,如说:“非是身依已灭故。”又说:“当整体投生之时,呼吸器官心识等,并非依赖自同类,亦非唯身而出生。”将这段引文的意思立成论式:心意分别(命题的前陈),彼身并非与尔之近取俱生之特殊增上缘依赖处(命题的后陈)(宗),如此之依身已被量否定或将否定故(因)。又立论式:凡人,生下即呼吸、有色根,心识之特殊习气复现(命题的前陈)井非整体投生时不依赖自身之先行同类(命题的后陈)(宗),是具足呼吸者故(因)。

  将前后引证的文义归纳起来,立论式:刚诞生的意、心分别(命题的前陈)前念心、识必然先行(命题的后陈)(宗),是心识故(因),如看到从现今的贪心生起嗔恚心(喻)。复立论式:平庸人临死的意、心(命题的前陈),为后世心之连接者(命题的后陈)(宗),是具贪之心故(因),如看到从现今的贪心生起嗔恚心故(喻)。关于这个问题,既驳斥认为不可能由多生多世串习的论点及即使可能串习,但驳斥其不致无边繁衍论点的本领文义既多且难理解,故仅举一二例以明之。

  (二)从思想圆满产生行为圆满的情况,分为三点:

  1.略述,如说:“具悲者为除他苦,现行各种方便法,生方便因为隐事,叙述此等甚为难。”特此引文意思立论式:具悲心加行道菩萨(命题的前陈)最初为了现见自身痛苦之方法以作具二加行之串习合理者(命题的后陈)(宗),是誓愿解除一切有情痛苦之凡夫故(因)。此因之所以遍于宗,盖由方便所产生之苦谛、灭谛,及其因集谛,道谛等皆为隐事,实难正确讲说、理解故。

  2.详述,又分为三点:

  (1)考察所断事的方法,如说:“以教及理分辩者,由于痛苦之差异,对苦因及无常等,必须考察其自性,倘如是之因存在,其果即不颠倒见。”这段引文的意思,是说所量(认识)之物有三种,即现见事物、略隐事物、极隐事物。此等都必须用各别方法进行考查。对极隐事物指依赖经过三种观察之正确教典去分辨,其余两种事物以不根据教典损益之原理进行观察故。即以此为命题(宗),在通达痛苦自身的本质时,其痛苦是否有因,其因属于常还是无常等等,理应就因的本性上考虑,何以说既然立誓消除苦而如此之苦又无因,或其因常存,从而其结果痛苦不被克制它的力量所颠倒,因为未曾见此种情况故。经过如此论述,就能够通晓苦及其因,其因又为无常,此又因为见到产生一些痛苦及其增长消逝的差异性之后,就能够如实领悟了。从而说明次第生起想解脱苦谛的心,想断除集谛的心,欲获得灭谛的心等。

  (2)考察对治的情况,如说:“为摧毁其因,观察其异品,了因自性故,其异品亦明,执我与我所,有为所行境,贪心是其因,彼之损害者,见无我相违。”这段引文的意思是说:观察集谛的对立面,依赖克制苦谛之因集谛而对治之,如是观察之,则集谛的对立面亦被量所认定,对作为因的我执之性质如是了解之后,认识其反面的智慧即成为它的对治者,由此而说须依靠道谛。立论式:由我执和执为我所有造成的有为之五蕴有其所行境贪恋痛苦之爱(命题的前陈),为自身果报痛苦之因(命题的后陈)(宗),是彼之俱生助缘故(因)。复立论式:现证无我之智慧(命题的前陈)是我执之对治者(命题的后陈)(宗),与彼从认识相矛盾方面能从根本上破除彼故(因)。

  (3)如是观察之必要性。如说:“现象多方法亦多,经过长时期串习,其有过失与功德,将会变得极分明,因此心智亦明故,因之习气亦断除,大能仁深入利他,胜过麟角(独觉)等之行。”这段引文的意思是:如果用教典和理论去进行分析,固然如此,但就现实修行方面而言又如何呢?试立论式:薄伽梵(命题的前陈),您具有针对断除过失和对治者功德的心极分明并达到彻底的原因(命题的后陈)(宗),由您前世悲心之力于轮回中经过若干生死、终对归纳世出世间若干方法经过长时间的串习才得到此种结果故(因)。从而,从集结的方法分化出许多种,苦谛之因的恶习气也彻底断除,对因果的分析心极为明显彻底故,甚至由于未熟练语义,也有倒行逆施的行为。试立论式:大能仁(命题的前陈)是胜于麟角等之其他希求解脱者(命题的后陈)(宗),利他的方法彻底的原故(因)。 

  3.概括意义,如说:为利彼串习方法,许此种人是大师,所行初业已生故,将此二种说为因。”这段引文的意义是:把串习的方法说为大师是不合理的,规范师曾这样指点过:“为启示众生故名大师。”就这段文中所说的“加行”(命题的前陈),并非说大师只演说彻底的在证无我智慧方法串习之道时欲为大师显示怍如是说故。复立论式:为利他而串习之有学位时之现证无我智慧(命题的前陈)可立为大师的理由(命题的后陈)(宗),是大师最终的因素故(因)。又立论式:前面讲过的两种思想圆满(命题的前陈)有说为大师最终因素的理由(命题的后陈)(宗),从成就自他双利的善逝,救护者最初(您于)入道时所产生的方法经过串习而出现故(因)。

  (三)从思想和行为圆满以建立果报圆满,分为自利圆满和利他圆满两种。

  1.讲述具足三种特点方为善逝,如说:“断因具三德善逝”。将这句话的意思立为论式:断除苦因及其习气者(命题的前陈)是善逝(命题的后陈)(宗),是具足三种功德之彻底断除者故因。

  (1)善断除,如说:“是等非苦之依处,彼是善者为无我,是从见或行所得。”这段引文所说三种功德是指的什么呢?断除(命题的前陈)应是善断除(命题的后陈)(宗),是彻底断除苦痛身躯者故(因)。外道教派虽也有断除之说,但非与苦痛相联系德善断除。复立论式:善断除(命题的前陈),其善方法应先行(命题的后陈)(宗),由现见补特伽罗无我及以此加行串习所获得故(因)。“是从见或行所得”中的“或”字,是表明以“二证”归纳见(道)所断及修(道)所断各个所断除的缠缚故。

  (2)不退转之断除,如说:“生与过失遍处出,说不再退转轮回,因断我见种子故。”这段引文质问断除复退转的是什么,断除了什么才能不退转呢?为答复而立论式:得预流果位者将轮转七生(宗),说彼尚存之过患等将于轮转七生中遍处出现故(因)。复立论式:前云断除(命题的前陈)唯不再退转而近者(命题的后陈)(宗),以彻底断除我见之种子习气故(因)。质问:由证无我的智慧如何损害我执呢?如果认为只是由于执著方法上的矛盾,而由我执亦将损害它。为答复所问而立论式:证补特伽罗无我的智慧(命题的前陈)(尔对)补特伽罗我执是直接损害者(命题的后陈)(宗),尔与彼确在执著方法上各异,而尔之执著方法又确属无颠倒真实的有境(主观认识)故(因)。

  (3…

《入因明学阶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