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了知道它,也沒有可供鄭重去作的辦法。”
對這些論調,從叁方面進行批判:
第一、探討一切智者的原因,如說:“對不知者說此理,爲使諸亂懷疑者,對上述理鄭重行,某些識者將探求。”此段引文的含義,是對不知道解脫痛苦方法的某些人給予指導,爲了使對正確的指導消除錯亂懷疑而追求解脫的人們,去探訪具有徹底明了解除痛苦方法的某些人。又爲了促使他對這種人所講的意義鄭重實踐,故行精進。
第二、覓求一切智者的方法,如說:“爲此是彼命題上,形成智慧察對象,知曉此等昆蟲數,于我自身無必要。”這段引文的意思是:認爲佛陀對現實欲追求解脫作爲命題者,輪回的流轉與還滅道理是否知道,同時認爲佛陀是否有智慧去計算所有昆蟲的數目。對此我是不去分析的,因爲作爲追求解脫的我來說,毫無必要去了解所有昆蟲的數目,我只是爲了追求解脫罷了。
第叁、識別一切智者,如說:“對所取與舍,及其方法明,誰許之爲量,非明了一切;能否見遠處,所許即爲見,見遠如爲量,即去依鷗鷹。”這段引文的意思如立論式:能仁薄伽梵(命題的前陳)理應許爲追求解脫之量(命題的後陳)(宗),徹底現見所應取應舍之輪回流轉與還滅及其方法故(因)。其反駁論式:只了解昆蟲總數,並不是完備希求解脫的欲望(命題—宗),如此無必要故。如是,再立論式:能仁薄伽梵(命題的前陳)不論能否瞧得很遠理應許爲追求解脫的佛陀(命題的後陳)(宗),已徹底見到所許四谛之真理故(因)。倘非如此,只是以看得較遠,即認爲具備了量土夫的性相的話,那麼叫希求解脫的人去依靠鹫鳥吧!這樣教誨,則有太過之失啊!
因此,還有承認會製造其他一切東西者叫一切智人,例如書畫、銑工、縫紉等活都會的人,世人稱之爲“全知者”一般的活。凡識理能作一切事者都是一切智者的話,而他們還造了惡趣之苦等,這樣只能對業與煩惱安一切智者的名稱。爲了說明以上的破 立原理,所以說,按所知事物存在的道理去觀察的人,名爲一切智,這即是佛陀。
于流轉門成立四個差別法,分爲叁點:
(一)識別思想圓滿,如說:“串習悲心爲因理。”這句引文的意思是:要修成量士夫,大悲心必須作先導,這就是要生起使一切衆生都能解脫痛苦的大悲心,繼而要修習消除痛苦的方法,以期成佛。試立論式:大悲心(命題的前陳)非無因及相違因所生(命題的後陳)(宗),是從以往同類串習所成故(因)。這種大悲心就是初修大乘道的論據,救護者作爲因所成立之宗體,一開始也必須成立這一點。
此後,消除不成立彼之主張,又分爲二點:
其一,提出诤論,如說:“心識必須依心故,若說不由串習成。”這段引文的意思是:順世派說:“生悲憫心,不須若幹串習者成辦,因爲沒有許多生故,意識思維,都必須依靠身軀,當軀體一滅,它亦隨之毀滅了。如燈之光,身軀的果實或如酒和麻醉的性能一樣,身軀的功能,或如牆壁上依附的圖畫,只不過是自然地依附罷了。
第二,反駁,如說:“非是身依已滅故。”又說:“當整體投生之時,呼吸器官心識等,並非依賴自同類,亦非唯身而出生。”將這段引文的意思立成論式:心意分別(命題的前陳),彼身並非與爾之近取俱生之特殊增上緣依賴處(命題的後陳)(宗),如此之依身已被量否定或將否定故(因)。又立論式:凡人,生下即呼吸、有色根,心識之特殊習氣複現(命題的前陳)井非整體投生時不依賴自身之先行同類(命題的後陳)(宗),是具足呼吸者故(因)。
將前後引證的文義歸納起來,立論式:剛誕生的意、心分別(命題的前陳)前念心、識必然先行(命題的後陳)(宗),是心識故(因),如看到從現今的貪心生起嗔恚心(喻)。複立論式:平庸人臨死的意、心(命題的前陳),爲後世心之連接者(命題的後陳)(宗),是具貪之心故(因),如看到從現今的貪心生起嗔恚心故(喻)。關于這個問題,既駁斥認爲不可能由多生多世串習的論點及即使可能串習,但駁斥其不致無邊繁衍論點的本領文義既多且難理解,故僅舉一二例以明之。
(二)從思想圓滿産生行爲圓滿的情況,分爲叁點:
1.略述,如說:“具悲者爲除他苦,現行各種方便法,生方便因爲隱事,敘述此等甚爲難。”特此引文意思立論式:具悲心加行道菩薩(命題的前陳)最初爲了現見自身痛苦之方法以作具二加行之串習合理者(命題的後陳)(宗),是誓願解除一切有情痛苦之凡夫故(因)。此因之所以遍于宗,蓋由方便所産生之苦谛、滅谛,及其因集谛,道谛等皆爲隱事,實難正確講說、理解故。
2.詳述,又分爲叁點:
(1)考察所斷事的方法,如說:“以教及理分辯者,由于痛苦之差異,對苦因及無常等,必須考察其自性,倘如是之因存在,其果即不顛倒見。”這段引文的意思,是說所量(認識)之物有叁種,即現見事物、略隱事物、極隱事物。此等都必須用各別方法進行考查。對極隱事物指依賴經過叁種觀察之正確教典去分辨,其余兩種事物以不根據教典損益之原理進行觀察故。即以此爲命題(宗),在通達痛苦自身的本質時,其痛苦是否有因,其因屬于常還是無常等等,理應就因的本性上考慮,何以說既然立誓消除苦而如此之苦又無因,或其因常存,從而其結果痛苦不被克製它的力量所顛倒,因爲未曾見此種情況故。經過如此論述,就能夠通曉苦及其因,其因又爲無常,此又因爲見到産生一些痛苦及其增長消逝的差異性之後,就能夠如實領悟了。從而說明次第生起想解脫苦谛的心,想斷除集谛的心,欲獲得滅谛的心等。
(2)考察對治的情況,如說:“爲摧毀其因,觀察其異品,了因自性故,其異品亦明,執我與我所,有爲所行境,貪心是其因,彼之損害者,見無我相違。”這段引文的意思是說:觀察集谛的對立面,依賴克製苦谛之因集谛而對治之,如是觀察之,則集谛的對立面亦被量所認定,對作爲因的我執之性質如是了解之後,認識其反面的智慧即成爲它的對治者,由此而說須依靠道谛。立論式:由我執和執爲我所有造成的有爲之五蘊有其所行境貪戀痛苦之愛(命題的前陳),爲自身果報痛苦之因(命題的後陳)(宗),是彼之俱生助緣故(因)。複立論式:現證無我之智慧(命題的前陳)是我執之對治者(命題的後陳)(宗),與彼從認識相矛盾方面能從根本上破除彼故(因)。
(3)如是觀察之必要性。如說:“現象多方法亦多,經過長時期串習,其有過失與功德,將會變得極分明,因此心智亦明故,因之習氣亦斷除,大能仁深入利他,勝過麟角(獨覺)等之行。”這段引文的意思是:如果用教典和理論去進行分析,固然如此,但就現實修行方面而言又如何呢?試立論式:薄伽梵(命題的前陳),您具有針對斷除過失和對治者功德的心極分明並達到徹底的原因(命題的後陳)(宗),由您前世悲心之力于輪回中經過若幹生死、終對歸納世出世間若幹方法經過長時間的串習才得到此種結果故(因)。從而,從集結的方法分化出許多種,苦谛之因的惡習氣也徹底斷除,對因果的分析心極爲明顯徹底故,甚至由于未熟練語義,也有倒行逆施的行爲。試立論式:大能仁(命題的前陳)是勝于麟角等之其他希求解脫者(命題的後陳)(宗),利他的方法徹底的原故(因)。
3.概括意義,如說:爲利彼串習方法,許此種人是大師,所行初業已生故,將此二種說爲因。”這段引文的意義是:把串習的方法說爲大師是不合理的,規範師曾這樣指點過:“爲啓示衆生故名大師。”就這段文中所說的“加行”(命題的前陳),並非說大師只演說徹底的在證無我智慧方法串習之道時欲爲大師顯示怍如是說故。複立論式:爲利他而串習之有學位時之現證無我智慧(命題的前陳)可立爲大師的理由(命題的後陳)(宗),是大師最終的因素故(因)。又立論式:前面講過的兩種思想圓滿(命題的前陳)有說爲大師最終因素的理由(命題的後陳)(宗),從成就自他雙利的善逝,救護者最初(您于)入道時所産生的方法經過串習而出現故(因)。
(叁)從思想和行爲圓滿以建立果報圓滿,分爲自利圓滿和利他圓滿兩種。
1.講述具足叁種特點方爲善逝,如說:“斷因具叁德善逝”。將這句話的意思立爲論式:斷除苦因及其習氣者(命題的前陳)是善逝(命題的後陳)(宗),是具足叁種功德之徹底斷除者故因。
(1)善斷除,如說:“是等非苦之依處,彼是善者爲無我,是從見或行所得。”這段引文所說叁種功德是指的什麼呢?斷除(命題的前陳)應是善斷除(命題的後陳)(宗),是徹底斷除苦痛身軀者故(因)。外道教派雖也有斷除之說,但非與苦痛相聯系德善斷除。複立論式:善斷除(命題的前陳),其善方法應先行(命題的後陳)(宗),由現見補特伽羅無我及以此加行串習所獲得故(因)。“是從見或行所得”中的“或”字,是表明以“二證”歸納見(道)所斷及修(道)所斷各個所斷除的纏縛故。
(2)不退轉之斷除,如說:“生與過失遍處出,說不再退轉輪回,因斷我見種子故。”這段引文質問斷除複退轉的是什麼,斷除了什麼才能不退轉呢?爲答複而立論式:得預流果位者將輪轉七生(宗),說彼尚存之過患等將于輪轉七生中遍處出現故(因)。複立論式:前雲斷除(命題的前陳)唯不再退轉而近者(命題的後陳)(宗),以徹底斷除我見之種子習氣故(因)。質問:由證無我的智慧如何損害我執呢?如果認爲只是由于執著方法上的矛盾,而由我執亦將損害它。爲答複所問而立論式:證補特伽羅無我的智慧(命題的前陳)(爾對)補特伽羅我執是直接損害者(命題的後陳)(宗),爾與彼確在執著方法上各異,而爾之執著方法又確屬無顛倒真實的有境(主觀認識)故(因)。
(3…
《入因明學階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