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小止觀》講記 證果第十▪P2

  ..續本文上一頁這我是怎麼回事!

  甚至我們很想把這個我丟出去,可是丟了老半天,他還是回來了,還是跟我們糾成一團,丟還丟不出去!這我實在是討厭,但他是怎麼來的?所以這是疑情所在。參禅其實主要是參疑情,疑情不一定要用一個很具體的問題來問,但疑情就是存在的。

  我常用一種說法就是:我們想念一個人,不一定一直念他的名字,但你想的是他的容貌,想的是他做的事情,就是圍著他的作爲主題;同樣疑情也是一樣,疑情就是有這個問題存在,那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反問這問題?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疑!這是第一個講疑情,就是我是誰?

  (2)話頭:是指話的前頭。一切用語言、文字、意象來思考,來分析,來表達的理論、觀念、經驗、感受。簡單講:我們一般人能夠用的第六意識所起的分別作用,都叫做話尾不是話頭;話頭是說話的前頭,是在思考在形容,在起心動念之前的稱爲話頭。

  我們都知無我的理論,但知道而不能夠體驗,因爲你怎麼知道的?都是在話尾上去知道的對不對?用思考的方法,用語言文字去分析,因爲我們都是在話尾做功夫;所以不能有真正刻骨銘心的體驗,但是那是基礎;而真正的體驗或證悟,必需從話頭而有的,話頭是超乎思想語言、文字之外的,稱爲話頭。

  (3)參:就是存而不思。問題雖然存在,但不能加以任何的思考,因爲如果加以任何的思考,就變成話尾了!譬如:我們講我是誰?你想說我知道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然後就是過去因,現在緣,然後就是有身心當下的我,這樣雖跟自己講了一百遍,你還是有我的。所以雖然有問題存在,但不能夠用任何的思考。這在中國禅宗講一種比喻:就像含在口中的彈珠一樣,這彈珠當然不能把它吐出來,也不能吞下去,也不能用牙齒去咬它,只能一而再,再而叁,的把彈珠含在嘴裏。

  (4)鑽入問題裏面:把題目稱爲鑽入跟揪出:鑽入問題裏面,這話頭講我是誰?最初好象只是不斷地在念這個話頭一樣,好象念阿彌陀佛,不斷地在念,但這不只是念而已,念跟參不一樣,參就是你要把它當作一個問題,如果只是專心反複的念,那只是定,不是慧;參就是要有疑情存在,要把它當作一個非常重要,非要解決不可的問題,所以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決心。一定要把問題問出來,或者要把答案找出來!

  這種情況就像冤家一樣!這冤家─可能不知道躲在哪個黑山鬼洞裏面,但冤家一定要把他找出來,如果找不出來,你不可能安心!所以最初表面上還只是念話頭而已;但事實上,是要鑽到問題裏面,因爲它是我們的問題,最初好象只是裝模作樣,因爲很多人根本不覺得這是他的問題,但是念念念,我們好象裝做是你的問題,這樣用了一段時間之後,慢慢覺得,嘿!真的是我的問題,慢慢好象疑情會愈來愈濃。因爲事實上,這問題真的是所有衆生的問題,只是平常我們太忙了,所以不能去注意這問題;很多人在打坐坐得心很定,愈來愈定時,也可能從內在裏面,跑出這樣的問題,我到底是誰?我在這裏做什麼?我現在該做什麼事?心很定時,也可能在內在裏湧現出這樣的問題出來。

  沒有錯!但我們用問的方法,慢慢地把它問出來,所以問到最後,當這問題變成真正你的問題了,這時不只是在問我是誰?而會在六根當下,問當事者是誰?什麼叫六根當下呢?譬如:走路─你腳一動,你就會想到說,是誰叫他動?我們最初認爲很單純的,腳這樣一跨就出去了,你會想說,到底是誰叫他動的?如果眼睛看時─我們就會問是誰在看?六根當下,眼睛在看的當下,會問說看的是誰?耳朵在聽的當下,會問聽的是誰?你被風吹了,風吹過來,你涼涼的,我們一般人就覺得我好冷喔!然後你就會說冷的是誰?在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的當下,我們都會很快的問,這當下者是誰?甚至打妄想也是一樣,在動念的當下,去問起心動念者是誰?最初我們是有心去問這問題,問到最後,不是有心去問,而是到處都是問題。

  (5)成爲疑團:你走到那裏,聽到那裏,碰到什麼狀況,都在這問題裏面,這時這問題,就是變成所謂的疑團。成疑團!當問題不斷問下去時,于是天地萬物,都化成疑團;見花時,不見花的光彩色澤,而是見到話頭;我們看到花時,我們不會去問,這朵是薔薇?還是玫瑰?是紅色還是黃色的,是會問看花者是誰?那時已看不到花了?在吃飯時,動口咬不著一粒米,下口處皆是話頭,這時你在吃飯的時候,已忘掉你在吃飯,忘掉吃的是什麼味道?也是會想到話頭。所以天地無光,萬物失色!那時我們所見的人、事、物,全部變得不一樣了!

  (6)黑洞比喻:用一種名相叫黑洞做比喻:比喻疑團就像在黑洞一樣,吸進一切光彩。首先我想需要解釋黑洞一下!黑洞是天文學的一種專有名詞,我們在宇宙太虛之中,本來是存在很多的塵埃,這塵埃因爲萬有引力的關系,慢慢凝聚成一團,慢慢形成一個渾沌的星球。這星球後來又因爲萬有引力的關系,而不斷地收縮,愈縮愈小,小到最後,這體積很小,但相對的萬有引力卻很大,因爲他的半徑縮小;半徑愈小,萬有引力愈大。因爲萬有引力太大了!所以所有的東西,就只可能向內吸,而不可能向外跑出去!即使是說:我們在宇宙之中,光的速度最快、重量最輕的光,也會被吸進去,所以黑洞裏面,其實是看不到的;因爲它只有吸光,而不可能反光;在用高倍的望眼鏡裏面,只看到它吸光,沒看到它反光。所以整個看起來,是黑漆漆的一團,也就說它不斷地凝聚,再凝聚,收斂再收斂;收斂到體積最小後;物極必反,它爆炸了,就成爲一顆閃亮的星星,這時所有的光熱,就全部向四面八方射出來!

  這黑洞的比喻,就是像我們在參話頭,疑情正濃的時候,身心狀況,可以說完全一樣,黑洞不斷地凝聚,就像我們把所有的問題,把我們的思考,全部凝聚在那問題上;除了這問題,不會再有其它的妄想,妄想打不起來的,所有的天地萬物,所有眼睛所看到的光彩,耳朵所聽到的聲響,全部變成疑團。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子,離悟不遠了!因爲黑洞到最後,一定要爆炸的,它收縮到不可能再收縮的剎那時,它就會爆炸;同樣我們用參話頭的方法,不斷地參,疑情愈來愈濃,濃得像黑洞一樣,遲早會有悟境的。

  (7)情緒跟情操:現在再講情緒跟情操不一樣,很多人在參話頭時,很容易就動情緒,因爲想到這麼嚴重的問題,我竟然現在才知道,現在才想,然後就開始急急躁躁的,眼淚、鼻涕都開始掉出來了!可是如果你把它當作情緒的發泄,發泄完了就沒事了!身心由會由緊張而放松,放松就沒事了,不可能有真正的體驗。

  所以要把情緒變成情操,情操是內斂的,情緒是外泄的。我們常講說:這個人有什麼宗教情操,他能夠用這個情操當作他生命的動力;我們要以疑情這個情操,才有辦法叫我們去學佛、參禅、修行跟悟道。所以一定要從內斂之中,而産生這個情操。

  凡夫都是有情的,但對大部分人都是在情感、情緒裏面散掉了,而不可能成爲情操,一種生命的力量!

  參禅者,又不能夠急切求悟,如果太急,心就一定會亂,就很容易變成情緒,而很容易在話尾裏面打轉,就很希望用你的思想,用你的經驗去把它厘清楚,其實厘不清楚的;因爲再怎麼厘清楚,還是話尾。

  所以經典上說:要像母雞孵蛋一樣,綿綿密密的孵下去,等到因緣成熟,必有孵出小雞的一天,如果母雞等得不耐煩,急切的要把蛋殼啄開來看一看!小雞就死掉了!因此參話頭,或者參公案,重點不在于參哪個話頭或公案?

  我們看《景德傳燈錄》有一千多百個公案,你要看哪個公案,其實不重要,而在于如何用內斂的方法?剛才講到黑洞的比喻,重點是向內凝聚而不是向外發泄,凝聚到極點,它就會爆炸。

  我們很多人喜歡聽人家講禅,講公案,講來講去,都在話尾對不對?都是在話尾做功夫!現代講禅的人,沒有幾個人能講參禅的方法,只能講說這個開悟了,那個也開悟了,說了老半天,就是你不開悟而已;因爲沒有人願意死心的去做內斂的功夫。我們看了那麼多公案,每個都很有興趣,但事實上重要的你只要參一個就夠了!

  所以在我個人的經驗裏面,我也常講:學佛參禅都很簡單!爲什麼?因爲重要就說,你要做內斂的功夫!向內凝聚,找到一個問題,然後把身心全部投入這問題裏面,佛書是要看沒有錯!因爲建立基本的知見;但不在于那些很枝節上做功夫。就像我們看一顆樹一樣:一顆樹你要去看它的葉子,那麼多葉子,枝枝幹幹的很複雜,但如果看到根,那就是很單純,只有一個根本。

  一個人會不會用功,有沒有善根?看他是在根本做功夫,還是在枝未上做功夫;我剛才說:衆生是沒有佛性,也是一樣!就說大部份人就是用功,也是在枝末上做功夫,所以投入很多的心血,不一定有如何大的成就跟體驗。今天很多人學佛,但都大部份人也都是在話尾上面做,所以說離真正的體驗就更遠了。這是第一個講到參話頭的方法。

  悟是什麼?歇

  現在繼續講參禅的部份,我們常說一個人參禅參到最後開悟了,有沒有開悟這回事?當然是有的!或者有些人把開悟叫做見性,見性是見到什麼?如果就佛法來講就是見空性,見無我性,這講起來都還是很籠統;但我常說至少不是見到什麼境界,眼睛看到什麼?看到佛,看到菩薩!甚至說看到一種花,還有人看到一朵花,花開了開悟了,主要是見性,是見空性。

  如果我們不用佛學的理論,是用我們當下的一種感受。虛雲老和尚講說:『歇』的意思是放下!一般人常常有很大的重擔,身心就是一個重擔,我們常常背著這擔子,從小背到現在,這擔子很重!歇或者在那個剎那,擔子完全脫落,丟掉了,當然人就整個很輕松。

  我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經驗?我以前去登山的時候也是一樣,背著登山的大背包,走啊一個鍾頭兩個鍾頭,然後領隊說:你可以休息…

《《天臺小止觀》講記 證果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