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小止觀》講記 證果第十▪P3

  ..續本文上一頁了,你把背包一丟的時候,你真的可以輕松的跳起來一樣!

  歇就是放下,放下是什麼?是放下我們身心的擔子;或者另外一種講法就是超越跟出離。我們平常活在緣起的世界裏面,這個跟我有關系,那個跟我也有關系,任何人事物都跟我有關系,我們就隨著這些關系去流轉!

  在悟的那時候,你會覺得都跟我沒有關系,不是有一個我跟它沒有關系,而是這我根本不在這裏!我不在這裏;所以這天下,什麼紛紛擾擾都跟我沒有關系。超越是從境界裏面超越出來,出離也是一樣!我們常講出叁界到哪裏去了?沒有到哪裏去!如果還有地方去,那還是在叁界之中。就是心不在這裏!所以真正悟者,自己一定知道,不可能不知道的;因爲你想想看,你把這麼重的擔子,感覺一下子丟掉了,自己會不知道嗎?當然是知道!但我們之所以需要印證,就說有些人錯覺了,他不知道見到什麼東西,以爲見性了!真正悟的人自己是很清楚的。但之所以要印證,是要印證那些不是真正開悟的人,才需要印證,告訴你沒有開悟,不要錯覺!

  所以我們前面講,參禅是因爲有問題所以去參的,參到最後;但悟不是找到答案,而是覺得那不是問題;如果要是找到答案,那麻煩了,因爲答案裏面你一定可以再發現又是問題。我們科學家常常用很多方法來解決問題,結果原來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又製造更多的問題出來;真正的悟不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是找到答案,而是覺得那些都不是問題!能夠從問題裏面跳出來,剛才講到超越跟出離也是一樣。人都在活在問題之中,在那個階段你覺得這都不是問題!不但活著不是問題,死了也不是問題,生死對你而言都不是問題;當然就好了!這是要透過定跟慧的修持才可能得到的。

  或問:不是解決問題,那參話頭到最後是如何?我講個公案:有位祖師開悟了之後,他很氣!就去找他師父算帳,『你這個老頭子!爲什麼拿那個問題害我參了叁年五載,原來那個問題是騙人的。』他師父只好說:『我是要把你騙出來,而不是要把你騙進去啊!』聽懂了嗎?是要把他從問題裏面騙出來的,不是要把他騙進去!騙進去沒有什麼好處!

  那個問題本身也是像我們常講的,『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也是一種方法,只是拿來用而已。不是要從這個什麼是無?然後你找答案,找到會有一個答案跑出來,那才奇怪!禅宗常參無字公案,你想怎麼參?什麼是無?還有一個無可以參。問題不在這裏,而是說因爲一般人都是執著境界,執著外境,執著我自己,執著什麼?如果你執著時當然是有對不對?所以那種是方法,剛才講什麼是無?不是問你什麼是無?而是說我們身心還有執著,一定是有!今天再講到一個觀念,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觀念。

  很多人都會認爲學佛之後,修行之後,愈來愈有智慧,就是頭腦愈來愈清楚,所以看什麼事情都很清楚,也有人告訴我說:他打坐坐得很好,頭腦愈來愈清楚。我說:你鬼話連篇。因爲我們要知道清楚,清楚是在對立之下,才有清楚對不對?我眼睛看得很清楚,當然是清楚,因爲你有心在看,你會想到我現在看!要從分別心,才會有清楚不清楚的觀念。

  一般人把外境,當作一種客觀的對象,認爲有一客觀的境界;當我們愈來愈了解它時,就說我們愈來愈清楚了!這時候這清楚的前題,就是有外境,也有我,才會有所謂清楚的觀念,如果有人打坐坐到最後,這外境沒有了,你怎麼告訴自己清楚!清楚在哪裏呢!眼睛又不看,耳朵也不聽,頭腦也不想,你怎麼知道你清楚呢?

  如果今天我碰到一個問題,我們很快把它厘清,而說我們清楚了,在打坐只是數息,有什麼好清楚的呢?如果就是數數字,也只是數字而已;人有一種很錯誤的觀念,認爲他要愈來愈清楚!我們常說:衆生無明,無明衆生,所以看不清楚,開悟時,變得很清楚了!什麼都很清楚!其實不是這意思;開悟了!反而說:都不重要!清不清楚都一樣啊!

  不是清楚,但至少不會自己製造問題,因爲都不是問題,當然就無所謂清楚或不清楚了!因此我們很多人很容易有這樣的一種錯誤說,我要去明白一樣東西,要找到答案,要清楚,其實這還是有執著的,還是有我執、有法執,才有清楚這觀念。真正的悟,是沒有這問題;也就說如果坐到心跟萬物完全統一時,你可以反映境界,可是當下也不覺得我在這裏!我在做什麼,我在清楚,也不會有這種觀念。我們常講叁輪體空會有清楚的觀念出現嗎?不可能對不對?能看者也空,所認識的境界也是空,空還有什麼能夠說清楚呢?所以既不是清楚,也不是不清楚。這樣才是跟真正的悟相類似。

  默照禅

  默照禅,這是中國曹洞宗所講的稱爲默照,常講說:『只管打坐』,但如果只管打坐,就很容易形成,只管懶坐,懶懶的坐在那裏;而不能起覺照功夫!所以中國臨濟宗常講:『臨濟兒孫滿天下』,從臨濟參話頭開悟者多,用默照的方法,開悟者少。爲什麼?因爲變成只管懶坐,冷水泡石頭,沒辦法開悟的;所以我今天對于默照的方法,依據我個人的知見,還有修行的方法,對它做重新的诠釋。

  (1)在理論上肯定無我:默─主要是講無我,以提無我的覺照功夫爲要;照─就是覺照;以無我的理念來覺照境界,稱爲默照。很多學佛者都知道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體驗無我的境界,但如果我們刻意去修,刻意用觀,既然有所作意,那個作意者,就是我!

  所以我要修行,我要開悟,我要什麼?在在處處都是我,怎麼可能無我呢?甚至說我們用思惟的方法,用第六意識去思想比較,終究還是難得有切身的經驗,因爲還是以我去想,用語言文字去思惟的;因此我們要講的默照功夫!首先要在理論上肯定無我;我們從佛法的理論,因緣果報,緣起性空,可以了解到是無我的。

  (2)其次在六根對境當下,要提起無我的正念。剛才已講到眼睛看、耳朵聽、身體有觸覺時,要提起無我的正念。我們一般人眼睛在看時,就會說這東西在這裏,我在看對不對;在聽時就會說我在聽,但提起無我的正念是,有看的現象,但看的不是我!看者不是我!我不在這裏!他與我無關。我們時時刻刻要提起這樣一種觀念,就說看的現象雖然是有,但不是我在看!耳根有聽到聲音的現象,這是現象,但不是我在聽,我不在這裏!我們人時時刻刻在境界之中,境界跟我們起接觸,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是我,我不在這裏,首先就是對外境作功夫。

  (3)再就對身體作功夫:我們在打坐時,也會有身體的感受,身體手在這裏,腳在這裏!有時身體覺得冷,有時覺得熱,有時覺得酸痛,輕安等等各式各樣不同的感覺;感覺是有的,但你不要說這是我的手,這是我的腳,這是我的身體在熱!覺受是有的,我們不否定;但覺受者不是我!身體是有,但身體不是我的,腳不是我的,手不是我的;任何起心動念,感覺到我們身體存在時,都要告訴自己,那是身體,而不是我!

  (4)更進一步就念頭作功夫:這時我們不數息,也不念佛,有點像剛才所講的觀心的方法,看妄念,妄念起時,你要告訴自己,是他打,不是我打,誰在打不知道,有打妄念的現象,但不是我,我不在這裏!這樣一想妄念大概就停了,如果不停也沒有關系!反正他家的事!

  同樣在六根當下,眼、耳、鼻、舌這是外境,身是指我們的身體,意是指我們的妄念的變化,在六根當下,一樣要提起這不是我,我不在這裏!有一點要說的是,看!不能刻意去看,你不要刻意去看,說這不是我,刻意去看當然是你來看,不能刻意去看。而是說我們無心,然後讓境界映現在我們的意識之中,不是刻意去聽,不是刻意去看,更不是刻意去想;而是說我們心跟外境,本來就是互相的存在,在境界現前的時候,告訴自己,這不是我!我不在這裏。如果你刻意去想,刻意當然就是我!

  所以默照的功夫,心要非常的靈巧,像貓捉老鼠一樣,老鼠一出洞口,貓立刻要把它捉住,不能讓它跑掉;我們在眼睛對境界的當下,你要立刻起說這不是我,不要看了半天說:好漂亮!好可愛喔!才想說嘿!不是要起默照嗎?啊!這不是我!已經喜歡了,身體動得很厲害,已經起煩惱得很厲害說:這不是我!那來不及了。而是要很快!在念頭一動。就是我們講六入、觸、受,有觸就趕快提起這樣的念頭。像貓捉老鼠一樣,老鼠一出洞口,就趕快把它捉住,如果沒有趕快把它抓住,老鼠跑掉了,抓不回來了;這樣老鼠出來一只,貓就抓一只,出來兩只就抓一雙,到最後老鼠就光光沒有了。

  或者我們經常用一種比喻:像剝芭蕉一樣,芭蕉一層一層的向外長,我們一層一層的向內剝,剝到最後,一絲不挂,一塵不染,什麼都不是我!什麼都沒有我!那當然就是無我的境界。

  這種方法我經常用,打坐時不數息,用作觀,觀作得好,很快就能從境界跳出來。我們剛才講歇對不對?放下!最容易放下,這不是我,那不是我,都沒有關系,那是他家的事,你有什麼煩惱,你就說這不是我!那也不是我!我都不在這裏!

  當然放下、出離、超越,這都很容易做得到;但這種功夫要成片不容易!要體驗到一點點很容易的,而是要成片比較難!這是我所講的默照的方法,是偏重向于修觀。最後:

  默照禅跟參話頭方法綜合比較:

  (1)參話頭是以內斂的方式,形成黑洞的緊張狀態,所以最後它爆炸,因此是頓悟的方法。不斷地內斂到最後爆炸了;而默照禅像剝芭蕉一樣,愈剝愈少,像抓老鼠一樣,抓一只,就少一只,因此是漸證的方法。

  (2)不管是參話頭或默照的方法,兩者在用之前,最好是先用修定的方法,把妄念調伏到最低限度,這樣你用話頭或默照,才能用得上力。如果妄想還很多,你參話頭:一種就是說,在話尾裏面打轉,或者話尾還跟這些妄想雜念混成一堆,當然沒辦法用功。而如果用默照禅,心要妄念很少時,才夠靈巧。就像貓抓老鼠一樣,老鼠出來一大堆…

《《天臺小止觀》講記 證果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