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小止观》讲记 证果第十▪P3

  ..续本文上一页了,你把背包一丢的时候,你真的可以轻松的跳起来一样!

  歇就是放下,放下是什么?是放下我们身心的担子;或者另外一种讲法就是超越跟出离。我们平常活在缘起的世界里面,这个跟我有关系,那个跟我也有关系,任何人事物都跟我有关系,我们就随着这些关系去流转!

  在悟的那时候,你会觉得都跟我没有关系,不是有一个我跟它没有关系,而是这我根本不在这里!我不在这里;所以这天下,什么纷纷扰扰都跟我没有关系。超越是从境界里面超越出来,出离也是一样!我们常讲出三界到哪里去了?没有到哪里去!如果还有地方去,那还是在三界之中。就是心不在这里!所以真正悟者,自己一定知道,不可能不知道的;因为你想想看,你把这么重的担子,感觉一下子丢掉了,自己会不知道吗?当然是知道!但我们之所以需要印证,就说有些人错觉了,他不知道见到什么东西,以为见性了!真正悟的人自己是很清楚的。但之所以要印证,是要印证那些不是真正开悟的人,才需要印证,告诉你没有开悟,不要错觉!

  所以我们前面讲,参禅是因为有问题所以去参的,参到最后;但悟不是找到答案,而是觉得那不是问题;如果要是找到答案,那麻烦了,因为答案里面你一定可以再发现又是问题。我们科学家常常用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结果原来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又制造更多的问题出来;真正的悟不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是找到答案,而是觉得那些都不是问题!能够从问题里面跳出来,刚才讲到超越跟出离也是一样。人都在活在问题之中,在那个阶段你觉得这都不是问题!不但活着不是问题,死了也不是问题,生死对你而言都不是问题;当然就好了!这是要透过定跟慧的修持才可能得到的。

  或问:不是解决问题,那参话头到最后是如何?我讲个公案:有位祖师开悟了之后,他很气!就去找他师父算帐,『你这个老头子!为什么拿那个问题害我参了三年五载,原来那个问题是骗人的。』他师父只好说:『我是要把你骗出来,而不是要把你骗进去啊!』听懂了吗?是要把他从问题里面骗出来的,不是要把他骗进去!骗进去没有什么好处!

  那个问题本身也是像我们常讲的,『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是一种方法,只是拿来用而已。不是要从这个什么是无?然后你找答案,找到会有一个答案跑出来,那才奇怪!禅宗常参无字公案,你想怎么参?什么是无?还有一个无可以参。问题不在这里,而是说因为一般人都是执着境界,执着外境,执着我自己,执着什么?如果你执着时当然是有对不对?所以那种是方法,刚才讲什么是无?不是问你什么是无?而是说我们身心还有执着,一定是有!今天再讲到一个观念,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观念。

  很多人都会认为学佛之后,修行之后,愈来愈有智慧,就是头脑愈来愈清楚,所以看什么事情都很清楚,也有人告诉我说:他打坐坐得很好,头脑愈来愈清楚。我说:你鬼话连篇。因为我们要知道清楚,清楚是在对立之下,才有清楚对不对?我眼睛看得很清楚,当然是清楚,因为你有心在看,你会想到我现在看!要从分别心,才会有清楚不清楚的观念。

  一般人把外境,当作一种客观的对象,认为有一客观的境界;当我们愈来愈了解它时,就说我们愈来愈清楚了!这时候这清楚的前题,就是有外境,也有我,才会有所谓清楚的观念,如果有人打坐坐到最后,这外境没有了,你怎么告诉自己清楚!清楚在哪里呢!眼睛又不看,耳朵也不听,头脑也不想,你怎么知道你清楚呢?

  如果今天我碰到一个问题,我们很快把它厘清,而说我们清楚了,在打坐只是数息,有什么好清楚的呢?如果就是数数字,也只是数字而已;人有一种很错误的观念,认为他要愈来愈清楚!我们常说:众生无明,无明众生,所以看不清楚,开悟时,变得很清楚了!什么都很清楚!其实不是这意思;开悟了!反而说:都不重要!清不清楚都一样啊!

  不是清楚,但至少不会自己制造问题,因为都不是问题,当然就无所谓清楚或不清楚了!因此我们很多人很容易有这样的一种错误说,我要去明白一样东西,要找到答案,要清楚,其实这还是有执着的,还是有我执、有法执,才有清楚这观念。真正的悟,是没有这问题;也就说如果坐到心跟万物完全统一时,你可以反映境界,可是当下也不觉得我在这里!我在做什么,我在清楚,也不会有这种观念。我们常讲三轮体空会有清楚的观念出现吗?不可能对不对?能看者也空,所认识的境界也是空,空还有什么能够说清楚呢?所以既不是清楚,也不是不清楚。这样才是跟真正的悟相类似。

  默照禅

  默照禅,这是中国曹洞宗所讲的称为默照,常讲说:『只管打坐』,但如果只管打坐,就很容易形成,只管懒坐,懒懒的坐在那里;而不能起觉照功夫!所以中国临济宗常讲:『临济儿孙满天下』,从临济参话头开悟者多,用默照的方法,开悟者少。为什么?因为变成只管懒坐,冷水泡石头,没办法开悟的;所以我今天对于默照的方法,依据我个人的知见,还有修行的方法,对它做重新的诠释。

  (1)在理论上肯定无我:默─主要是讲无我,以提无我的觉照功夫为要;照─就是觉照;以无我的理念来觉照境界,称为默照。很多学佛者都知道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体验无我的境界,但如果我们刻意去修,刻意用观,既然有所作意,那个作意者,就是我!

  所以我要修行,我要开悟,我要什么?在在处处都是我,怎么可能无我呢?甚至说我们用思惟的方法,用第六意识去思想比较,终究还是难得有切身的经验,因为还是以我去想,用语言文字去思惟的;因此我们要讲的默照功夫!首先要在理论上肯定无我;我们从佛法的理论,因缘果报,缘起性空,可以了解到是无我的。

  (2)其次在六根对境当下,要提起无我的正念。刚才已讲到眼睛看、耳朵听、身体有触觉时,要提起无我的正念。我们一般人眼睛在看时,就会说这东西在这里,我在看对不对;在听时就会说我在听,但提起无我的正念是,有看的现象,但看的不是我!看者不是我!我不在这里!他与我无关。我们时时刻刻要提起这样一种观念,就说看的现象虽然是有,但不是我在看!耳根有听到声音的现象,这是现象,但不是我在听,我不在这里!我们人时时刻刻在境界之中,境界跟我们起接触,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是我,我不在这里,首先就是对外境作功夫。

  (3)再就对身体作功夫:我们在打坐时,也会有身体的感受,身体手在这里,脚在这里!有时身体觉得冷,有时觉得热,有时觉得酸痛,轻安等等各式各样不同的感觉;感觉是有的,但你不要说这是我的手,这是我的脚,这是我的身体在热!觉受是有的,我们不否定;但觉受者不是我!身体是有,但身体不是我的,脚不是我的,手不是我的;任何起心动念,感觉到我们身体存在时,都要告诉自己,那是身体,而不是我!

  (4)更进一步就念头作功夫:这时我们不数息,也不念佛,有点像刚才所讲的观心的方法,看妄念,妄念起时,你要告诉自己,是他打,不是我打,谁在打不知道,有打妄念的现象,但不是我,我不在这里!这样一想妄念大概就停了,如果不停也没有关系!反正他家的事!

  同样在六根当下,眼、耳、鼻、舌这是外境,身是指我们的身体,意是指我们的妄念的变化,在六根当下,一样要提起这不是我,我不在这里!有一点要说的是,看!不能刻意去看,你不要刻意去看,说这不是我,刻意去看当然是你来看,不能刻意去看。而是说我们无心,然后让境界映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不是刻意去听,不是刻意去看,更不是刻意去想;而是说我们心跟外境,本来就是互相的存在,在境界现前的时候,告诉自己,这不是我!我不在这里。如果你刻意去想,刻意当然就是我!

  所以默照的功夫,心要非常的灵巧,像猫捉老鼠一样,老鼠一出洞口,猫立刻要把它捉住,不能让它跑掉;我们在眼睛对境界的当下,你要立刻起说这不是我,不要看了半天说:好漂亮!好可爱喔!才想说嘿!不是要起默照吗?啊!这不是我!已经喜欢了,身体动得很厉害,已经起烦恼得很厉害说:这不是我!那来不及了。而是要很快!在念头一动。就是我们讲六入、触、受,有触就赶快提起这样的念头。像猫捉老鼠一样,老鼠一出洞口,就赶快把它捉住,如果没有赶快把它抓住,老鼠跑掉了,抓不回来了;这样老鼠出来一只,猫就抓一只,出来两只就抓一双,到最后老鼠就光光没有了。

  或者我们经常用一种比喻:像剥芭蕉一样,芭蕉一层一层的向外长,我们一层一层的向内剥,剥到最后,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什么都不是我!什么都没有我!那当然就是无我的境界。

  这种方法我经常用,打坐时不数息,用作观,观作得好,很快就能从境界跳出来。我们刚才讲歇对不对?放下!最容易放下,这不是我,那不是我,都没有关系,那是他家的事,你有什么烦恼,你就说这不是我!那也不是我!我都不在这里!

  当然放下、出离、超越,这都很容易做得到;但这种功夫要成片不容易!要体验到一点点很容易的,而是要成片比较难!这是我所讲的默照的方法,是偏重向于修观。最后:

  默照禅跟参话头方法综合比较:

  (1)参话头是以内敛的方式,形成黑洞的紧张状态,所以最后它爆炸,因此是顿悟的方法。不断地内敛到最后爆炸了;而默照禅像剥芭蕉一样,愈剥愈少,像抓老鼠一样,抓一只,就少一只,因此是渐证的方法。

  (2)不管是参话头或默照的方法,两者在用之前,最好是先用修定的方法,把妄念调伏到最低限度,这样你用话头或默照,才能用得上力。如果妄想还很多,你参话头:一种就是说,在话尾里面打转,或者话尾还跟这些妄想杂念混成一堆,当然没办法用功。而如果用默照禅,心要妄念很少时,才够灵巧。就像猫抓老鼠一样,老鼠出来一大堆…

《《天台小止观》讲记 证果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