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小止观》讲记 证果第十▪P4

  ..续本文上一页,猫来不及抓,被它全部跑掉,或者老鼠已经出洞口老远了,猫却还在睡觉,这没有办法!

  心要练的非常灵敏,念头一动,自己就知道,就赶快把功夫提起来;参话头参到六根当下,都是话头也是一样,念头一动,境界一来,就要赶快把话头提起来,赶快把默照的功夫提起来,这一定要有定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农禅寺打禅七,一百个人打禅七,大概有九十个人是不够资格参话头,只能够在那边数七,数了七天而已;甚至说只能在那边痛了七天回去了,真正有办法参话头者是很少数的,而在参话头之中,又能够有比较深切的体验者,更是少数!

  (3)参话头,当疑团形成之后,往往会跟生活脱节,就像我们刚才所讲的,在吃饭时,咬不着一粒米,在看人时,听话或作什么事情,都很容易脱节,为什么?因为很容易钻入自己的问题里,你会把其它人丢掉,这样除非在禅堂里面用功,有专人照顾,否则在生活之中很容易脱节,人家会变成说你神经病。

  甚至说我们都没办法照顾自己的生活,你不会吃饭,不知道要吃饭了,你不会睡觉,你不知道作什么?就整天会钻在黑洞里面,所以一般人在生活之中要提疑情,但不能够猛参,疑情还是有的,经常的提,但不要期待它绵绵密密,能够成片,成片你就走不出来了。

  (4)参话头于身心内敛的当时,往往也会感到生机渐尽,厌世心生,很多人参话头参到最后,好象快死掉一样!一般凡夫,都是希望自己自我的价值,愈来愈膨胀对不对?膨胀的时候,才会觉得我存在,我觉得活得有意思,攀缘外境,才觉得生机盎然;如果我们是用内敛的方法,会觉得妄念愈来愈少,就会觉得生机渐尽,觉得好象快死掉了!被剥光了,甚至会觉得厌世,会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会觉得很消沉、很无奈。

  我想我们在修定时,本来也可能有种状态,在心很定了,如果能够安于定就不错,有人觉得太平淡了,就会觉得无聊;因此这也是一般人必需克服的难关就就是觉得自己生气慢慢减少,而能够继续用功。有人不敢了,唉!怎么参成这样子。参到自己想要死了!本来是想开悟的,大活一番,结果快死掉了!

  禅宗常讲到:『要大死,才能大活!』不经过这种过程,不可能有真正大的体验,所以如果我们在参禅的过程,觉得自己快死掉、厌世,我们把它当作一种过程没有关系,不迎不拒,继续用功!常常讲:『峰回路转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过了那境界之后,就会不一样了!

  我个人以前在山上时,也经常会有这种状态,倒不一定是参话头,就是在心比较沉时,会觉得好象没意思;一个人在山上实在没有什么意思,没什么花花草草,没什么纷红絯丽的世界;看书看来看去,就是佛书,打坐坐来坐去,就是数息!多没意思!

  如果我们知道者,这是一种过程,你捱过去,过一段时间,你所感受到的境界就不一样了!其实参禅本来就是要舍掉这个自我,生机渐尽,这才是真正修行的方法,如果愈修愈觉得快乐,那才是有问题的。

  也就说今天主要所讲的两种方法:一种是修观─默照的方法还有参话头。各位如果你在数息法能够数得比较好的时候,也可以试用;前面所讲的这种随息,观妄念的方法,或耳根圆通的方法,是比较偏重于修定;如果我们的慧解基础够,也能够跟慧相应。但还是比较上还是偏重于修定。而后面所讲的参话头跟默照禅,这跟空慧能够直接相应,所以真正佛法所讲的,由定发慧,应该是从后面所讲的方法。小乘所讲的四念处偏向于默照,说观身不净─身体是不净;观心无常─也是叫我们放下,不是去抓一个东西,用歇的方法,用舍的方法来修的。我最后再讲到一个观念。

  修行其实有三个过程:

  第一个就是禅宗常讲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像刚才所讲的,一般人都有问题,人活着,就是活在很多的烦恼之中,活在很多问题之中,凡夫境界,处于予盾。

  第二个层次『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我称它为超越的阶段─罗汉境界。我们不可能期待在问题之中解决问题,应该要先从问题里面跳出来,才有办法把问题看清楚,一般世间人也是很辛苦很努力,要去解决问题,并不是只有学佛者,才这么精进努力;但他们往往犯了一种最大的错误,就是说他们在问题里面找问题,在问题里面解决问题,结果解决不了的!

  我们要学会先从问题里面抽身出来、跳出来,先把问题摆一边,然后才有办法把问题看清楚,在问题之中者,不可能把问题看清楚;在生死之中的人,不可能把生死看清楚,所以一定要先跳出来!这是第二个阶段,称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因此我刚才就说到,参话头不是找到答案,而是你能够从问题里面跳出来。

  第三个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圆融阶段─菩萨境界。如果问题已能看清楚,你当然有把握能够解决问题,而且解决得比较圆满,可是这时的解决,已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在第二个阶段,你已觉得那不是问题了!不是问题,又要来解决问题,这样也只是一种游戏的态度!

  因此第一个阶段是凡夫的阶段─是矛盾!凡夫都在问题里面;第二个阶段是罗汉境界─是超越!都不是问题,去他的都没关系;第三个是菩萨境界─是圆融!菩萨还是要解决问题,不是他的问题,而是别人的问题,至少对他来讲,已不是问题了!

  在第三个阶段你再回到问题里面,但能够把问题处理得很圆满,而这里最重要的是第二个阶段,要从问题里面,先能够跳脱出来,才有办法讲圆融,如果跳不出来,谈圆融是不可能也!

  这也就是我个人对大乘佛教,有些批评就是这样子!太直接而求圆融,而没有勇气跟魄力,先把自己跳出来,结果还是跟一般凡夫在里面搅混,结果自己没有度成,别人也度不了;圆融这是最后的目标,不是修行当前的课题。当前还是要从问题里超越出来。

  前面参话头跟修观的方法,都是超越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最后我们讲圆融。在《天台小止观》最后讲到证果的时候,有讲到初心证果跟后心证果,后心证果,是指修行到最后的一种境界,我个人根据所能够理解的,把修行最后的境界,用华严的讲法称为海印三昧。

  后心证果以海印三昧说明:

  海印:的意思是:心像大海一样!大海是无边,所以能够把所有的天地万物全部含照进去,这种讲法有点像唯识学所讲的大圆镜智一样,这镜子非常的大,广大无边,所以能够把所有的天地万物、法界全部照进去,我们一般人,心量很小,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到的,都是一小部分而已,这是讲海印。其次讲三昧:是指能所双泯、前后际断的状况。

  前后际断:打坐最重要就是不想过去、不想未来。一心用方法在当下,刚才讲到耳根圆通也讲到不刻意去听,而是让声音进来,但不能够使声音在我们心中逗留啊!所以它没有过去相,没有未来相,只有当下的相,眼睛所看,耳朵所听的任何境界,都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这称为前后际断。如果我们时间的长度,愈缩愈小,缩小到一个剎那,这时候心空间的量,反而会增广到无限。

  为什么说修定能够修出神通,也是这个道理,因为他不想过去、不想未来,所以当下的这种境界,反而能开拓成无限,因为前后际断,所以当下就变成宽广无限,广大圆满,这并不是我们一般凡夫的当下!

  其次讲能所双泯:在这种只有当下之中,也不会想到是谁在看?是谁在听?我常说:我们看境界,眼睛初看的时候,只有当下,在第二念的时候,才会想到是我在看,如果我们念念在当下,根本就不会起有我的这种观念,也不会起那个是被看的,能看跟所看,这都是第二念。因此念念在当下,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能看的我,没有所看的对象,这时候心才是圆满的;一方面没有烦恼,二方面这境界是广大无限的,所以小乘讲自在─这时候当然是自在,没有烦恼;大乘讲圆满─这时候是圆满,因为这时候,这境界是无限的,因此三昧是心跟境界完全统一的。我们讲说:心如虚空,量周沙界,在海印三昧的状态之中,心可以跟法界成为一体,所以能够随着众生的心而所变现,因此才有所谓的:千百亿化身,所谓的弘法度众生。

  可是不管怎样它基本原则:就是前后际断,能所双泯,在无心之中,而能够产生感应,称为无功用行,这也就说:学佛最后的境界是这样子,无心但跟法界是一体的,跟众生是一体的,所以能够知道一切,也能够跟一切产生相应。

  成佛其实是没有所谓成佛这个观念,我们常讲成,在这完全统一的时候,没有你、没有我、没有他,这种区别。因此根本没有所谓:成不成佛的观念,这种观念只是对一般凡夫而说的。因为一般凡夫,还是要以为有一个东西可以成,这样去修行,才有意思,其实是没有成佛这回事!但能够不断地趋向于海印三昧的境界。

  这一次《天台小止观》就讲到这地方,证果的部分,因为都是用空假中的讲法,我想各位如果对佛理能够清楚,看这个不会有很大的问题,跟真正的修证,在觉受上还是不太一样的!我们就讲到这里!

  

  

《《天台小止观》讲记 证果第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