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小止觀》講記 證果第十▪P4

  ..續本文上一頁,貓來不及抓,被它全部跑掉,或者老鼠已經出洞口老遠了,貓卻還在睡覺,這沒有辦法!

  心要練的非常靈敏,念頭一動,自己就知道,就趕快把功夫提起來;參話頭參到六根當下,都是話頭也是一樣,念頭一動,境界一來,就要趕快把話頭提起來,趕快把默照的功夫提起來,這一定要有定的基礎。所以我們在農禅寺打禅七,一百個人打禅七,大概有九十個人是不夠資格參話頭,只能夠在那邊數七,數了七天而已;甚至說只能在那邊痛了七天回去了,真正有辦法參話頭者是很少數的,而在參話頭之中,又能夠有比較深切的體驗者,更是少數!

  (3)參話頭,當疑團形成之後,往往會跟生活脫節,就像我們剛才所講的,在吃飯時,咬不著一粒米,在看人時,聽話或作什麼事情,都很容易脫節,爲什麼?因爲很容易鑽入自己的問題裏,你會把其它人丟掉,這樣除非在禅堂裏面用功,有專人照顧,否則在生活之中很容易脫節,人家會變成說你神經病。

  甚至說我們都沒辦法照顧自己的生活,你不會吃飯,不知道要吃飯了,你不會睡覺,你不知道作什麼?就整天會鑽在黑洞裏面,所以一般人在生活之中要提疑情,但不能夠猛參,疑情還是有的,經常的提,但不要期待它綿綿密密,能夠成片,成片你就走不出來了。

  (4)參話頭于身心內斂的當時,往往也會感到生機漸盡,厭世心生,很多人參話頭參到最後,好象快死掉一樣!一般凡夫,都是希望自己自我的價值,愈來愈膨脹對不對?膨脹的時候,才會覺得我存在,我覺得活得有意思,攀緣外境,才覺得生機盎然;如果我們是用內斂的方法,會覺得妄念愈來愈少,就會覺得生機漸盡,覺得好象快死掉了!被剝光了,甚至會覺得厭世,會覺得活著沒有什麼意思,會覺得很消沈、很無奈。

  我想我們在修定時,本來也可能有種狀態,在心很定了,如果能夠安于定就不錯,有人覺得太平淡了,就會覺得無聊;因此這也是一般人必需克服的難關就就是覺得自己生氣慢慢減少,而能夠繼續用功。有人不敢了,唉!怎麼參成這樣子。參到自己想要死了!本來是想開悟的,大活一番,結果快死掉了!

  禅宗常講到:『要大死,才能大活!』不經過這種過程,不可能有真正大的體驗,所以如果我們在參禅的過程,覺得自己快死掉、厭世,我們把它當作一種過程沒有關系,不迎不拒,繼續用功!常常講:『峰回路轉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過了那境界之後,就會不一樣了!

  我個人以前在山上時,也經常會有這種狀態,倒不一定是參話頭,就是在心比較沈時,會覺得好象沒意思;一個人在山上實在沒有什麼意思,沒什麼花花草草,沒什麼紛紅絯麗的世界;看書看來看去,就是佛書,打坐坐來坐去,就是數息!多沒意思!

  如果我們知道者,這是一種過程,你捱過去,過一段時間,你所感受到的境界就不一樣了!其實參禅本來就是要舍掉這個自我,生機漸盡,這才是真正修行的方法,如果愈修愈覺得快樂,那才是有問題的。

  也就說今天主要所講的兩種方法:一種是修觀─默照的方法還有參話頭。各位如果你在數息法能夠數得比較好的時候,也可以試用;前面所講的這種隨息,觀妄念的方法,或耳根圓通的方法,是比較偏重于修定;如果我們的慧解基礎夠,也能夠跟慧相應。但還是比較上還是偏重于修定。而後面所講的參話頭跟默照禅,這跟空慧能夠直接相應,所以真正佛法所講的,由定發慧,應該是從後面所講的方法。小乘所講的四念處偏向于默照,說觀身不淨─身體是不淨;觀心無常─也是叫我們放下,不是去抓一個東西,用歇的方法,用舍的方法來修的。我最後再講到一個觀念。

  修行其實有叁個過程:

  第一個就是禅宗常講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像剛才所講的,一般人都有問題,人活著,就是活在很多的煩惱之中,活在很多問題之中,凡夫境界,處于予盾。

  第二個層次『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我稱它爲超越的階段─羅漢境界。我們不可能期待在問題之中解決問題,應該要先從問題裏面跳出來,才有辦法把問題看清楚,一般世間人也是很辛苦很努力,要去解決問題,並不是只有學佛者,才這麼精進努力;但他們往往犯了一種最大的錯誤,就是說他們在問題裏面找問題,在問題裏面解決問題,結果解決不了的!

  我們要學會先從問題裏面抽身出來、跳出來,先把問題擺一邊,然後才有辦法把問題看清楚,在問題之中者,不可能把問題看清楚;在生死之中的人,不可能把生死看清楚,所以一定要先跳出來!這是第二個階段,稱爲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此我剛才就說到,參話頭不是找到答案,而是你能夠從問題裏面跳出來。

  第叁個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圓融階段─菩薩境界。如果問題已能看清楚,你當然有把握能夠解決問題,而且解決得比較圓滿,可是這時的解決,已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爲什麼呢?因爲在第二個階段,你已覺得那不是問題了!不是問題,又要來解決問題,這樣也只是一種遊戲的態度!

  因此第一個階段是凡夫的階段─是矛盾!凡夫都在問題裏面;第二個階段是羅漢境界─是超越!都不是問題,去他的都沒關系;第叁個是菩薩境界─是圓融!菩薩還是要解決問題,不是他的問題,而是別人的問題,至少對他來講,已不是問題了!

  在第叁個階段你再回到問題裏面,但能夠把問題處理得很圓滿,而這裏最重要的是第二個階段,要從問題裏面,先能夠跳脫出來,才有辦法講圓融,如果跳不出來,談圓融是不可能也!

  這也就是我個人對大乘佛教,有些批評就是這樣子!太直接而求圓融,而沒有勇氣跟魄力,先把自己跳出來,結果還是跟一般凡夫在裏面攪混,結果自己沒有度成,別人也度不了;圓融這是最後的目標,不是修行當前的課題。當前還是要從問題裏超越出來。

  前面參話頭跟修觀的方法,都是超越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最後我們講圓融。在《天臺小止觀》最後講到證果的時候,有講到初心證果跟後心證果,後心證果,是指修行到最後的一種境界,我個人根據所能夠理解的,把修行最後的境界,用華嚴的講法稱爲海印叁昧。

  後心證果以海印叁昧說明:

  海印:的意思是:心像大海一樣!大海是無邊,所以能夠把所有的天地萬物全部含照進去,這種講法有點像唯識學所講的大圓鏡智一樣,這鏡子非常的大,廣大無邊,所以能夠把所有的天地萬物、法界全部照進去,我們一般人,心量很小,眼睛所看、耳朵所聽到的,都是一小部分而已,這是講海印。其次講叁昧:是指能所雙泯、前後際斷的狀況。

  前後際斷:打坐最重要就是不想過去、不想未來。一心用方法在當下,剛才講到耳根圓通也講到不刻意去聽,而是讓聲音進來,但不能夠使聲音在我們心中逗留啊!所以它沒有過去相,沒有未來相,只有當下的相,眼睛所看,耳朵所聽的任何境界,都沒有過去,沒有未來,這稱爲前後際斷。如果我們時間的長度,愈縮愈小,縮小到一個剎那,這時候心空間的量,反而會增廣到無限。

  爲什麼說修定能夠修出神通,也是這個道理,因爲他不想過去、不想未來,所以當下的這種境界,反而能開拓成無限,因爲前後際斷,所以當下就變成寬廣無限,廣大圓滿,這並不是我們一般凡夫的當下!

  其次講能所雙泯:在這種只有當下之中,也不會想到是誰在看?是誰在聽?我常說:我們看境界,眼睛初看的時候,只有當下,在第二念的時候,才會想到是我在看,如果我們念念在當下,根本就不會起有我的這種觀念,也不會起那個是被看的,能看跟所看,這都是第二念。因此念念在當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能看的我,沒有所看的對象,這時候心才是圓滿的;一方面沒有煩惱,二方面這境界是廣大無限的,所以小乘講自在─這時候當然是自在,沒有煩惱;大乘講圓滿─這時候是圓滿,因爲這時候,這境界是無限的,因此叁昧是心跟境界完全統一的。我們講說:心如虛空,量周沙界,在海印叁昧的狀態之中,心可以跟法界成爲一體,所以能夠隨著衆生的心而所變現,因此才有所謂的:千百億化身,所謂的弘法度衆生。

  可是不管怎樣它基本原則:就是前後際斷,能所雙泯,在無心之中,而能夠産生感應,稱爲無功用行,這也就說:學佛最後的境界是這樣子,無心但跟法界是一體的,跟衆生是一體的,所以能夠知道一切,也能夠跟一切産生相應。

  成佛其實是沒有所謂成佛這個觀念,我們常講成,在這完全統一的時候,沒有你、沒有我、沒有他,這種區別。因此根本沒有所謂:成不成佛的觀念,這種觀念只是對一般凡夫而說的。因爲一般凡夫,還是要以爲有一個東西可以成,這樣去修行,才有意思,其實是沒有成佛這回事!但能夠不斷地趨向于海印叁昧的境界。

  這一次《天臺小止觀》就講到這地方,證果的部分,因爲都是用空假中的講法,我想各位如果對佛理能夠清楚,看這個不會有很大的問題,跟真正的修證,在覺受上還是不太一樣的!我們就講到這裏!

  

  

《《天臺小止觀》講記 證果第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