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小止觀》講記 覺知魔事第八▪P3

  ..續本文上一頁心閉眼,陰而罵之,作如是言』,我覺得這並不是很必要的。你打坐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方法守好,把它當作假的,努力地去用方法,心在很定時,外面的世界及這身體都可以忘掉的。

  作如是言:我今識汝!汝是此閻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臘吉支,邪見喜破戒種,我今持戒,終不畏汝。若出家人,應誦戒本,若在家人,應誦叁歸、五戒、八戒等,鬼便卻行匍匐而去。如是等種種留難,惱人相貌,及余斷之法,並如禅經中廣說。

  誦戒正常來講,有分黑夜白夜,我的看法並不是爲了要去趕鬼,就趕快去誦戒。這不是一個很如法的想法,最重要應該是依法守戒,不只是誦戒,如果只是誦而不守戒,也不能感應到真正的善神來護法。下面也是一樣!

  叁、魔羅:擾亂行者,是魔多化做叁種五塵境相,來破人善心。一、作違情事,即是作可畏五塵,令人恐懼。二、作順情事,即是作可愛五塵,令人心生愛著。叁、作非違非順事,即是作平等五塵,動亂行者。是故魔名殺耆亦名華箭、亦名五箭,射五情故!

  在名色中,作種種境界,惑亂行者,作順情色者:或作父母兄弟,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愛之境,令人心著色中,作違情順境界者;但作虎狼獅子、羅剎之形,種種可畏相,來怖行人。非違非順者:但作平常之形,動亂人心,令失禅定,故名爲魔。或作種種好惡音聲,或作種種香臭之氣,或作種種好惡之味,或作種種苦樂境界,來觸人身,皆是魔事。其相衆多,不可具說。

  最後一句「魔名殺者,射五情故!」,能擾亂我們身心者,就是稱爲魔。我們常說著魔!是我們自己去著的,我們受他影響,放不下就是執著;執著就是著魔。所以從佛法看,你不管執著什麼?可愛的!可恨的!或者執著一種善法,執著一種你自以爲是的一種法,都是魔,爲什麼?因爲執著的關系!在執著之中産生情的變化,是貪、是瞋、是慢、是疑!種種這些境界!這都是魔!

  因此最好的解釋,魔是什麼?離開你當下的方法就是魔!念佛者離開佛號,心往外面攀緣了,就是魔,不管是什麼境界!如果我們現在用的是數息法,離開數息,看到其它的境界就是魔;參禅者離開話頭也是魔;所以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之中,常常會有一些好的覺受,如果我們被這些覺受所束縛了,覺得輕安,覺得自在,覺得我現在心很定了,覺得如何,這也是魔。

  雖然這覺受是我們很辛苦的打坐,克服酸痛麻,慢慢得到的,但如果你安于這境界,然後方法卻不用了,這就是魔;甚至有時我們在打坐,會對佛法有一些體認,然後我們就順著這體認,前想後想,想了很多,這從在思惟修來講,是在思惟佛法的義理;但就真正的專心修行來講,這還是魔。在過去我在禅堂打坐,也會常常犯這問題,打坐坐到某種狀況,體會某種道理,然後就把聽到的佛經全部翻出來,好好整理一遍;這樣一想,就可以想一支香,兩支香。當然這並沒有造什麼大惡業,也不會被那些鬼神挾著走,但因心已經離開方法,所以還是魔!因此還是說離開當下的方法,不管是什麼境界,就是魔!

  因此最後我們說:著魔,著其實是我們自己喜歡的,如果是最初我們很討厭的境界,不管是酸痛麻,妄想很多,雜念很多;或者一些搗蛋鬼,一些我們不喜歡的境界來幹擾時,我們還知道那是魔,還是小事情;因爲至少你知道那是魔。有的境界是我們自己喜歡的,自己貪求的;既然是自己喜歡貪求的,當然自己的執著就會更重!最初所著的魔,都是我們不喜歡的;可是最後我們會著的魔,都是我們自己喜歡的。就像我們一般人在打坐時,常常講到欲界裏有苦有樂,但到了色界初禅、二禅、叁禅,是只有樂沒有苦;但如果不把這些樂的覺受放得下,不可能到四禅以上的境界,那個樂,反而是魔是障!因此要分別什麼是魔,是要靠知見的。所以我們看五十五頁最後一行。

  舉要言之!若作種種五塵,惱亂行人,令失善法,起諸煩惱,皆是魔軍。以能破壞平等佛法,令起貪欲憂愁,瞋恚睡眠等,諸障道法故。

  所以何謂魔呢?只要我們起了跟法不相應的心,就稱爲魔!『令失善法』這善,並不是善惡的善,並不是我很喜歡的境界跑掉了!如果我們心有所染,心有所執,必然會起煩惱,會起執著,就會破壞佛法,所以這些都是魔!我們看!

  如經偈中說(大正二五─九九─一六九引用)

  欲是汝初軍 憂愁爲第二 饑渴第叁軍 渴愛爲第四 睡眠第五軍 

  怖畏爲第六 疑悔第七軍 瞋恚爲第八 利養虛稱九 自高蔑人十

  如是等軍衆 厭沒出家人 我以禅智力 破汝此諸軍 得成佛道已

  度脫一切人

   所以從憂愁、饑渴、愛欲、睡眠這些都是魔,最後的是利養、自高,就是屬于貪心、慢心。我常說:神道─所常表現出來的就是貪心跟慢心,貪心是在欲界天裏會有貪心;在色界、無色界以上,大概主要是慢心!禅定功夫高者,貪心不會很重,瞋心也不會很重,但是慢心就可能很重!而慢心既起,就是跟我、我執相應,跟佛法不相應。所以下面:

  行者!既能覺知魔事,即當卻之!卻法有二:

  一者、修止卻之!凡見一切外惡諸魔境、悉知虛诳,不憂不怖,亦不取舍,妄計分別,息心寂然,彼自當滅。

  也就我前面所講,我們看一切境界,不管是喜歡的、討厭的,都把他當作假的來看待。『悉知虛诳』,知道他是假的,我們就能不憂不怖,不貪不取。心中知道他是假的,就不受他影響;不受影響,修止卻之,當然是要回到你當下所用的方法,不管他他就過去了。所以我還是說:把一切當作假的,繼續用方法,就可以了!

  二者、修觀卻之!若見如上所說種種魔境,用止不去,即當反觀,能見之心,不見處所,彼何所惱,如是觀時,尋當謝滅。若遲遲不去,但當正念,勿生恐懼,不惜軀命,正心不動。

  第二種是修觀卻之:修止主要是說,外面所有境界都是假的,所以我不管它!第二種修觀卻之,就說連你這人也是假的。『即當反觀,能見之心,不見處所』主要是連我自己都是假的,我們一般會歡喜,會瞋恨,會恐懼,都是爲了這個我,所以這個心才起的。如果這個我不在,這個心不存在。那一切的境界都不是問題!就隨它去沒關系!所以修觀,主要是觀無我!下面!

  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則魔界無所舍,佛界無所取,即佛法自當現前,魔境消滅。

  事實上什麼是魔?什麼是佛?一定是有佛才有魔,有魔才有佛!這兩者因爲衆生的取舍才出現的;也就說是矛盾、對待、差別;才有魔跟佛之間的差別,是矛盾、對待,才有取舍。衆生一定是這樣子,要取這個,舍那個,這樣反而才是魔!因此說到最後有取有舍才是魔,無取無舍才是佛!因此對一切境界,你把他當作魔,這才是魔,把某些境界當作佛,這也是魔。所以禅宗上面講『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所謂斬:不是真的去斬他,而是去斬這種分別取舍的心,不取舍、不分別,這樣才是跟真正的佛法相應。這時魔境消滅,境界可能還存在,但那已不是魔了!

  ¨ 總結叁個層次

  也就說這叁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要修止,把他當作假的,繼續用方法;第二種是反觀能觀的我不在,取舍的心不在,所以境界如何都無所謂;第叁個是當下一切接受,接受一切當下現前的境界。不去分別他是佛還是魔;或者當下一切境界,一切接受跟一切不管,其實是相同的;一切無所舍,跟一切無所取,其實是一樣的!這樣就能跟真正的佛法能夠相應。

  複次:若見魔境不謝,不須生憂,若見謝滅,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見有人坐禅,現魔化做虎狼來食其行者;亦未曾見魔化做男女可爲夫妻也!當知!皆是幻化,愚人不了,心生驚怖,及起貪著,因是心亂,失定發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無智受患,非魔所作。

  ¨ 魔境不滅。夢喻

  最後說到,在打坐之中的境界,跟晚上作夢的境界,其實是差不多的。我們打坐慢慢除掉第六識的分別,會有第八識種子的現行,而産生種種的虛幻的境界,我們晚上睡覺時也是一樣。那些細微的種子浮現了就變成夢境。每一個人都作過夢,也知道不管晚上作什麼夢,白天還是一樣過。晚上夢見被車子撞了,白天起來腿也好好的,身體也好好的,沒有事!晚上夢見出去,讓人家請客,吃的飽飽的,醒過來還是一樣。

  所以如果我們在夢境當下,你知道是夢境,大概很快就醒了!同時我們在修定之中産生一些幻境,如果你在當場知道幻境,這幻境也很快就消失了,不知者就會隨著境界轉,知道就消失了!因此當知即是幻化,一切都是虛幻的。

  『愚人不了,心生驚怖,及起貪著』如果把假的當作真的,自己的心亂了,氣亂了,然後才會産生一些病。『因是心亂,失定發狂』就像有些人常問:如果我在打坐突然聽到一個聲音,然後心就砰砰跳得好久!抓不回來,爲什麼?也是因爲心亂,氣散!如果心不亂,氣就不會散,這身體就不會生病。所以重點在于心,一切境界能否影響我們,就看你如何去用心?心能定則一切境界都不受影響,也就說心是主,境是客,主不能做主,只好反客爲主,就受他影響!

  複次:若諸魔夜惱亂,或經年月不去,但當端心,正念堅固,不惜身命,莫懷憂懼,當誦大乘方等,諸經治魔咒,默念誦之,存念叁寶,若出禅時,亦當誦咒自防,忏悔慚愧,及誦波羅提木叉戒,邪不幹正,久久自滅。魔事衆多,說不可盡,善須識之!

  ¨ 常逢魔應忏悔

  那麼剛才說到,如果我們經常碰到魔,表示個人的業障太重!業障重,首先要忏悔,忏悔並不是把業障丟給佛菩薩,請他去處理!不是這意思。忏悔最重要的意思,其實是接受,不是逃避。很多人有這種心態就是:我現在做壞事做過了,然後趕快去自首,自首就沒有罪了;世間法也經常是這樣子。如果壞人能夠自己自首,至少能夠減罪;因爲是要減罪,所以才去自首的。而這人其實沒有慚愧心、忏悔心,只是想逃避這些罪過,那麼這些人下次一定是會再去犯罪的,因爲他沒從內心之中發出真正忏悔自首的心。

  所以忏悔,首先要承認我以前所做的錯了,以後要改,現在我要接受應有的果報,如果我們一旦從心中發起真正忏悔接受時,即使有再壞的果報現前,我們心裏不會痛苦、不會矛盾,最大的痛苦乃來自于矛盾。我們接受他時,反而就好多了;你能接受他,因爲這種善心,這種緣,也能很快讓我們過去的業障能夠消;因爲業障主要是來自惡心,壞的念頭。真正的忏悔,是從貪瞋癡的念頭去忏的,行爲只是果,而妄想習氣才是因,忏悔要從因裏面去忏。

  也就說剛才講到一個人業障重,第一要忏悔;第二要修福德。忏悔業障跟修福德,本身是一體的兩面,忏悔是壞事不再做,修福德是好事要多做,不斷地忏悔,不斷地修福德;我們的業障慢慢消,福德慢慢積存,在修行上的緣就會比較順。所以我還是說:我們主要的是從改變自己去消業障,去轉魔境。最初是忏悔業障,修行福德,再進一步就是要禮佛,拜佛,要聽聞佛法,這些基礎慢慢具足,進一步才能修止觀。

  是故初心行人,必須親近善知識,爲有如此等難事故,是魔入人心時,能令人心神狂亂,或憂、或喜、因是成患,乃至致死,或時令得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羅尼,說法教化,人皆信伏,後則大壞人出世善事,及破壞正法。如是等諸異非一,不可說盡!今略示其要,爲令行者,于坐禅中,不妄受諸魔境界。

  取要言之!若欲遣邪歸正,當觀諸法實相,善修止觀,是則無邪不破!故釋論雲:除諸法實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

  ¨ 從心態上調整而離魔障

  一般的小魔、小鬼,入身不可能讓人死的,除非是冤家債主;但如果真的死,也是由于個人的業報。『或者令得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羅尼說法教化,人皆信伏』我剛才已說:像清海、盧勝彥等等,這些人因爲知見不正,因爲心態不正,所以被鬼神附身,所以表現出相當的神奇,會說很多法,但不是佛法,很多人信那些神奇的現象,以爲他所說的也是法,『後則大壞人出世善事,及破壞正法。』

  這裏有一種心態,我必需再說明:我見到有些被鬼神附身者,這些人基本上,最初是比較郁郁寡歡,是比較自卑感的人;有人天生不足,可能貧窮,可能不聰明,在人群之中,不是受到大家矚目,受大家歡迎者,他心理上也一直期待要奮發圖強、要突破;但他不肯用正法去努方,而只是期待有一天突然一下子,麻雀變成鳳凰就飛出去了!因爲這種不肯安于方法去努力,而又一心期待産生一種突變,這種人最容易被這些鬼神所利用,他也看經、也修行;但這心態不變,就說希望有一天變了,然後要向世人證明,我不是你們當初想象的那種阿郎,要證明我跟以前不一樣了,要讓人相信他、贊歎他;有這種心在,就很容易被鬼神所利用,也就說心態不正。

  我們常說人陰氣重比較容易被鬼神所利用,陰氣重是什麼?就是指這種心態者!自信心不足、郁郁寡歡,自卑感又很重,然後又如何?或者比較感性的不是理性,比較喜歡一些怪力亂神的。像這些人就很容易被鬼神所利用。

  我還是說,一個人要避免被這些鬼神所附身,所利用,主要的還是在于正知、正見,還有正確的心態。修行是必需的,證果也是漸次有的;但證果是水到渠成,不是我們目前的目標,目前就是確確實實,老實去努力,做一分,有一分的效果,不要急切的期待,會有如何大的改變。頓悟成佛!這句話其實害了很多人;因爲很多人就是不肯老實去用功,只是期待突然頓起來了,就成佛了!大概成魔的可能性比較大。所以我們看最後一句話:

  如偈中說:

  若分別憶想 即是魔羅網 不動不分別 是則爲法印

  真正的佛法,是叫我們不動、不分別,心不被境界所動,心也不期待什麼境界,這樣才是法;如果心中期待什麼?期待有一種境界,期待自己有什麼突然的改變。這其實都是魔,魔跟佛之間,一般人很難分別;因爲一般人都是在境界上去分的,這境界是什麼?其實不在境界,而是在我們的心,你怎麼去用心,再好的境界,你的用心錯了,還是魔;再壞的境界,我們能正確用心,那還是佛。

  所以我常說:我們是要見性,不是見相;見相是在境界裏面去問,那都是相,見性是指心性,心性是不動的,不動、不分別才是心性,才是法印,也就最後還是要講正知見,有正知見者就不會著魔。今天就講到這地方,我們下次再講善根的部份。

  

  

《《天臺小止觀》講記 覺知魔事第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