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闭眼,阴而骂之,作如是言』,我觉得这并不是很必要的。你打坐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方法守好,把它当作假的,努力地去用方法,心在很定时,外面的世界及这身体都可以忘掉的。
作如是言:我今识汝!汝是此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若出家人,应诵戒本,若在家人,应诵三归、五戒、八戒等,鬼便却行匍匐而去。如是等种种留难,恼人相貌,及余断之法,并如禅经中广说。
诵戒正常来讲,有分黑夜白夜,我的看法并不是为了要去赶鬼,就赶快去诵戒。这不是一个很如法的想法,最重要应该是依法守戒,不只是诵戒,如果只是诵而不守戒,也不能感应到真正的善神来护法。下面也是一样!
三、魔罗:扰乱行者,是魔多化做三种五尘境相,来破人善心。一、作违情事,即是作可畏五尘,令人恐惧。二、作顺情事,即是作可爱五尘,令人心生爱着。三、作非违非顺事,即是作平等五尘,动乱行者。是故魔名杀耆亦名华箭、亦名五箭,射五情故!
在名色中,作种种境界,惑乱行者,作顺情色者:或作父母兄弟,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爱之境,令人心着色中,作违情顺境界者;但作虎狼狮子、罗剎之形,种种可畏相,来怖行人。非违非顺者:但作平常之形,动乱人心,令失禅定,故名为魔。或作种种好恶音声,或作种种香臭之气,或作种种好恶之味,或作种种苦乐境界,来触人身,皆是魔事。其相众多,不可具说。
最后一句「魔名杀者,射五情故!」,能扰乱我们身心者,就是称为魔。我们常说着魔!是我们自己去着的,我们受他影响,放不下就是执着;执着就是着魔。所以从佛法看,你不管执着什么?可爱的!可恨的!或者执着一种善法,执着一种你自以为是的一种法,都是魔,为什么?因为执着的关系!在执着之中产生情的变化,是贪、是瞋、是慢、是疑!种种这些境界!这都是魔!
因此最好的解释,魔是什么?离开你当下的方法就是魔!念佛者离开佛号,心往外面攀缘了,就是魔,不管是什么境界!如果我们现在用的是数息法,离开数息,看到其它的境界就是魔;参禅者离开话头也是魔;所以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之中,常常会有一些好的觉受,如果我们被这些觉受所束缚了,觉得轻安,觉得自在,觉得我现在心很定了,觉得如何,这也是魔。
虽然这觉受是我们很辛苦的打坐,克服酸痛麻,慢慢得到的,但如果你安于这境界,然后方法却不用了,这就是魔;甚至有时我们在打坐,会对佛法有一些体认,然后我们就顺着这体认,前想后想,想了很多,这从在思惟修来讲,是在思惟佛法的义理;但就真正的专心修行来讲,这还是魔。在过去我在禅堂打坐,也会常常犯这问题,打坐坐到某种状况,体会某种道理,然后就把听到的佛经全部翻出来,好好整理一遍;这样一想,就可以想一支香,两支香。当然这并没有造什么大恶业,也不会被那些鬼神挟着走,但因心已经离开方法,所以还是魔!因此还是说离开当下的方法,不管是什么境界,就是魔!
因此最后我们说:着魔,着其实是我们自己喜欢的,如果是最初我们很讨厌的境界,不管是酸痛麻,妄想很多,杂念很多;或者一些捣蛋鬼,一些我们不喜欢的境界来干扰时,我们还知道那是魔,还是小事情;因为至少你知道那是魔。有的境界是我们自己喜欢的,自己贪求的;既然是自己喜欢贪求的,当然自己的执着就会更重!最初所着的魔,都是我们不喜欢的;可是最后我们会着的魔,都是我们自己喜欢的。就像我们一般人在打坐时,常常讲到欲界里有苦有乐,但到了色界初禅、二禅、三禅,是只有乐没有苦;但如果不把这些乐的觉受放得下,不可能到四禅以上的境界,那个乐,反而是魔是障!因此要分别什么是魔,是要靠知见的。所以我们看五十五页最后一行。
举要言之!若作种种五尘,恼乱行人,令失善法,起诸烦恼,皆是魔军。以能破坏平等佛法,令起贪欲忧愁,瞋恚睡眠等,诸障道法故。
所以何谓魔呢?只要我们起了跟法不相应的心,就称为魔!『令失善法』这善,并不是善恶的善,并不是我很喜欢的境界跑掉了!如果我们心有所染,心有所执,必然会起烦恼,会起执着,就会破坏佛法,所以这些都是魔!我们看!
如经偈中说(大正二五─九九─一六九引用)
欲是汝初军 忧愁为第二 饥渴第三军 渴爱为第四 睡眠第五军
怖畏为第六 疑悔第七军 瞋恚为第八 利养虚称九 自高蔑人十
如是等军众 厌没出家人 我以禅智力 破汝此诸军 得成佛道已
度脱一切人
所以从忧愁、饥渴、爱欲、睡眠这些都是魔,最后的是利养、自高,就是属于贪心、慢心。我常说:神道─所常表现出来的就是贪心跟慢心,贪心是在欲界天里会有贪心;在色界、无色界以上,大概主要是慢心!禅定功夫高者,贪心不会很重,瞋心也不会很重,但是慢心就可能很重!而慢心既起,就是跟我、我执相应,跟佛法不相应。所以下面:
行者!既能觉知魔事,即当却之!却法有二:
一者、修止却之!凡见一切外恶诸魔境、悉知虚诳,不忧不怖,亦不取舍,妄计分别,息心寂然,彼自当灭。
也就我前面所讲,我们看一切境界,不管是喜欢的、讨厌的,都把他当作假的来看待。『悉知虚诳』,知道他是假的,我们就能不忧不怖,不贪不取。心中知道他是假的,就不受他影响;不受影响,修止却之,当然是要回到你当下所用的方法,不管他他就过去了。所以我还是说:把一切当作假的,继续用方法,就可以了!
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念,勿生恐惧,不惜躯命,正心不动。
第二种是修观却之:修止主要是说,外面所有境界都是假的,所以我不管它!第二种修观却之,就说连你这人也是假的。『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主要是连我自己都是假的,我们一般会欢喜,会瞋恨,会恐惧,都是为了这个我,所以这个心才起的。如果这个我不在,这个心不存在。那一切的境界都不是问题!就随它去没关系!所以修观,主要是观无我!下面!
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即佛法自当现前,魔境消灭。
事实上什么是魔?什么是佛?一定是有佛才有魔,有魔才有佛!这两者因为众生的取舍才出现的;也就说是矛盾、对待、差别;才有魔跟佛之间的差别,是矛盾、对待,才有取舍。众生一定是这样子,要取这个,舍那个,这样反而才是魔!因此说到最后有取有舍才是魔,无取无舍才是佛!因此对一切境界,你把他当作魔,这才是魔,把某些境界当作佛,这也是魔。所以禅宗上面讲『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所谓斩:不是真的去斩他,而是去斩这种分别取舍的心,不取舍、不分别,这样才是跟真正的佛法相应。这时魔境消灭,境界可能还存在,但那已不是魔了!
¨ 总结三个层次
也就说这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修止,把他当作假的,继续用方法;第二种是反观能观的我不在,取舍的心不在,所以境界如何都无所谓;第三个是当下一切接受,接受一切当下现前的境界。不去分别他是佛还是魔;或者当下一切境界,一切接受跟一切不管,其实是相同的;一切无所舍,跟一切无所取,其实是一样的!这样就能跟真正的佛法能够相应。
复次:若见魔境不谢,不须生忧,若见谢灭,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见有人坐禅,现魔化做虎狼来食其行者;亦未曾见魔化做男女可为夫妻也!当知!皆是幻化,愚人不了,心生惊怖,及起贪着,因是心乱,失定发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无智受患,非魔所作。
¨ 魔境不灭。梦喻
最后说到,在打坐之中的境界,跟晚上作梦的境界,其实是差不多的。我们打坐慢慢除掉第六识的分别,会有第八识种子的现行,而产生种种的虚幻的境界,我们晚上睡觉时也是一样。那些细微的种子浮现了就变成梦境。每一个人都作过梦,也知道不管晚上作什么梦,白天还是一样过。晚上梦见被车子撞了,白天起来腿也好好的,身体也好好的,没有事!晚上梦见出去,让人家请客,吃的饱饱的,醒过来还是一样。
所以如果我们在梦境当下,你知道是梦境,大概很快就醒了!同时我们在修定之中产生一些幻境,如果你在当场知道幻境,这幻境也很快就消失了,不知者就会随着境界转,知道就消失了!因此当知即是幻化,一切都是虚幻的。
『愚人不了,心生惊怖,及起贪着』如果把假的当作真的,自己的心乱了,气乱了,然后才会产生一些病。『因是心乱,失定发狂』就像有些人常问:如果我在打坐突然听到一个声音,然后心就砰砰跳得好久!抓不回来,为什么?也是因为心乱,气散!如果心不乱,气就不会散,这身体就不会生病。所以重点在于心,一切境界能否影响我们,就看你如何去用心?心能定则一切境界都不受影响,也就说心是主,境是客,主不能做主,只好反客为主,就受他影响!
复次:若诸魔夜恼乱,或经年月不去,但当端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莫怀忧惧,当诵大乘方等,诸经治魔咒,默念诵之,存念三宝,若出禅时,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愧,及诵波罗提木叉戒,邪不干正,久久自灭。魔事众多,说不可尽,善须识之!
¨ 常逢魔应忏悔
那么刚才说到,如果我们经常碰到魔,表示个人的业障太重!业障重,首先要忏悔,忏悔并不是把业障丢给佛菩萨,请他去处理!不是这意思。忏悔最重要的意思,其实是接受,不是逃避。很多人有这种心态就是:我现在做坏事做过了,然后赶快去自首,自首就没有罪了;世间法也经常是这样子。如果坏人能够自己自首,至少能够减罪;因为是要减罪,所以才去自首的。而这人其实没有惭愧心、忏悔心,只是想逃避这些罪过,那么这些人下次一定是会再去犯罪的,因为他没从内心之中发出真正忏悔自首的心。
所以忏悔,首先要承认我以前所做的错了,以后要改,现在我要接受应有的果报,如果我们一旦从心中发起真正忏悔接受时,即使有再坏的果报现前,我们心里不会痛苦、不会矛盾,最大的痛苦乃来自于矛盾。我们接受他时,反而就好多了;你能接受他,因为这种善心,这种缘,也能很快让我们过去的业障能够消;因为业障主要是来自恶心,坏的念头。真正的忏悔,是从贪瞋痴的念头去忏的,行为只是果,而妄想习气才是因,忏悔要从因里面去忏。
也就说刚才讲到一个人业障重,第一要忏悔;第二要修福德。忏悔业障跟修福德,本身是一体的两面,忏悔是坏事不再做,修福德是好事要多做,不断地忏悔,不断地修福德;我们的业障慢慢消,福德慢慢积存,在修行上的缘就会比较顺。所以我还是说:我们主要的是从改变自己去消业障,去转魔境。最初是忏悔业障,修行福德,再进一步就是要礼佛,拜佛,要听闻佛法,这些基础慢慢具足,进一步才能修止观。
是故初心行人,必须亲近善知识,为有如此等难事故,是魔入人心时,能令人心神狂乱,或忧、或喜、因是成患,乃至致死,或时令得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罗尼,说法教化,人皆信伏,后则大坏人出世善事,及破坏正法。如是等诸异非一,不可说尽!今略示其要,为令行者,于坐禅中,不妄受诸魔境界。
取要言之!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善修止观,是则无邪不破!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
¨ 从心态上调整而离魔障
一般的小魔、小鬼,入身不可能让人死的,除非是冤家债主;但如果真的死,也是由于个人的业报。『或者令得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罗尼说法教化,人皆信伏』我刚才已说:像清海、卢胜彦等等,这些人因为知见不正,因为心态不正,所以被鬼神附身,所以表现出相当的神奇,会说很多法,但不是佛法,很多人信那些神奇的现象,以为他所说的也是法,『后则大坏人出世善事,及破坏正法。』
这里有一种心态,我必需再说明:我见到有些被鬼神附身者,这些人基本上,最初是比较郁郁寡欢,是比较自卑感的人;有人天生不足,可能贫穷,可能不聪明,在人群之中,不是受到大家瞩目,受大家欢迎者,他心理上也一直期待要奋发图强、要突破;但他不肯用正法去努方,而只是期待有一天突然一下子,麻雀变成凤凰就飞出去了!因为这种不肯安于方法去努力,而又一心期待产生一种突变,这种人最容易被这些鬼神所利用,他也看经、也修行;但这心态不变,就说希望有一天变了,然后要向世人证明,我不是你们当初想象的那种阿郎,要证明我跟以前不一样了,要让人相信他、赞叹他;有这种心在,就很容易被鬼神所利用,也就说心态不正。
我们常说人阴气重比较容易被鬼神所利用,阴气重是什么?就是指这种心态者!自信心不足、郁郁寡欢,自卑感又很重,然后又如何?或者比较感性的不是理性,比较喜欢一些怪力乱神的。像这些人就很容易被鬼神所利用。
我还是说,一个人要避免被这些鬼神所附身,所利用,主要的还是在于正知、正见,还有正确的心态。修行是必需的,证果也是渐次有的;但证果是水到渠成,不是我们目前的目标,目前就是确确实实,老实去努力,做一分,有一分的效果,不要急切的期待,会有如何大的改变。顿悟成佛!这句话其实害了很多人;因为很多人就是不肯老实去用功,只是期待突然顿起来了,就成佛了!大概成魔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我们看最后一句话:
如偈中说:
若分别忆想 即是魔罗网 不动不分别 是则为法印
真正的佛法,是叫我们不动、不分别,心不被境界所动,心也不期待什么境界,这样才是法;如果心中期待什么?期待有一种境界,期待自己有什么突然的改变。这其实都是魔,魔跟佛之间,一般人很难分别;因为一般人都是在境界上去分的,这境界是什么?其实不在境界,而是在我们的心,你怎么去用心,再好的境界,你的用心错了,还是魔;再坏的境界,我们能正确用心,那还是佛。
所以我常说:我们是要见性,不是见相;见相是在境界里面去问,那都是相,见性是指心性,心性是不动的,不动、不分别才是心性,才是法印,也就最后还是要讲正知见,有正知见者就不会着魔。今天就讲到这地方,我们下次再讲善根的部份。
《《天台小止观》讲记 觉知魔事第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