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有一點細妄想;第五種是叁條線,要到這境界以上,用製心止才比較會有效,否則妄想雜念太多,一下子來那麼多,不知道從那裏趕起。因此有些人會經常問這樣的問題,如果我用數息法,用到呼吸已經很微弱,若有若無,呼吸很長了,要數息,好象得特別去呼吸才有辦法數。如果數息法,已數到呼吸很細,妄想很少,這時可考慮用第二種製心止的方法,也就不用辛苦再去找呼吸了,去看妄念,妄念起來時,就趕快覺照,讓它過去。這兩種方法,都是修定的方法,這兩種方法,並不是佛教特別的方法,因爲其它的宗教,只要有修定的方法,大概都會用上這兩種方法。
第叁、體真止者: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爲止。如經中說:
一切諸法中 因緣空無主 息心達本源 故號爲沙門
夫行者,初學坐禅,欲修十方叁世佛法者,應當發重誓願,度脫衆生,求無上道。其心堅固,猶如金剛,精進勇猛、不惜生命!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終不退轉。然後于端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諸法,真實之相。所言一切諸法者:即是約心,明一切法也!
如一切善法、不善法、無記法,一切有漏煩惱法,一切叁界有爲,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經雲(大正二六─169A):叁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若行者知心無性,豈有諸法之實,若諸法不實,即是虛诳,則空無有主,則不可取,若不取者,即妄念心息,得寂然無爲!夫無爲者:即是諸法之本源,若能安心本源,則無染著,若心無染著,則一切生死業行止息,即證泥洹。故經雲(大正十叁─903A):
有心不知心 心者不見心 心起想即癡 無想即泥洹
若能如是,修體真止,當知是心必得泥洹,名大沙門。是則略說,修體真止相。
叁、體真止:這裏講體真止,真是指真理之義。能明了真理,妄念自止。一般人打妄想時,大概就是認爲有心對境,心去對境才會打妄想。我們常講:心去攀緣境界或心隨境轉,因此才會打很多的妄想,體真止主要確定的意思是,境界是虛妄不實在,這樣叫做體真,真─就是真理;因爲境界是虛妄不實在,所以心就不需要隨著去攀緣,不需要隨境界去轉。這樣妄想雜念就自然停止,這叫做體真止。
這段這麼長的文字,主要說:要明了境界是虛妄的,爲什麼境界是虛妄的?『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諸法從因緣生,我們從學佛以來已聽了很多。在印順法師所寫的《中觀論頌講記》,講到自性有叁種定義:
1. 自生:從過去到現在,它自己就存在的,沒有什麼原因,沒有他的前因,它自己就存在。譬如:一般人常講的靈魂,認爲我們人有靈魂,靈魂從哪裏生的呢?不會再去問:靈魂從哪裏生?靈魂是有的。有人認爲這世界有上帝,上帝怎麼存在?他就是存在,你不需要再問,他是從哪裏存在的,這名自生。自己就有的沒有其它原因,就能自己存在。這是自性見的第一種定義。
2. 獨立:獨立的意思是其它的萬法在變,它可以不變,一般人認爲也是這樣,我這身體從小慢慢長大,但靈魂沒有變,從小到大靈魂一樣沒有變,能夠孤立,能不受影響;上帝也是一樣,這世界成住壞空,變了又變,它可不受影響,就是孤立自己存在。
3. 不變:可以不變。如果一切法,都是因緣生,當然是因緣生,就不是自己存在,因爲有過去因、現在緣,所以它能夠存在,因此它不可能是自生的。因爲它是因緣所生,所以不可能自己獨立;因爲是因緣所生,而因緣不斷變化,所以它不可能不變。
¨ 第一、了知境界虛幻
因此在因緣不斷變化中,現象不斷生滅變化,如夢如幻,它不是實在的,所以須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主要講它不實在,它不會不變,無常變化不實在。所以說體真止。事實上體會到境界是虛幻,因爲境界是虛幻,其心不取,所以心不去攀緣、造作,不隨著打妄想,這樣妄念就會慢慢停止。
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既然是因緣所生法,當然就是空,無有自性就是空性;空不是沒有,而是它不是不變,它是經常在變化,它沒有不變的屬性、不變的主體,所以是空。因爲是空,是因緣所生,所以它沒有主,不能自己作主,因爲都是隨著因緣而變化,因緣怎麼變,就必需跟著怎麼變。因此了解到一切現象,變化無常,所以能使我們這攀緣造作的心慢慢地停止下來,這稱爲息心。
息心之後爲什麼能達本源?佛法一種講法,我們常說心本來像鏡子一樣,非常明淨,因爲有這貪瞋癡的習氣,有種種妄想雜念,所以讓我們本來光亮明淨的鏡子,惹上很多塵埃;現在知道一切法是空,因緣無主,因此妄想雜念慢慢減少,貪瞋癡的習氣慢慢轉化,而能慢慢恢複本來明淨的狀態,稱爲達本源,也就達到本來光亮明淨,本來解脫無爲的境界,稱爲達本源。
故號爲沙門:沙門是指勤息。勤勞是指努力修行之後,能息掉一切妄想雜念、一切生死煩惱,所以稱爲勤息。這是第一部份爲什麼講境界都是虛幻,從因緣所生法說它是虛幻。
¨ 第二、法境界無自性
然後于端坐中,思惟一切諸法真實之相。所謂一切諸法者,即是約心,明一切法也。第二種講法境界沒有自性,因爲一切的境界是因心所有,境界它不可能自己存在,一定是因爲心去認識,它才存在。所謂一切善法、不善法、無記法、煩惱法、有漏法,這都是因爲心去認識,所以它才能存在,而且才能顯現出它的意義。這裏所謂「因心有」:這心有,不一定是唯識學所講的,唯識學認爲一切境界都是心所變現,而這裏所謂因心有,是因爲心去認識,所以它才能被我們所了別。就像如果一個東西,它雖然存在,但是沒人去看它,沒人去了解它的存在,也沒人去了解它是什麼樣子?這也就是一般人認爲境界是客觀,是實有的;有一個所謂的客觀境界是存在那裏的,然後我們再去認識它,事實上並不是客觀的,因爲境界不可離開主觀的認識之外,還另外有一個客觀境界存在。也就說境界沒有它的獨立性,如果沒有心它就沒有用,所以說它是附屬于心,心才是主,它只是附屬的。
叁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這一心上次就講到理一心。爲什麼講到理一心呢?因爲事實上一切境界的存在,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包括兩種:一種是內因緣,一種是外因緣。內因緣是我們受想行識的存在,外因緣就是地水火風的變化,有這內外因緣和合,才可産生境界出現。外界的境界,並不能說完全是虛幻,它有地水火風變化的存在性,只是它沒有獨立,沒有自性,它不是自己生的,不能獨立,不能不變,它是隨心來轉,不同人看會有不同的了解,産生不同的認識。所以叁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
¨ 中觀跟唯識之別
從因緣法或從中觀的看法,不會變成像唯識的講法認爲只有心的存在,說萬物都是心變現出來,這樣心還是有。而中觀的講法比較偏向于,心跟境都是互爲緣起,所以都是空,沒有心的自性,也沒有物的自性。所以心跟境是互爲緣起,心是不實在的,那境界當然也是不實在。這裏如果行者知心無性,豈有諸法之實─知心無性,這裏並沒有講得很清楚,但在下面講到修觀講得比較詳細,所以這一部份,我們等一下再講。
也就說心跟境是互爲緣起,而且心是主因,物爲附屬的,如果心是不實在,境界當然更不實在。不實在的境界,就不值得去攀緣、執著、分別。所以妄念自然能夠慢慢停止,而得到所謂寂然無爲,能使心跟本源相應。一般人修止的方法,大部份都是用壓抑的方法,就是我們有很多貪瞋癡的妄念,因此要用壓抑的方法,用系緣守境止,把這壓下來,讓它不要産生;或者用製心止,也是在它出來後,趕快把它壓下去。用壓抑的方法來修定,能用于一時,不能究竟。
所以這也就是一般人即使修得再好,能夠入定,最後還是要出定。因爲這壓抑,總有它不消時。如果用體真止,不是用壓抑的方法,而是它本來就是虛幻,看到它本來就是虛幻的,用它最真實的樣子是虛妄的,我們就自然能止住妄念。因此,我們剛才說到真正的佛法是在體真止上用功的,前面兩種還是需要,但爲前方便,不是真正的佛法,但如果心妄想雜念太多,用體真止根本用不上,我們還是用思惟的方法,去想一想而已,不能相應;因爲妄想雜念太多。
所以這叁個,從一二叁也可說是我們修定的次第,先用守一的方法,使我們心比較安定了,才可能用製心止的方法,再進一步于心很定時,用佛法的因緣觀再去體會,所謂一切境界是虛妄的。如果能在心很定時,就能使我們的心跟佛法的見地相應,就能證慧,當下能使一切的妄想消失,而心能超然自在,能跟泥洹相應,就能解脫自在。泥洹─即平常說的涅槃,不同的翻譯爾。下面我們看偈頌:
『有心不知心 心者不見心 心起想即癡 無想即泥洹。』
有心不知心:如果我們用貪心、瞋心、妄想心,你不可能知道什麼叫真心。有沒有真心存在呢?不知道!但至少用妄想心,不可能知道真心是什麼樣子!這是第一句,有心不知心。
心者不見心:剛才講到有妄想不知道真心,而真心能否被我們知道呢?真心不可能被我們知道!因爲如果認爲有一個能知,有一個所知,你不可能知道真心,因爲還是在對立狀態。真心是可以證,但卻不可以知,見聞覺知這都是屬于有主客的差別,有一個能見的心,有一個被見的境界,不可能見到真心,真心是統一的狀態,統一的狀態就是所謂的叁昧狀態,沒有所謂的是心非心,是物非物,這種界限。所以用妄想,不知道真心,而想要知道真心,也不可能。所以真心如何能知道呢?只能在無想的狀態,心跟物統一的狀態,那時能相應,當下就不需要再去分別,如果再起分別,這是不是真心,已不是了!你想說,我剛才那境界,大概不錯,大概是真心…
《《天臺小止觀》講記 正修行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