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記也是一樣,什麼都不知道,當然不是統一;真正統一的是對境界很清楚,也沒有妄想雜念。反之,不清楚是沈相,有妄想雜念是浮相。
上次說到一種觀念,很多人自以爲沒有妄想,其實是因爲我們反省能力不夠,人都有妄想的,只是粗淺不一樣,就像唯識學講的『阿賴耶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們八識的種子,不斷在遷流變化,所以人多少都會有妄想雜念,不求無念,但求能夠很清楚明了,能夠覺照它!把妄想雜念轉爲正念。
如何覺照?如何轉?就是所謂觀的功夫,所以今天首先講不昏沈、不散亂;如果昏沈、散亂,在《小止觀》所講的對治的方法,如果昏沈是表示氣向下,所以會昏沈,我們就把注意力往上提,提到眉心,鼻端甚至提到頭頂;把注意力往上提,這氣就會往上,氣往上,頭腦就會比較清楚,這是講到對治沈相。而浮相也就是散亂,把注意力放于下面,譬如:肚臍下面或者足心,把注意力往下放,就可以製伏妄想雜念,這是以調氣的方法來調心。
我們也可用調心的方法來調心,一般人爲什麼昏沈?簡單講道心不夠!因爲你覺得無所事事嘛,自己的正念、道心提不起來。有的人打坐是因爲大家坐,所以跟著大家坐的,自己沒有意願坐;或者有的人打坐是因爲今天坐,明天也要坐,變成一種機械式的動作,只有動作沒有心在!道心提不起來,那當然會昏沈,所以要提道心。如何提道心?一方面是佛法所講的想到自己的生死煩惱,第二個想到衆生的生死煩惱。以這種正念來提自己的道心,要精進!要努力!要自度!要度人!能夠提起道心;道心提起來,那種昏沈散亂就會慢慢減少,道心的提起跟發願有關系,不管是四弘誓願,還是其它的願,願一發力量才能集中、才能提起來。
現在簡單講一下浮相:什麼叫做妄想雜念?我常說:爲什麼你喜歡攀緣境界?因爲你覺得境界很好,如果不好,你就不須攀緣;如何用佛法的觀念去對治境界?知道一切境界,如夢如幻!或者知道攀緣之後,對我們只是形成更多的煩惱,那我們就可以慢慢把攀緣妄想製止而能慢慢安定,這跟我們心理、知見,有很大的關系。這以後我們再詳細說明。
¨ 寬急病之對治
正文P.24
問曰:心亦得有寬急相不?答曰:亦有此事。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撮心用,念望因此入定,是故氣向上,胸臆急痛。當寬放其心,想氣皆流下,患自差矣!
我們打坐用功常講到要調松緊,在經典上講到廿億耳調琴的故事!他本來是一個很用功者,結果因爲坐了很久都沒有進步,所以退心想要回家,所以佛問他:以前在家做過什麼?學過彈琴!佛問:琴如果太緊會如何?琴如果太緊,聲音會很難聽;琴如果太松,就沒有聲音,調松緊聲音才會好聽!有很多人在打坐時也是一樣,松跟緊其實主要是我們在用心時,是否很急?是否希望急著有進步,所以會把自己逼得很緊,所謂『定心急病相者』急,就是太緊的關系,很希望自己打坐趕快有進步,很怕任何妄想雜念,就會把自己逼得很緊,好象因此妄念可以減少,但也因此而使身體會有些不好的現象。
『是故氣向上,胸臆急痛』會形成胸悶、會痛甚至頭也會痛,悶痛之後,人當然就沒辦法繼續專心地用功,或者最初坐得進步,把自己逼得很緊,到最後反而不能用功,所以這時『當寬放其心』把求好心切的念頭,暫時能放松、放下!『想氣皆流下』這樣本來氣向上,因爲心放松,氣就自然能放松而能流下,所以最重要是不要急!
其實就打坐而言,自己希望能很快進步,也是一種妄想;也就說心中有過去,心中有未來,其實都是妄想;希望進步,這當然不是當下進步,而是希望能慢慢進步,這有過去相,有未來相,所以這不是用功,而是打妄想。真正用功是抓住方法,好好安于當下用這方法,不要想到方法用了之後,將來會有什麼變化。這是浮相,或者用心太緊的關系。
若心寬病相者:覺心志遊漫,身好逶迤,或口中唌流,或時暗晦,爾時應當斂身急念,令心住緣中,身體相持,以此爲治,心有澀滑之相,推之可知!是爲初入定,調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從粗入細,是以身既爲粗,息居其中,心最爲細靜,調粗就細令心安靜,此則入定,初方便也!
第二種寬就是沒志氣,像上次講,爲什麼有些人會昏沈,一個是心力不集中,打坐時身體坐著,但心裏根本不用心;或者在數息時,心裏想數字的數法,一、二、叁…,但沒把注意力放在數息上,就容易變成太寬、太散!這時妄想多,身體就容易『覺心志遊漫,身好逶迤』很多現象就會産生,這主要是松緊沒調好。
¨ 第二、住坐中調叁事者:
行人當于一坐,隨時長短,十二時中,或經一時,或至二叁時,攝念用心,是中應善識身、息、心叁事,調不調相。若坐時向雖調身竟,而今此身,或寬或急,或偏或曲,低仰不俱,覺已隨止,每令安穩,中無寬急平直正住。複次:一坐之中身雖調和,而氣或不調。不調相者,具如上所說:或風或喘,或氣急身中脹滿,當用前法隨而治之每令息道綿綿如有如無。複次:一坐之中,身息雖調 ,而心或沈、或浮,寬急不定。爾時若覺當用前法,調令中適。
調此叁事,的無前後,隨不調者,而調適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心叁事調適,短相乖越。若和融不二,此則能除宿患,障妨不生,定道可克。
住坐中跟調叁事,跟前面所講的差不多!
¨ 第叁、出時調叁事者:
行人若坐禅將竟,欲出定時,應前放心異緣,開口放氣,想息從百脈,隨意布散!然後微微動身次動肩膀及手臂頭頸,次動二足,悉令柔軟,然後以手遍摩諸毛孔,次摩掌令暖,以揜兩眼,然後開之,待身熱汁稍歇,方可隨意出入。若不爾者,全或得住心出既頓促,則細法未散,坐在身中令人頭痛,百骨即疆,猶如風勞,于後坐中,煩燥不安。
是故心欲出定,特須在意,此爲出定調身、息、心方法,以從當人粗故。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說:
進止有次第 粗細不相違 譬如善調馬 欲去而欲住
法華經雲:『此大衆諸菩薩等,已于無量千萬億劫,爲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住出,無量百千,萬億叁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
我們最初就講到,下坐之後要如何下坐,這部份我想不用再看:今天講前面的去五蓋。
《《天臺小止觀》講記 調和第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