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小止觀》講記 方便行第五

  方便行第五   

  80年11月16日

  雲何名方便行?所謂行于五法,五法者:一欲、二精進、叁念、四巧慧、五一心。

  一、欲者: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求一切禅定智慧法門。故亦名爲志、亦名爲願、亦名爲好、亦名爲樂。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名爲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爲其本。』

  ¨ 欲者─動機

  我想如果從字面上來看,是很容易了解的,是說我們做任何事最重要的就是先有它的動機,有什麼動機,動機很強烈,才可能把事情做好。欲以現在心理學上講,就是要有動機,而且動機是比較強烈的。在佛法上常講到要發心,發什麼心?主要是發菩提心,一般人常講發心,發什麼心呢?我常說:貪心、瞋心、慢心、疑心也都是在發心,只是發的不是菩提心而已。欲望也是一樣,欲望對世間人而言,都是存在的;一切善法欲爲其本,一切惡法欲爲其本。欲望可以讓我們成就善法,也可以讓我們成就惡法,所以我們現在就對欲望的本質,做一個比較深入一點的探討。

  世間人或修學佛法的人,都有它的欲望,這個欲望很多時候我們看起來好象不太一樣;但是經過比較深入的探討欲望的本質,我們會發覺差別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分歧。

  ¨ 依據現代心理學講法,把欲望分做五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稱爲生理的需要:譬如:現在冬天,天氣比較冷了,大家要穿比較厚重的衣服,這是生理的需要;我們口渴要喝水,肚子餓了要吃飯,這是生理的需要,或者一般人講的:『食色性也!』把男女的欲望,如果當作生理的需要,也是屬于第一種;生理的需要,就是要求我們能夠生活、能夠生殖。這個需要,大家很容易明白。

  第二個層次稱爲安全感的需要:我們不只希望今天有飯吃,明天也有飯吃,而且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夠有保障,這種安全感,經常建立在一種比較穩定的生活方式裏面,所以,人爲了要吃飯,必需要去工作,工作爲了安全感的關系,必需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工作;如果今天作了,明天就沒得做,那我們對未來就沒有保障;或者希望我們的社會比較穩定有秩序,不要經常有一些突發事件,在那些比較混亂的社會裏面,人沒有安全感。甚至進一步說,我們要研究科學,要去信仰宗教,也有很多的原因是爲了安全感;因爲我們對于陌生的世界,我們會覺得沒有保障,很多人甯可生活在自己比較熟悉的環境裏面,他不敢去面對許多神奇的事,不敢去接觸很多陌生的人,因爲陌生的東西,對我們比較沒有安全感的。所以第二個層次,很明顯的就是安全的需要。

  第叁個層次稱爲愛還有歸屬感:所謂歸屬感就是說,我們在小孩子也是一樣,長大了,就會參加一些團體,覺得說我是在這個團體裏面,我接受這個團體,這個團體也接受我,這稱爲歸屬感。我們一般人不太容易一個人生活,一個人生活,就會覺得孤單寂寞,即使他吃得很好,住得很好,也沒有安全的顧慮,但是他心裏上,還是會郁郁不樂,主要就是沒有歸屬感。歸屬就是我們去參與一個團體,也被那個團體的人所接受。這個愛也是一樣,狹義的愛就是指跟另外一個人,或另外一個團體的關系。愛,譬如剛才講的歸屬感也是一樣,如果愛的對象比較限于少數的一些人,也許是父母,也許是朋友、同事等等,因爲彼此之間有歸屬認同,也是可以減去一般人對于歸屬跟認同的需要。這是第叁個稱爲愛跟歸屬。

  第四個稱爲尊重:自我尊重的需要,一個人在一個團體裏面,除了被人家所接受,接受你是這團體的一份子之外,另外我們還是希望被這個團體的人所尊重,接受跟尊重不一樣。接受只是消極的接受你成爲團體的一份子;尊重是肯定我們某種的能力、某種成就;所以尊重,也是對我們自己的尊重,認爲說我對什麼事情做得還不錯,我在這團體裏面,表現得還可以,這樣是尊重。

  第五個稱爲自我實現:在心理學上主要講的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他的潛能,有的人也可以在一個團體裏面做得很好,但是那個事情並不是你最喜歡的,譬如說:我們在一個公司裏面,我們可以把一個事情做得很好;可是這是公司的事情,並不是你最大的興趣所在,你的興趣可能是在另外一方面,這樣表示說對自己本來的一些潛能沒有發揮出來,最後所謂的自我實現,就是把自己的興趣、嗜好,都能發揮得很圓滿,這稱爲自我實現。

  也就說: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幾種欲望或者稱爲需求。人類其它種種的欲望或需求,都是從這五個需求所引發出來的。譬如:有人喜歡看書,喜歡追求學問,這追求學問可能是生理需要,爲什麼?因爲你要把它當作一種職業來賺錢。有了錢才能有充份的飲食。也有人把它當作安全的需要,爲什麼?因爲如果我們對周圍的事情,不熟悉我們會覺得沒有安全感,如果我們對世間上很多事情很迷惑,我們會沒有安全感,有學問的人就比較不會迷惑,可以在種種陌生的事情裏面,能夠得到自在。

  也有人是拿來當作歸屬跟認同,因爲這個團體都是學醫的,所以我就跟著學醫,這個團體都是學佛的,我就跟著學佛,他們都上大殿拜佛,我就跟著上大殿拜佛,他們做什麼學問,我就做什麼學問,因此得到大家的認同。

  也有一種人,是把它拿來做自我尊重,因爲你做學問,做得很好,你在這方面,慢慢成爲一個專家了,對自己就有信心,而別人也給予我們相當的尊重,最後就是所謂自我實現,也就說:讀書就是他本身最大的一種興趣跟嗜好,他在這之中能夠得到最大的滿足。或者人賺錢爲名爲利等等,一種行爲,可能是很多需求的綜合,只是每一種需求的比重不一樣,也就說:欲望,根據現在的心理學家所分析的有這五種基本的欲望。

  ¨ 我個人再依據此五個欲望簡略分做兩種:

   第一種稱爲自在:譬如我們對于生理的需要,對于安全的需要,比較上是以自在爲主,天氣冷了我們覺得不自在;肚子餓了我們覺得不自在,在陌生的環境裏面,我們覺得不自在。所以人最初需求是求自在,先讓自己能夠活得下去,先讓自己能夠活得愉快一點,這是自在。

  第二種稱爲圓滿:後面的尊重、自我實現,就是慢慢趨向于圓滿,也就說要把我們內在的個性跟外在的環境,都能搭配得比較統一跟和諧,這是圓滿。

  一般人對很多不同的欲望所迷惑,而很少理會到所有欲望、需求的本質,就是求自在跟圓滿,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到欲望的本質是求自在跟圓滿,那我們是應該用更俐落直接的方法去求自在跟圓滿,世間人以爲追求錢財、名利,是他們最後的目的;其實不是,那個還只是引申的目的,也是爲了達到根本目的的一種手段而已。但是那方法,並不是最直接、最高明的方法,所以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得到自在跟圓滿,就視每個人智慧的高低,佛法也是一樣,常常講到要解脫自在,要怎麼得到理事的圓滿,人所想追求的就是這樣子。

  我們再談到,一般人不是很清楚知道,他是追求自在跟圓滿;但他的下意識也是在追求自在跟圓滿的;可是很多人他們追求自在的方法,卻用逃避的方法,有一種境界讓我不得自在,我就逃避那種境界。肚子餓了,這境界不喜歡,就趕快用吃飽的方法,來滿足它!或者現在沒有錢了,不自在,就趕快想辦法賺錢,我們是用逃避,逃避那個讓我們覺得不舒服的境界,讓我們得到自在。

  怎樣追求圓滿呢?剛好相反,是要追求到我們本來沒有的東西,讓我們得到圓滿,這時候我們會發覺到,追求圓滿跟追求自在,經常是在矛盾的狀態之中。如:你要去做一個生意,如果站在自在的眼光上,你不要去做,爲什麼?因爲很多麻煩的事情就會産生;自在,如果這些事情都沒有,就很輕松自在。但如果要追求圓滿,希望得到更多的錢、更多的名、更多的……?一般人把多當作圓滿,如果要追求圓滿,反而是要想辦法去攀緣境界,所以人經常在矛盾之中,我要還是不要!要追求自在,就不要了,退一邊去,不要跟這些因緣攪和在一起。追求圓滿,就是要盡可能去聚合很多的因緣,所以人很多時候,就在這些要、不要!取跟舍之間,産生了很多的煩惱;如果我們根據佛法所講的,如何追求自在?就是放下本來的欲望才能自在;一般人所謂的自在,就是自己在,別人不在,我就自在了!所謂別人,主要指對我産生幹擾的境界不在,就是自在。佛法其實最重要的是說,要自己不在,如果我見、我愛、我慢、我執的欲望太重,就不可能自在;同樣圓滿也是一樣,如果真正從佛法佛法來看,如何得到圓滿?不要取舍分別,才能得到圓滿,用取舍、分別的方法,絕對不可能得圓滿。

  這也就說一般人,一方面沒有了解到我們欲望的本質,是要追求自在跟圓滿,而且在很多的時候,又用跟自在和圓滿相違背的方法去追求,或不相應的方法去追求自在、圓滿,所以人愈追求,事實上是跟自己的本意互相相違的,而且愈追求,煩惱痛苦就愈多。而佛法能夠告訴我們如何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追求自在、圓滿。自在,就是自不在!圓滿,就是不要取舍分別,最後就是變成無欲,無欲,才能成就原來的欲;自在,就是要放下原來的欲望,你有欲望在就不可能自在;那麼有欲望,就一定會有取舍分別,就不可能圓滿!所以最後要達到我們最初的欲望,反而是要變成無欲的境界,無欲就是不要取舍分別。

  因此如果可以了解到這個本質,我們就很容易了解到,從世間法的欲望到佛法的欲望,其實是可以一貫的,就是從自在跟圓滿能夠統一,這也就是對于欲望的本質能夠理會。那我們再問如何得到最有效的方法?從佛法能夠得到知見─如何才是追求圓滿自在最有效的方法,這樣的知見確定之後,再其次就是要降伏過去那種追求的習氣。人還是習慣上向外攀緣、取舍分別,來追求自在圓滿。所以習氣很重,就要用禅定的方法來降伏。

  一欲者:欲離一切世間妄想顛倒;對過去的一些思想…

《《天臺小止觀》講記 方便行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