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在打坐上,就會很辛苦,而且就沒有進步。事實上,人需要老師指導的地方,大概都是在這地方,如果數息法講五分鍾,大概就清楚了,對不對?講盤腿就更簡單,一兩分鍾比一比就知道了,還有什麼需要人家教的呢?就是在這個地方,在我們如何對付這些打坐所産生的狀況,有人說頭痛、有人說胸悶、有人說流鼻涕,有時候這些種種的現象,我們要去了解這是正常的過程?還是你用方法不對所産生的病態。有些是必經的過程,這個必經的過程,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經過;但是有些人的體質就會有這樣的現象。我們知道了把它當作過程來接受,那就不是問題;也有人在用方法上,有時候是姿勢坐錯了,坐得不好,有時候是方法松緊沒有調好,有的時候方法根本就用錯了,而産生一些偏差的狀況。這些狀況,我們有沒有辦法去分辨它是正常的過程,還是錯誤的誤導所形成的結果,如果是誤導所形成的結果,要用什麼的方法,把它糾正過來。所以這是巧慧。一般的人,沒有打坐的經驗,所以對這些不會很清楚,但是有的人最初不清楚,但是經過幾次之後,他自己能夠慢慢清楚了,也是巧慧。
也就說當我們一方面對打坐有很深重的意願,知道要去打坐;然後知道用什麼樣的方法,用舍的方法,精進是講用舍的方法,念是說叫我們心中很專心地去念這個方法,念茲在茲,這稱爲念,提正念。然後對我們在打坐之中,所産生的一些身心的狀況,要能很清楚的去分辨,知道現在是什麼樣的狀態,等一下要往那邊努力,或者這是什麼樣的病態,要如何對治,這稱爲是巧慧。
一、欲
| 對打坐有深重的意願
| 發心是因
|
二、精進
| 用舍的方法
| 過程─(2,3,4)
|
叁、念
| 專心地用方法:念茲在茲,提正念
| 過程
|
四、巧慧
| 在打坐過程中,清楚知道狀態?及往什麼方向去努力?碰到病態怎麼對治?
| 過程
|
五、一心
| 入定了
| 結果
|
五、一心者:念慧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禅定,智慧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習止觀。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使空無所獲,終不回異,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需知道通塞之相,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經雲:『非智不禅;非禅不智。』義在于此。
¨ 五、一心者:
一心一意:這裏所講的一心,主要的重點還是跟意差不多,就是一心一意地修學禅定,即使修行之後,碰到怎麼樣的困難障礙,都要很勇猛精進,稱爲一心,我想這種一心的講法,還是在初發心所講的,就是不忘初心而講的。
理一心:明朝的蓮池大師講到一心有兩種:事一心跟理一心。我們先講理一心,再講事一心。
理一心:表示這世界,是一心所有的,唯心所造的,稱爲一心。一般人看的世界,千差萬別,你是你,我是我,看的不一樣,你有你的心,我有我的心,不一樣,這稱爲多心、異心;但是我們通過緣起的思想去了解,知道一切法都是互相關連的,表面上雖然不一樣,可是經過緣起的時候,是互相相關的,並沒有絕對的界限,物跟物之間沒有界限,心跟物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我們最初認爲有一個心,來認識這個物,心跟物就有界限了,如果通過緣起去看,心跟物也沒有界限。這也就說以一心爲中心,能夠把世間萬法統合起來,這個心跟其它人的心,跟萬物的相、萬物的變化,中間沒有界限、沒有距離,稱爲理一心。
講到一心,主要說到萬法之中,物跟物之間,人跟物之間,心跟心之間,心跟人跟物之間沒有界限,這沒有界限,主要是通過緣起觀而確定的,因此從一而能夠統合一切;或者說一切跟任何一法都是相通的,這稱爲一心。也就說在《華嚴經》雲:『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從這裏去了解,所謂的理一心。
很多人都聽過佛法常講說,萬法唯心造:很容易把這個唯心造,錯解成萬法都是由心來造,而且由什麼心來造,由我的心來造,我想什麼,就變成什麼,那你是什麼?變成上帝了!如果你用那樣的方法,認爲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然後因爲他心想什麼,就萬物變現出什麼,用這樣的方法來理解,所謂萬法唯心造,把這個唯,想成唯一的唯,事實上以中觀的看法:就是自性見。自性見就是我見,也就是生死見。不能跟真正的佛法相應。真正的唯心,這個唯,主要還是要通過緣起去了解到,不一也不異!因爲不一也不異,所以我們能夠跟萬物相通,這是講到理一心,理一心主要是通過緣起的理,而能夠了解到萬物本來是統一,本來是無限的。
¨ 事一心:事,主要是講從修定的方法,到最後目標的完成。
(1)首先講方法上的一心:一心一意用方法。譬如:我們用念佛法門,念到最後只有佛號,沒有其它的境界,外面的聲音不見了,你的過去、未來,你的身體,你的妄想都不見了,只有佛號,這時候稱爲事一心。但是我們常講到說,念到不念而念,念而無念,這是一心,這個一心的一,就比較偏重唯一的一,因爲這時候其它的境界、時空都不見了、都不在了,稱爲一心;同樣用數息法也是一樣,很專心地去數,數到最後就只有數字,甚至到最後有沒有數字,自己也沒有這種分別心,這稱爲一心。如果這樣講一心,這一心只是方法過程,不是目標;因爲如果到最後只是定在一點的一心,不可能産生真正的智慧,也不可能産生真正的神通跟福德。
(2)最後的一心:就說我們的心跟萬法能夠完全的融合一片,這稱爲一心。心跟萬法合爲統一,心跟萬法完全相應,這稱爲所證的一心。爲什麼事一心有這兩種一心?第一種稱爲唯一的一;第二種稱爲很圓滿的一。也就說我們從理一心來看,理一心是說:萬法本來是和諧統一的,本來就是無礙、無限的;但衆生一向有我見、自性見、有貪瞋癡,分別取舍,這些妄想執著,所以把自己局限了,局限在一個很小的世界裏,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這些習氣慢慢斷掉。用事一心的修法,用修定的修法,問題不在于,把自己定在一點上,而是說借著定心在一點,把這個妄想習氣能夠降伏,所以我說那些定于一個佛號,定于一個數字,這是方法、過程,不是目標。
用方法把所有的習氣,斷除之後,我們的心就能夠跟法界相應,這才能成爲統一的一,變成叁昧境界。叁昧是什麼?就是心跟境完全統一相應。所以如果能夠完全統一相應,智慧跟福德、神通就能夠當下具足。不需要再刻意去追尋,因爲我們的心本來就是跟萬物統一和諧的,只是被妄想執著所局限而已。因此一心最後就是變成所證的境界,這是定,也是慧;如果只是把前面的,定于一點稱爲定,到最後能夠跟萬物産生統一和諧,稱爲慧。這個慧跟前面第四個巧慧,講的不一樣。巧慧的慧還是在怎麼用方法,怎麼調我們的身心使心定下來,而最後這種慧,是沒有分別,但是是完全統一相應的,這稱爲慧。
所以我們在一般講到八正道裏面是講到正念、而後正定,以正定結尾。五根、五力最後是講念、定、慧,定之後有慧,有的是定收尾,有的是以慧收尾。講的重點不一樣,最後的結果還是一樣。所謂的正定:絕對不是只定在一點,這不叫做稱爲正定。如果你用數息法,修到最後只有數字,這不叫做正定,因爲這樣不能産生智慧。佛法的正定,一定是跟智慧相應的,才叫做正定。
同樣的我們講信、精進、念、定、慧。第四個稱爲定:一心境界;最後稱爲慧:就是說最後所證的統一和諧、圓滿無礙的稱爲慧。所以這樣我們就能把學佛的理論、方法和最後所證的境界,能夠連貫起來,這稱爲方便行。如果大家對這些都能了解再去修行,就不會有很大的疑惑。這是最後講到一心,就是所謂的叁昧境界。叁昧就是跟萬物和合統一的,在《華嚴經》講所謂的海印叁昧,心像大海一樣,大海是寬廣無限的,所有的萬物,映照其中,一切的境界,當下顯現,清楚明了,沒有疑惑,這稱爲海印叁昧,這是修行最後所能達成的圓滿境界,稱爲一心。我們廿五方便就講到這個地方。
在農禅寺講禅坐訓練班時,講到一心的時候,講到打坐的幾個層次,這個在我師父所寫的《禅的體驗》裏面有畫幾個圖做代表說明,所以今天講到一心的部份,我連帶的把這個圖畫一畫,也順便一起做介紹,對我們打坐的人會有很大的幫助。
¨ 打坐的幾個層次:─(就聖嚴法師用七個層次來說明)
(一)
第一個層次:一、二、叁都有很多的點,每個點就是代表一種妄想,第一個是說明,我們還沒有學打坐之前的狀態,妄想很多,東一點,西一點,此…
《《天臺小止觀》講記 方便行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