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在打坐上,就会很辛苦,而且就没有进步。事实上,人需要老师指导的地方,大概都是在这地方,如果数息法讲五分钟,大概就清楚了,对不对?讲盘腿就更简单,一两分钟比一比就知道了,还有什么需要人家教的呢?就是在这个地方,在我们如何对付这些打坐所产生的状况,有人说头痛、有人说胸闷、有人说流鼻涕,有时候这些种种的现象,我们要去了解这是正常的过程?还是你用方法不对所产生的病态。有些是必经的过程,这个必经的过程,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经过;但是有些人的体质就会有这样的现象。我们知道了把它当作过程来接受,那就不是问题;也有人在用方法上,有时候是姿势坐错了,坐得不好,有时候是方法松紧没有调好,有的时候方法根本就用错了,而产生一些偏差的状况。这些状况,我们有没有办法去分辨它是正常的过程,还是错误的误导所形成的结果,如果是误导所形成的结果,要用什么的方法,把它纠正过来。所以这是巧慧。一般的人,没有打坐的经验,所以对这些不会很清楚,但是有的人最初不清楚,但是经过几次之后,他自己能够慢慢清楚了,也是巧慧。
也就说当我们一方面对打坐有很深重的意愿,知道要去打坐;然后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用舍的方法,精进是讲用舍的方法,念是说叫我们心中很专心地去念这个方法,念兹在兹,这称为念,提正念。然后对我们在打坐之中,所产生的一些身心的状况,要能很清楚的去分辨,知道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等一下要往那边努力,或者这是什么样的病态,要如何对治,这称为是巧慧。
一、欲
| 对打坐有深重的意愿
| 发心是因
|
二、精进
| 用舍的方法
| 过程─(2,3,4)
|
三、念
| 专心地用方法:念兹在兹,提正念
| 过程
|
四、巧慧
| 在打坐过程中,清楚知道状态?及往什么方向去努力?碰到病态怎么对治?
| 过程
|
五、一心
| 入定了
| 结果
|
五、一心者:念慧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禅定,智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习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异,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需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义在于此。
¨ 五、一心者:
一心一意:这里所讲的一心,主要的重点还是跟意差不多,就是一心一意地修学禅定,即使修行之后,碰到怎么样的困难障碍,都要很勇猛精进,称为一心,我想这种一心的讲法,还是在初发心所讲的,就是不忘初心而讲的。
理一心:明朝的莲池大师讲到一心有两种:事一心跟理一心。我们先讲理一心,再讲事一心。
理一心:表示这世界,是一心所有的,唯心所造的,称为一心。一般人看的世界,千差万别,你是你,我是我,看的不一样,你有你的心,我有我的心,不一样,这称为多心、异心;但是我们通过缘起的思想去了解,知道一切法都是互相关连的,表面上虽然不一样,可是经过缘起的时候,是互相相关的,并没有绝对的界限,物跟物之间没有界限,心跟物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我们最初认为有一个心,来认识这个物,心跟物就有界限了,如果通过缘起去看,心跟物也没有界限。这也就说以一心为中心,能够把世间万法统合起来,这个心跟其它人的心,跟万物的相、万物的变化,中间没有界限、没有距离,称为理一心。
讲到一心,主要说到万法之中,物跟物之间,人跟物之间,心跟心之间,心跟人跟物之间没有界限,这没有界限,主要是通过缘起观而确定的,因此从一而能够统合一切;或者说一切跟任何一法都是相通的,这称为一心。也就说在《华严经》云:『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从这里去了解,所谓的理一心。
很多人都听过佛法常讲说,万法唯心造:很容易把这个唯心造,错解成万法都是由心来造,而且由什么心来造,由我的心来造,我想什么,就变成什么,那你是什么?变成上帝了!如果你用那样的方法,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然后因为他心想什么,就万物变现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来理解,所谓万法唯心造,把这个唯,想成唯一的唯,事实上以中观的看法:就是自性见。自性见就是我见,也就是生死见。不能跟真正的佛法相应。真正的唯心,这个唯,主要还是要通过缘起去了解到,不一也不异!因为不一也不异,所以我们能够跟万物相通,这是讲到理一心,理一心主要是通过缘起的理,而能够了解到万物本来是统一,本来是无限的。
¨ 事一心:事,主要是讲从修定的方法,到最后目标的完成。
(1)首先讲方法上的一心:一心一意用方法。譬如:我们用念佛法门,念到最后只有佛号,没有其它的境界,外面的声音不见了,你的过去、未来,你的身体,你的妄想都不见了,只有佛号,这时候称为事一心。但是我们常讲到说,念到不念而念,念而无念,这是一心,这个一心的一,就比较偏重唯一的一,因为这时候其它的境界、时空都不见了、都不在了,称为一心;同样用数息法也是一样,很专心地去数,数到最后就只有数字,甚至到最后有没有数字,自己也没有这种分别心,这称为一心。如果这样讲一心,这一心只是方法过程,不是目标;因为如果到最后只是定在一点的一心,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智慧,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神通跟福德。
(2)最后的一心:就说我们的心跟万法能够完全的融合一片,这称为一心。心跟万法合为统一,心跟万法完全相应,这称为所证的一心。为什么事一心有这两种一心?第一种称为唯一的一;第二种称为很圆满的一。也就说我们从理一心来看,理一心是说:万法本来是和谐统一的,本来就是无碍、无限的;但众生一向有我见、自性见、有贪瞋痴,分别取舍,这些妄想执着,所以把自己局限了,局限在一个很小的世界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习气慢慢断掉。用事一心的修法,用修定的修法,问题不在于,把自己定在一点上,而是说借着定心在一点,把这个妄想习气能够降伏,所以我说那些定于一个佛号,定于一个数字,这是方法、过程,不是目标。
用方法把所有的习气,断除之后,我们的心就能够跟法界相应,这才能成为统一的一,变成三昧境界。三昧是什么?就是心跟境完全统一相应。所以如果能够完全统一相应,智慧跟福德、神通就能够当下具足。不需要再刻意去追寻,因为我们的心本来就是跟万物统一和谐的,只是被妄想执着所局限而已。因此一心最后就是变成所证的境界,这是定,也是慧;如果只是把前面的,定于一点称为定,到最后能够跟万物产生统一和谐,称为慧。这个慧跟前面第四个巧慧,讲的不一样。巧慧的慧还是在怎么用方法,怎么调我们的身心使心定下来,而最后这种慧,是没有分别,但是是完全统一相应的,这称为慧。
所以我们在一般讲到八正道里面是讲到正念、而后正定,以正定结尾。五根、五力最后是讲念、定、慧,定之后有慧,有的是定收尾,有的是以慧收尾。讲的重点不一样,最后的结果还是一样。所谓的正定:绝对不是只定在一点,这不叫做称为正定。如果你用数息法,修到最后只有数字,这不叫做正定,因为这样不能产生智慧。佛法的正定,一定是跟智慧相应的,才叫做正定。
同样的我们讲信、精进、念、定、慧。第四个称为定:一心境界;最后称为慧:就是说最后所证的统一和谐、圆满无碍的称为慧。所以这样我们就能把学佛的理论、方法和最后所证的境界,能够连贯起来,这称为方便行。如果大家对这些都能了解再去修行,就不会有很大的疑惑。这是最后讲到一心,就是所谓的三昧境界。三昧就是跟万物和合统一的,在《华严经》讲所谓的海印三昧,心像大海一样,大海是宽广无限的,所有的万物,映照其中,一切的境界,当下显现,清楚明了,没有疑惑,这称为海印三昧,这是修行最后所能达成的圆满境界,称为一心。我们廿五方便就讲到这个地方。
在农禅寺讲禅坐训练班时,讲到一心的时候,讲到打坐的几个层次,这个在我师父所写的《禅的体验》里面有画几个图做代表说明,所以今天讲到一心的部份,我连带的把这个图画一画,也顺便一起做介绍,对我们打坐的人会有很大的帮助。
¨ 打坐的几个层次:─(就圣严法师用七个层次来说明)
(一)
第一个层次:一、二、三都有很多的点,每个点就是代表一种妄想,第一个是说明,我们还没有学打坐之前的状态,妄想很多,东一点,西一点,此…
《《天台小止观》讲记 方便行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