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执着,要如何去攀缘境界,如何在境界上做取舍,这些都是从我们无明所产生的,一种欲望跟颠倒。现在知见正确,就是要用定的方法来降伏,所以说欲得一切禅定智慧法门。只有用禅定的方法去修,才能最有效的降伏这些妄想习气。人如果在动机、在理念上清楚,就会有很深切的一种需求动机,要去修好这个禅定、智慧;这也就说这个欲望是发自我们内心的一种智慧,如果这种智慧真正从心而发,这个力量就会不断地产生,就会叫我们继续不断地去努力,这是第一点。
我们刚讲到:一切恶法欲为根本,其实欲如果从追求自在跟圆满,称为我们根本欲,这欲不是问题,而是你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欲望,才是问题。世间人用的方法是不圆满的,而且是互相违背的,所以说这个欲望,就变成烦恼的根本。欲望还有牵涉到目的、方法的问题。所以我们看第二精进。
二、精进者:坚持禁戒,弃舍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如佛告阿难: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三菩提。何况于善道法。
二精进者:一般人在讲精进的时候,经常有一种错误认为就说,一个人很拚命很努力,就叫做精进。譬如说:一个人很努力地在跑,很努力地在走,这样算不算精进呢?这牵涉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说,你的目标在哪里?如果你很努力地跑,但是你的方向跟目标不统一,这不叫做精进。进!何谓进呢?进一定是根据一条路,有个终点才叫做进;如果没有一条路,或者说四面八方都可以走,那你走来走去,谈不上进也谈不上退,一定要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这时候才来问说,你是进?还是退?是精进还是不精进?很多人学佛很精进,但是他不知道他的目标在哪里,对自己学佛终究的目标不清楚,就像一个人很精进努力在跑,但是不知道他的目的在哪里,所以他跑对了或跑错了,自己也搞不太清楚。
¨ 精进从舍而完成
所以我们在说到精进的时候,首先要说到的就是学佛或修行最后的目标,刚才已经讲到人在世间就是要求自在或追求圆满,而这些是要从不取舍,从放下以我执为中心的欲望,而以不取舍分别而能够调整我们的妄想习气,以不取舍分别或者像禅宗所讲的:当下即是!用这样当作我们的目标,这个目标跟世间的目标不一样,世间的目标,一定是有个所谓具体的目标,有形有相的,一定是具体的目标。我要去盖一间房子,这房子多高?多大?我要去爬一座山,这座山多高?有形有相。
佛法,我们刚才讲到的目标,就是要去除妄想、去除取舍分别,这反而变成没有目标了;但是有个大原则,就是要跟这些理念相应。这也就说世间的目标,大部份都从所谓:得里面去完成的,我们盖房子,盖起来了,这个目标,就达成了;你要赚一百万,一百万赚到了,就得了,这称为目标;但是佛法的目标,经常是用─不是得而是舍,从舍去完成的。舍什么?舍妄想、舍执着、舍习气,要从舍去完成修行最后的目的。我们看经典,是教我们确定知见,我们打坐念佛,主要也是叫我们从建立知见去调伏妄想习气,不是说要得到什么,如果是要得到什么,这都已经是分别妄想。
所以,精进要确定以舍、以调伏妄想执着,这种观念为大原则去精进。中国的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不对?我想很多人都听过,精进如果就为道日损,我们可以说已经退了,退什么?把我们原来的习气烦恼都退掉了,退得没有了,这叫做精进;而不是说像我们做学问一样,愈做愈多,赚钱愈赚愈多,这样叫做精进。
所以在前面精进者:坚持禁戒,弃舍五盖,都是从舍来讲的。坚持净戒─就是从我们行为来讲的,本来一些不好的行为,现在要改;去舍五盖─主要是从念头来讲的,我们一般人坚持禁戒,当然主要是包括身业跟口业;去舍五盖主要是讲意业。精进就是要把三业能够转成智慧,我们平常讲的转识成智。
识是分别取舍,而智是无分别。坚持禁戒,去舍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一般人因为过去生中的业力,力量很强,所以如果我们的心稍微退,业力马上就把我们带走了,就像瀑流一样,我们常讲修行像逆水行舟,如果我们稍微退心,一些业力的力量,很快就把我们往下冲流,所以精进,就是要经常保持这种很敏锐的警觉性。我不是要做什么?不是叫我们诵经,诵多少部?念多少佛?其实最重要的不是在这里;而是对我们的心念和行为要起很敏锐的观照能力,如果我们起的是跟正法、正见不相应的,这些念头要很快就把它转;行为也是一样,如果现在我要做的行为跟正法不相应,就要很快的去了解转化。
修定主要的重点:不在于什么妄想都没有;而是对妄想有很快的察觉能力,你起了什么妄想,很快就知道了,知道之后就很快把它断掉了!就回到正法。分分秒秒是希望我们能够成片,这个成片就是中国禅宗讲的要连续不间断。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像钻火如果还没有热就休息,等一下休息了之后,火就凉掉了,等一下再重新钻,再重新开始。像我们刚才讲的,瀑流也是一样。如果这瀑流你要往上走,你没有走到源头就休息,然后一下子又被冲到下流去了,下一次还是从下面,往上开始。这主要的原因就是过去众生的业力,业的力量蛮大的,如果不用心,就容易被业力所转。这是精进者。
三、念者:念世间为欺诳可贱,禅定智慧,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一切神信道力,成等正觉,应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三念者:在佛法里面讲到念,其实有它另外的意义。这里所讲的念世间为虚妄的,念禅定为可贵的。这只是最粗浅的一种念,也就说念有几种:
念道心:我们常讲的一个人要有道心,经常提起自己的道心,就说我要去断烦恼、了生死,修禅定智慧,如果你经常只是这么念,不一定功夫就能够成熟,因为这只是找到一个方向。
念道理:佛法常讲到很多的道理,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等等,讲很多道理,这道理要时时刻刻去思惟、反省;如果你只是说要去修行,对道理都不懂,那根本没有办法修。所以更进一步,是要去念这个理。
念头起落相应于法:像刚才讲的念念起落要能够跟法相应,这是念。譬如:我们先不讲什么法,先就数息法而言,最初你要打坐,就说我要打坐,有这种念头产生了,我要上坐,这是第一种念叫做念心;第二种念,上坐之后你要做什么?你要数息法,这就是方法;第三种念就是要叫我们念念不离当下的数字,你不能去打妄想;也就说最后这个念,念在当下的这种方法,如果以佛法而言,念念之中都能够跟佛理相应,这称为念。
所以念是修定的方法,因为修定一定有方法的,没有方法,你心没有办法定,一定是先有一个方法,把我们的心定下来,置心一处。对于修念佛法门的人,念─就是念这个佛号;对于持咒的人,念就是咒;对诵经的人,念就是经文。要经常把念头系在当下的方法,这称为念,如果心中起了妄想,要赶快把妄想放掉,回到方法,这叫做念者;如果我们最初发的道心是很坚定,如果我们对方法是很明了,我们在修的时候就能够修得比较好,因为如果道心不够,念头跑出去了,也无所谓,没有关系啊!当然念不好。
所以,八正道里面有正念,由正念而能够正定,对不对?第七是正念,第八才是正定。要从念而能够有定,我们讲五根:五根也是一样: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念都是在定之前,为什么?因为念就是修定的方法。
四、巧慧者: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长与苦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复次行者,修止观时,善用如下所明,五番修止观意,安心得所,因是必入法门,故名巧慧。
¨ 四巧慧
第一种如果就打坐里面所讲的,是在用功的时候,如何去把握要领?首先第一种巧慧就是说,修定的法门很多,念佛是一种法门,数息、持咒、各种不同的法门,我们要选择一种,对你适当的法门,这是一种巧慧。如何的法门,是对我最适用的,因为每个众生不一样,所以可能要用的方法,就会不一样。
第二种如果一种方法选定之后,我们如何去用这个方法,用得如法,是另外一种巧慧。譬如说:我们讲一个人打坐如何调松紧,这是一个很不容易抓准的问题,如果你数息法,你太松,妄想杂念就一大堆;如果太紧,胸口会闷,就会变成不会呼吸,就会变成乱呼吸,这是因为太紧的关系,然后自己身体,会绷得很紧,神经也会绷得很紧。在松紧之间,如何拿捏,即使我们都知道,不松不紧!但是你如何在坐的时候去体会,我这样太紧了,放松怎么个放法?我们常讲说,你太紧了,你要放松,可是还是一样,不会呼吸,这表示说:我们对松跟紧的尺度,没办法抓得很准、很稳。
或者说一个人如何处置他的妄想,有很多人常说我的妄想太多,没办法打坐,其实如果我们对于妄想的处理方式,心态是正确的,妄想自己会慢慢减少;而不需要我们这么辛苦地对付它,这么紧张的去看待它,所以如何处理妄想,这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已经说过重点了,妄想跟方法像翘翘板一样,你要把注意力放在方法,把方法抓紧,不要想办法抑制妄想,方法用得很好,妄想自然就减少;而不是要用很多的心血去看,妄想又出来,又出现了,不是这个意思。所以我刚才讲到,如果妄想你会处理好,自己就不见了,这主要是提正念。
譬如一个人刚打坐就会酸痛,脚痛腰酸,你如何处理腰酸背痛的问题?用怎么心态来了解它。我们也常说如果把腰酸腿痛,当作只是一个过程,是过程你接受它,就会慢慢转好;如果你把它当作问题,去分别计较,就会愈痛愈厉害;同样我们说对外界的噪音…,对这些问题如果不会处理,…
《《天台小止观》讲记 方便行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